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美丽清原研究与思考

2024-11-30葛忠海韩睿

新农业 2024年8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进一步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清原作为辽宁省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基地,是辽宁中部城市群3200多万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清水之源”。本文从建设美丽清原入手,分析清原的生态现状、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探讨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如何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规律以及人口迁徙规律,破解美丽清原建设难点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并提出思考建议,为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借鉴。

清原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为大伙房水库水源主要供给地。全县总面积3921平方千米。自然资源丰富,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用材林生产基地、水源涵养基地。森林覆盖率达71.13%,具有“绿色屏障”“四河之源”“矿藏宝库”“天然药园”之美誉。

清原县下辖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0.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75万人。近年来,清原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依托山水资源,加快向特色农业、文旅产业、能源产业、健康产业等现代化产业转型,以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区为牵引,推进林业大县、清洁能源基地县、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大县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开启美丽清原建设新篇章。

目前,全县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苗木花卉、山野菜等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新能源产业风生水起,投资109亿元总装机1800兆瓦的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以红河谷漂流、筐子沟景区为重点的文旅景点不断增多。健康产业有序推进,与辽宁中医学院合作,开展药材研究,并成为多家中药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地;实施青山、河流“围栏工程”,植绿护绿,推进雨污分流和污水治理,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但影响美丽清原建设因素依然较多,一是动力机制萎缩,清原作为欠发达地区,人口外迁现象突出,缺少了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和美丽清原建设的基本支撑力。二是投入机制不够健全,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资源输出补偿机制不够完善,扶持力度偏弱;三是开发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如何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一道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四是还存在人为扰动及自然灾害破坏等不利因素,都对美丽清原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对此,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美丽清原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思考之一:进一步优化清原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规划先行,把美丽清原建设纳入县域高质量发展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锚定生态大县的基础定位,落实《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后花园”为基本定位,科学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根据县域特点、自然禀赋及人文状况,对产业布局、乡村布局进行调整,分地域进行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调整,借“林”发力,以“绿”生金。建议以国道202线为轴,坚持“一线带两翼”的基本思路,划分南北两片,南片地区以营林为基本形式,保护现有生态资源,扩大森林生产面积,涵养水源,发展“林菌”“林药”“林菜”“林果”等林业经济,推动森林康养、农业观光、乡村民宿、“数字村落”等新兴业态的加快崛起。北片区域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已形成的相对固定的产业业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精质化发展;着力在“一轴”上下功夫,发挥202线上各镇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鼓励县或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扰动。

思考之二:完善以县域为单元的森林公园制度体系,大力推动生态移民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作为生态大县的清原,就要以乡村全面振兴为抓手,以争创国家级“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创新思路,利用上级出台的合村并镇以及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政策措施,结合基层群众的意愿,在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基础上,详细研究国家政策,研究林地承包权的使用、收益分配等利益关系,以农户林权为基础,以70年产权不变为基本前提,开展林权换房权工作,即在县城或中心城镇的土地上新建生态移民新区,乡村群众按自愿、平等、公平、公正原则,将林权和相关权属进行核算,确定最终价值并进行置换,确保置换后的群众在县城或中心城镇有住宅。党委、政府将置换出的林地委托第三方经营,由此带动宅基地的入市和农田的流转。其益处主要有:一是解决国有土地资产与集体土地资产不流通问题,为解决二元土地制度提供思路。二是便于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开发,为发展林下产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物质条件。三是推动林权与房权交换,把农民变市民,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因农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物质、精神和生态“三个文明”的发展。五是解决因人为扰动破坏环境的问题,防止了农民群众因生产生活影响生态环境。六是破解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基础设施信托基金对房屋等资产进行收储,带来的后续交易问题。

思考之三:持续提升林业资源碳汇能力,加快探索生态系统价值增收渠道

“两山”理论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交换。清原具有“欠发达+好生态”的特点,抓住林业碳汇上市交易机遇,摸清林业碳汇家底,开展专项调查,按照森林类型、树种和树龄等,确定不同的地块小斑,尽快形成碳汇资源“一本账”;做大碳汇造林,通过新增森林面积和提升森林质量,增加固碳量,将原有水土涵养林改造为碳汇林,为今后林业碳汇上市交易创造条件。加快研究探索碳汇交易和补偿机制,努力创造森林生态价值提升的新路子。积极研发碳汇项目方法学,加快与辽宁大学环境学院合作开发适合当地的碳汇项目,要紧盯CCER市场变化及营林方法学的调整,设定碳汇林项目,做好项目的设计包装,落实项目的边界识别、碳层划分、样地布设以及森林碳汇种类、交易特点等,对接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多层次多领域构建生态资源碳汇产品,实现碳汇能力产品化、货币化。

思考之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以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为导向,完善清原新能源产业链,以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为牵引,积极培育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推动光伏、氢能、风电、储能等项目签约落地。以融入辽宁中部都市圈为契机,推进以“冰雪游”“枫叶游”“水上漂流”为重点的自然景观游和以民俗、革命文物、红色遗址、文化遗产为重点的人文景观游,发展康养、度假、体验等新业态,塑造清原特色文旅品牌。做优做大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重点围绕大健康产业培育壮大道地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等特色农业品牌,稳定发展药食同源药材品种,引导农副加工企业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打响清原“辽宁生态药材之乡”品牌。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统筹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培育壮大集群发展、多点支撑的绿色现代工业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思考之五:发挥县城的拉动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县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发展适合的产业项目,扩大就业群体,增强吸附能力。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补齐市政公用设施短板,推进市政公用、环境卫生、产业配套等设施更新改造,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通过创新生态移民机制,建立生态移民小区等,扩大县城整体容量,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人口。倡导绿色消费,通过教育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调节、行政干预等手段推动消费观念更新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