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市场化”成为文化场馆运营的新模式

2024-12-01李婷婷

中国商界 2024年11期

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场馆的发展思路

公益性场馆在运营中也需要坚持“公益+市场化”理念,在提升场馆社会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场馆运营的新方向,合理开展市场化经营,实现“以馆养馆”与场馆的“自我造血”,减少运营中对政府资金的依赖,达到提高公共资源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目的。

首先,场馆运营中要突出公益性,坚持场馆基本属性。国有资产属性决定了公益性应作为场馆的首要属性。济宁市城投文旅发展公司作为市属国企,在公共服务保障工作的执行程度上具有高响应度,而在服务质量、调动各方资源及资金方面则具备灵活、高效的市场化优势。济宁市城投文旅发展公司在“市场化+准公益”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履行国企职责,以市场化手段反哺准公益职能。

其次,在运营中要充分实践市场化路径。市场化运营即是在日常工作中全面转向市场化,包括管理与运营模式设计、产品与服务升级、品牌建设与推广、合作伙伴拓展等。例如,在场馆管理与运营中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造,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市场化机制引领下提升场馆运营效果,对现有产品与活动进行创新,丰富文化产品的内容与质量,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场馆的良性发展。

第三,要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在疫情过后,文旅消费迎来复苏,济宁市文化中心积极努力地创新“文化消费服务”模式。

“公益+市场化”模式下文化场馆的具体发展路径

公益性是场馆的基本属性,而市场化运营则是市场经济下文化场馆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厘清“公益+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后,济宁市文化中心基于规划建设时提出的“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理念,不断探索市场化发展路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拓展运营空间 场馆要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就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积极拓展运营空间的范围与广度,满足市场化发展需要。

首先,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就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例如,针对年轻群体选择一些有新意、有特色的艺术体验,短时间、近距离的“城市微度假”,像露营、亲子户外运动、主题打卡游等,更能满足游客周末出行需求,加强文化场馆与年轻人之间的联络再创造;开展嘉年华、艺术季等商业性质活动,充分利用场馆的内外空间,与更多年轻消费人群建立连接,以年轻化的视角去拓宽潜在的艺术市场,成为济宁“打卡”的新热点和沟通交流的新阵地。目前,每年直接参与文化中心活动的人数达到20万,辐射人群达到近50万。

其次,在保持公益属性基础上,积极引入各类商业元素,提升场馆利用率。例如,在周末及节假日时开展各类展览、展示活动,举办特色研学,利用文化中心四大场馆联动的优势,将美术临摹采风、六艺讲堂、民间非遗体验、场馆参观讲解、区域社会实践等融入其中,增进孩子与文化中心的深入交流体验,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的游览模式,让文化中心真正成为集合艺术展示、文化交流,且具备拓展教育理念、培养青年艺术人才能力的教育殿堂。

第三,转变角色定位积极引入合作伙伴。场馆自身具有较大的活动场地,但是在市场化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引入各类文化机构、企业、社区等共同开展文化活动,在扩大场馆影响力的同时,与各类文化机构共同分享资源与文化活动经验,有利于运营质量的提升。

强化业态培育 提升场馆经济效益 场馆在市场化背景下提升经济效益,就需要加强商业形态的培育,将单一场馆转变为服务型的“综合体”,以此来提升场馆经济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周边文创产品,为场馆创造更多可持续的收入。例如,济宁市作为文化旅游大市,区域内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发展文创产品时就可以结合本地区特色设计“新诗礼传家套盒”“刺绣书签”等文旅产品。此类产品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留存纪念的需求,更能让人深刻品味济宁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场馆创收带来新的途径。在宣传方面可以将文创产品与互联网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突破区域限制,让济宁文创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二是构建现代化商业形态。美术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太白湖景区以及各类商场、酒店相辅相成的,打造现代化商业形态有利于场馆的健康发展。例如,在运营中将场馆与旅商教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场馆、酒店、景区设施,打造“场馆+酒店+餐饮服务”的研学服务链、亲子服务链等多款产品,成功实现业态互相引流。

三是基于文化消费需求打造消费场景。以济宁市美术馆为例,该项目自成熟培育了“草坪电影季”“神奇的校车”“蘑菇森林”等活动IP后,将该消费场景日常化,打造出融合市集、休闲娱乐和产品展示等功能的独具特色的“济宁美术馆夜经济”品牌,更好地为市民营造休闲娱乐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新活力,拉动区域经济。另外,“车尾箱”集市、“帐篷音乐节”以同样概念将活动消费场景融入场馆,进一步提升场馆聚流能力。

加强资源整合 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资源整合是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有利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实现。在资源整合中主要借助各类文化企业、民企国企等共同参与运营,以各类合作模式聚拢合作资源,跨行业赋能,取得双赢成果。

一是与各类教育机构合作,创新公共教育形式。在场馆运营中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课程,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与其他专业文化教育结构合作,引入高质量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针对儿童美术、艺术教育开展互动性的展览活动,开设艺术培训教室,形成集长期国画班、少儿书法班、创意美术基础班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室,将场馆逐步发展成为公共休闲、学习交流、资料获取和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普及文化艺术常识、提高公众文化艺术修养的平台载体。

二是打造馆校合作模式。积极开展与高校、教育机构的合作,加强“馆校合作”。例如,主动与公立画院进行深度合作,采用多种途径但又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传授方式。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与内容。根据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场馆应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尤其是针对年轻消费者群体,济宁市美术馆形成集艺术策展、文化商店、餐饮休闲、文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空间,以“艺术+咖啡”的形式经营咖啡厅,丰富文化内涵;开设优质、具有艺术氛围的简餐厅;与文创公司、品牌制作方进行合作,多渠道开发文创产品;开展嘉年华、艺术季、社区节、戏剧节等商业活动,充分利用场馆的内外空间,有效盘活美术馆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形成美术馆的多种业态共同经营模式。

作者单位:济宁市城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