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神奇的对角线
2024-11-30李忠东
纯人工绘制
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重大的地理发现,完全是胡焕庸手工绘制,然后通过人工“大数据”算出来的。
据胡焕庸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均回忆,当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4.75亿人,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从而发现胡焕庸线,测算出线的东南半壁以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而西北半壁,拥有64%的土地,却仅供养4%的人口。
胡焕庸线发现后,我国的幅员面积几经变化。但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线东侧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93.5%,线西侧人口占比为6.5%,与胡焕庸首次统计结果相差并不大。
不是线 而是一系列山脉形成的分界带
事实上,胡焕庸线并不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线,它更多表现为一种围绕着一个条带两侧产生的一系列地理人文现象。
由于这条线还刚好介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蒙古高原与东部平原之间,它同时也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的分割线。
从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到西南部的横断山脉,在组成胡焕庸线的系列山脉中,西南端横断山最出乎意料,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突然转为南北走向,好像是有意配合,让胡焕庸线在西南端得以完美收尾。
胡焕庸线的多重身份
气候分界线
按照自然规律,年降雨量达400毫米,是树木能够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而中国大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则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胡焕庸线的西北部,受到高山、高原阻隔,水汽难以抵达内陆深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少雨干旱,分布着大面积的高原、草原和沙漠。
而东南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我国西南、华南地区,发源于太平洋的季风与北方冷空气相遇时在华东、华中、华北地区形成降雨。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分布着广袤的平原、密集的水网。
森林和草原分界线
森林的生存需要合适的水分条件,唯有在年均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才能保障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中国的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全部位于胡焕庸线以东。而胡焕庸线以西,则是草原的天下。
文化分界线
部分学者认为,胡焕庸线还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
在古时候,一部分先民居于西北半壁的高原,以狩猎、畜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牧的生活,曾在历史上形成吐蕃、西夏、辽金、蒙古等众多草原部落。
另一部分则在东南半壁开疆拓土、栽种谷物,不仅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更是创造了秦、汉、唐、宋、明、清这样的“超级帝国”。
生活方式的不同,民族习性的差异,自然而然产生了文化的差异。东南半壁,文人骚客靠科举功名出人头地,他们多描写绿树青山、松间清泉、稻香蛙鸣、杏黄梨白,映衬着安逸舒适、恬淡素朴的生活。
而西北半壁,金戈铁马是平常生活。边塞诗以其豪迈恢宏而自成一脉,马鸣风萧、大漠孤烟、冰河寒弓,尽展游牧文化的雄浑壮歌。
仍存在着的“胡线”定律
近年来,不断有人发现胡焕庸线的神奇之处。
例如,这条线还是路网分界线、雾霾分界线、旅游资源分界线等。但凡能够想到的自然资源,基本皆因这条线被定格出差异。
胡焕庸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与现实考量,其蕴含的人地关系哲学仍然值得深思。我们期待,在未来,无论南北东西,广袤国土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共享繁荣与发展。
知识拓展
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简称“秦淮线”,将我国大致区分为南、北方地区。它是一条极具地理意义的分界线,同时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湿润和半湿润区、1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