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体”视域下沈阳乡村生态振兴实现路径研究
2024-11-30薄乐蔡翔
1 沈阳乡村生态振兴基本情况
1.1 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
在沈阳乡村生态振兴的策略中,政府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力推广有机耕作,通过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成功地提高了土壤质量并减少了对水源的污染。此外,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不仅恢复了广大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还显著提高了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这些措施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为维护生态平衡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提升了沈阳乡村地区的自然美景和旅游潜力。
1.2 资源高效利用的策略
沈阳采取创新措施来提高关键资源的使用效率,尤其是在水资源和能源管理方面。通过投资升级灌溉系统和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大幅降低了农业用水消耗。同时,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太阳能光伏板的使用,显著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有效减轻了环境压力,并且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1.3 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面对全球化市场和环保要求的双重挑战,沈阳积极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市政府特别支持高效益、低耗水的农作物发展,如推广设施农业和高质量果蔬生产,这些作物不仅市场竞争力强,而且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恢复和改善,推动了沈阳农业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4 环境友好型村庄建设举措
在推动环境友好型村庄建设方面,沈阳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政府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和采用节能设计,以此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通过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沈阳显著提升了村庄的生活环境质量。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还增强了整个社区的环保意识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使沈阳的乡村地区成为生态宜居的典范。
综上,沈阳在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生命共同体”视域的理论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生命共同体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些理论不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揭示了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
从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来看,必须认识到构建生命共同体的必要性。这包括塑造整体观,激发主体功能,以及推进生态治理体系的优化和强化生态治理能力。塑造整体观意味着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推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激发主体功能指鼓励和赋能各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发挥其在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治理体系的优化涉及改革和改进生态治理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模式,以实现更加高效和公平的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强化生态治理能力要提升各方参与生态治理的能力,通过培训、技术和资金支持,增强解决复杂生态问题的能力,确保生态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从现实性和实践性的角度来看,主体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生产方式转换以及生态文化传承成为关键要素。主体参与意味着每个人都是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则关注如何通过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生产方式转换强调了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必要性;而生态文化传承则提醒我们,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应当得到传承和发扬。以上共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视域下沈阳生态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提供了方向。
3 沈阳乡村生态振兴实现路径
3.1 推动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发展
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来提升农业的可持续性。在农业生产中引入作物轮作和混作不仅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通过建立循环农业体系,将农业副产品如秸秆和畜禽粪便通过发酵等生物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农业副产品,还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减少了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绿色循环。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采用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的农户给予补贴和支持,并设立示范区起到引领作用。社会力量的整合也至关重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生态农业项目,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此外,建立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推广机制,提升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
3.2 融合生态旅游与文化振兴
借助沈阳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开发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旅游项目和文化活动。具体策略包括开发生态体验园和自然教育基地,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发展手工艺品制作、地方戏剧表演等活动,既保护和传承了地方文化,又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重目标。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培训相关人员,提升其专业素质。鼓励私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此外,建立生态旅游与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传统销售渠道,拓宽市场覆盖范围,提高生态旅游和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3 推广绿色能源与智慧乡村建设
通过引进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乡村能源结构和管理模式,促进乡村经济的绿色转型。具体策略包括在乡村地区大力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碳排放。同时,结合智慧乡村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和大数据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例如,通过智能灌溉系统精确控制水肥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并利用数据分析预测农作物病虫害,以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与环保。技术创新是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沈阳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和智慧乡村建设经验,不断提升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实施效果。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为绿色能源与智慧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监管评估是确保项目实效的必要环节。建立健全绿色能源与智慧乡村建设项目的监管机制,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工作不力、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绿色能源与智慧乡村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有效运行。
3.4 全面实施生态教育与培训
为了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乡村地区特别开设了生态教育课程,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举办生态保护工作坊和讲座,特别是通过教育活动,提升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认知,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策略包括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并开发以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同时,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社会群体的生态培训项目,例如,青少年环境体验营、企业绿色办公培训和社区生态讲座,针对农民的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升他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参与生态保护的能力。我们还建立一个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生态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作平台,我们鼓励各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解决生态问题。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企业可以通过绿色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民间组织可以参与监督和宣传教育,居民则可以直接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这种多方合作模式有助于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管理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责任共担,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23年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生命共同体”视域下沈阳乡村生态振兴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SY20230305Q)
作者单位:
1.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2.威海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