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24-12-01张杰群
持续深化创新是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应有之义
当前,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随着集中阶段性移交工作的初步完成,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定规范性制度,深入持续推进该项工作。对于社区来说,则是一项“从零开始”的全新任务,发展机遇与潜在风险、挑战并存。总体而言,这是一项系统性的民生工程,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且政策属性较强,深刻关乎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为此,需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各部门通力合作协调推进,万万不能一蹴而就,这就必然会经历一个持续深化、不断完善并提高的过程。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比例的21.1%。在企业层面,以北京铁路局集团公司为例,截至2024年4月底,该公司已向退休员工户籍地北京、天津、河北及其他地区的社区移交退休人员14.7万人,其中2020年年底前存量退休人员为12.6万人,2021年至2024年4月随退随交退休人员2.1万人。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面对数量较为庞大的存量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加之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的持续加剧,对每年新增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变得十分重要。为此,政府各级社保管理部门、街道、社区以及企业要继续分工合作、主动配合,坚持改革创新,共同开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进步贡献国企力量。
“政策落地执行到位”是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事关民生大事,为此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有关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明确要求,需继续落实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承担的责任。北京铁路局集团公司亦要求,要“带着感情做工作,并把服务深化,内容扩展,工作链延伸。”具体要求如下:
一是要建立常态化退休人员移交工作机制,制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移交工作流程。在此过程中,需积极与属地政府、社区街道联系、对接,及时了解、掌握地方政府的政策要求,不断完善移交模式。二是要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铁路行业具有“面大、线长、点多”等特点,单位、机构因企业改革、搬迁、合并、撤销的情况较多,人员变动较为频繁,因此档案遗失、差错等历史遗留问题经常遇到。对于这类经常会影响退休职工的社保、养老、医疗待遇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企业社保部门要认真对待,设身处地为退休人员着想,从而全面保障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关爱重点人群和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例如,应持续开展家庭生活困难和高龄、孤寡、病残退休人员的救助帮扶工作,并解决好异地安置人员远离原单位的急难愁盼问题。
总之,对退休人员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不是一项“移交了之”的工作,而是国有企业的“分内事”。企业作为退休人员的“娘家人”,深度参与该项工作责无旁贷。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建立机制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适时向组织“回头看”,不断优化、改进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具体而言,应按照国家及属地政策的相关要求,检查企业对退休人员相应的经济保障与福利待遇的落实情况。另外,需健全退休人员信息沟通反馈渠道,采用多种方式使退休人员了解企业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改革情况,征集其对服务效果的看法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
二是要完善与地方政府的联络渠道。首先,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与地方政府、社保机构、街道、社区的联络机制,争取属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无缝衔接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提升与地方各级政府联络机制的层级,丰富联络机制的工作内容,固定联络频次,确保联络的长效性。
三是要企地“共建”有效融合。首先,应建立与街道、社区“共建、共管、共享”的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如此一来既丰富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内容,又传承了企业文化。在此过程中,企业的工、青、妇等组织和机构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投身企地“共建”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是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站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视角,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衣食住行、冷暖病养等问题,既是家事,亦是国事,它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此,相关工作人员也要树立风险意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条件问题亟须解决
国有企业的退休人员被移交到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后,相应的管理服务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因此,街道和社区作为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和直接承担者面临着新的课题与挑战。
在此方面,相关政策文件对街道和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集中管理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组织党员开展党组织活动、在退休人员中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其次,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并提供社保政策咨询和查询服务;再次,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控工作。为保障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其配备相关活动所需的场地和设施是必要条件,而确保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的人员数量、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经费的充足性亦十分关键。然而,由于资金、经费和人员数量等方面的要求在一些街道、社区尚未得到完全执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述工作的开展。为此,建议各级地方政府要立即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从而在总体层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夯实街道、社区的治理保障能力是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街道、社区作为一个地区内退休人员经济、生活、精神慰藉需求的最基本单位,其对日常管理服务的需求大部分需在街道、社区得到实现,退休人员也依赖于社区、街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例如,2020年,一场影响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突然爆发,使得“防控一线”的理念在街道、社区成为普遍共识,广大居民包括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也更加依赖所在街道、社区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党组织亦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最终,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经受住了考验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所在地区的社区资源,努力实现国有企业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满足退休人员的需求是衡量管理服务效果的关键标准。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社区治理和平台服务建设水平的地域差别性较大。大中城市和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社区管理一般比较规范,平台服务设施建设比较完备。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其相比,则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呈现“数量大、分布广”等特点,可谓“既有街道,又有乡镇;既有社区,又有村(居)”。2020年9月16日,中央有关人员在前往湖南省汝城县考察时就指出:“基层公共服务关键看实效,要提高针对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因此,退休人员的需求是管理主体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亦是衡量管理服务效果的关键标准。离退休职工首要关心的是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所以社会化管理服务应主要聚焦于这些方面。同时,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体育健身、文娱活动等)也越发迫切,这给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持续推进提出了新要求。为此,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改革创新,给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制定、出台向社区倾斜的优惠政策,为社区治理蓄势赋能。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国家、省、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中,对社区建设发展要予以重视、强化。首先,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扩充筹措资金渠道,彻底解决困扰基层社区经费短缺直接影响工作开展的问题。其次,应探索社区公共服务市场化途径,研究政府层面购买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相关办法。然而,鉴于目前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法规政策尚不健全,现有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政策和指导意见尚未达到试点阶段,因此不宜基层直接出面解决潜在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完善的、成体系的政策及规章制度,对于时机成熟可以“搬上台面”的若干行政规章,应适时上升到法律层面,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
建立完备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首先,把开展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纳入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现有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中,适度加大对此方面的绩效考核力度,促进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用并管用”。其次,应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且在评估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服务对象即退休人员的评价,以确保评估程序的透明性和评估结果的公开性,并通过邀请较为权威的媒体报道此事,从而提高社会可信度。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完善社区自身建设。街道和社区要制订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老年人管理服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相关规范性工作流程及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或矛盾,不断探索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新方法。为此,要优先及有针对性地解决服务平台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退管专职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不少地方的实践经验均表明,积极培育并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注重引进高校青年志愿者尤其是社会保障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相当于社会实践课)、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参与管理服务,对提升整体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社会保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