APP下载

书中自有精气神

2024-12-01南风子

当代党员 2024年24期

一本好书,就是一本散发心灵能量之书。

山水之地,英雄之城,魅力巴渝,七十五载风华正茂。手捧新书《那年 那事 那人 重庆 1949—2024》,如同捧一席灿烂的织锦。它是重庆七十五载流金岁月的见证,是这座城市风雨兼程与辉煌蜕变的编年史,散发着时代精神与重庆人民精神风貌的光芒。

书中,历史的深邃与人物的鲜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梦想的时代。每一篇文章每一处细节,都是对重庆七十五年辉煌历程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这座城市未来无限可能的深切期许。我从书中看到了重庆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看到了他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看到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这些人物和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重庆历史和未来的天空,也照亮了我的心灵。

历史的深邃与画卷的铺展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过:“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要深切地关注现实、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全书以1949年西南服务团进驻重庆为开篇,如同一曲激昂的序奏,唤醒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西南服务团约3000名青年才俊,怀揣着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与热爱,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不仅是新时代的拓荒者,更是重庆历史转折点的见证者与塑造者。他们如一粒粒“种子”,在这片古老但又年轻的土地上,播撒希望、孕育梦想,生发出无尽的生命力。

随着书页的翻动,我仿佛进入时空隧道,亲眼见证重庆从解放初期的百废待兴到直辖市的华丽转身,再到现代化都市的璀璨夺目,如同品读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

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重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深厚与独特。巴渝文化、山城夜景、麻辣火锅……这些独特的元素,共同构成了重庆的城市风貌和深切魅力。它们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铺展在我的面前,让我不忍释卷。

人物的鲜活与情感的共鸣

一部好作品应该具有两大品质:现实关切与人文关怀,这本书正是如此。它不仅有着宏大的历史叙事,还充满着细腻入微的人文关怀。书中每一位讲述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段鲜活的故事、一份份深沉的情感。他们如同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激发着读者的共鸣与敬仰。

西南服务团的成员们,不仅是新中国的建设者,更是新重庆的奠基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重庆解放初期的辉煌篇章。他们接管地方、建立政权、参与发展,彰显了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成渝铁路的建设者们,面对重重困难,一手拿枪打土匪,一手拿镐修铁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如同一座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重庆大地上,铭刻着那段峥嵘岁月的辉煌与荣耀。

儿科领域的拓荒者郑惠连,倾注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重庆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她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医学事业发展的道路,也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心灵。

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伍成莉,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成为大家信任的“小巷书记”。她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社区居民的心田,也滋润着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

人物,栩栩如生。他们有的是普通的工人、农民、教师,有的是著名的企业家、艺术家、科研人员。他们虽然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山城重庆的人文精神,为重庆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细节的温润与情感的深度

一个精彩细节胜过千言万语。如果说主题是书的“灵魂”,那么细节无疑是书的“血肉”。高尔基就曾把创作看作“将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体”。在这本书中,作者们打捞起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细节,使历史不再是一个个数字的堆砌,而是充满温度与情感的生动场景。这些细节,如同历史的微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温暖了人心。

《勇救四孩痛失两亲仍坚强》中黄永明救援4个孩子的细节细腻入微、令人泪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救援行动记录,而是一曲关于爱与勇气的赞歌:“洪水急速上涨,已淹至4个孩子的大腿,她们在巨石上摇摆着,随时可能栽倒在湍急的洪水中。如此看来,女儿和孙女所处的境地似乎要安全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永明一边大喊着‘晓红,你们顶住,我马上来救你们’,一边跳进洪水中,朝河中央4条垂危的小生命扑去。此时,洪水已经没过黄永明的胸部……”这些细节,如同放大镜一般,将人性中最纯粹、最坚韧的部分无限放大。读之,不仅为黄永明的英勇行为所震撼,更为那份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人性之美而深深感动。

在《“他在烈火中永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工作的王成金,遇到过这样一件让他难以忘怀的事:“一次,一位穿着军装,胸前挂满军功章的抗美援朝老兵来到纪念馆参观……来到纪念碑广场上,突然跪地大哭起来。他望着天空,喊道:‘邱少云同志,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你,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你呐’……那时的情景,让现场的人们纷纷流下眼泪。”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生动的动作描绘,让我仿若身临其境,亲眼见证老兵的震撼与悲痛,以及他对英雄的无限敬仰。这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情感色彩,更能让读者在感动中深刻理解英雄主义与集体记忆的价值与意义。

细节,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而鲜活,也让这座城市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语言的魅力与阅读的享受

《左传》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本书的语言极具艺术性,如同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在保证历史的厚重与客观性的同时,又不失文学的灵动与瑰丽。

书中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把看电影说成“打文化牙祭”,将白鹤梁题刻比作“小鱼”……这些比喻不仅贴切生动,更赋予了文字以灵魂。书中还有排比、对偶等句式的运用,使得文章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这些句式结构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更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与韵律的美。它们如同一串串音符,跳跃在字里行间,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此外,作者们还善于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和场景,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描写等来营造场景的氛围和情境。如在描述成渝铁路建设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详细记述了工程规划、施工过程等宏观层面的内容,还通过参与者的回忆和口述,来展现建设者们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世界。比如文中提到了一位名叫孙贻荪的建设者,他回忆起当年“一手拿枪打土匪,一手拿镐修铁路”的峥嵘岁月时,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情地说道:“没有火药我们就自己做土炸药,把青冈树烧的木炭砸碎了过筛,和土硝按比例混合,制成土炸药,引线是用的农村糊窗户的土纸皮制作的。”文字的力量跃出纸面,让我深切感受到建设者们的艰辛和付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坚定和信念。

在《那年 那事 那人 重庆 1949—2024》这本中,我看到了重庆七十五年的辉煌历程与人文情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重庆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勇气、坚持与爱的故事集,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城市发展的内涵和意义,更加坚定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决心和信念。它值得每一位热爱这座城市、热爱这片土地的人细读、深思,从中汲取勇气、力量与智慧。

“书中自有精气神,这是一本元气满满的精神之书!”掩卷之时,我不由这样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