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与欢笑
2024-11-29朱奇莹
“你上一次和孩子大笑,是什么时候?”这是李一诺在2024年的新作《笑得出来的养育》中,向读者首先抛出的问题。谈及家庭教育或养育问题时,常见的讨论话题一般是学生的学习压力、睡眠质量、身心健康等。与之相区别,李一诺聚焦作为养育者的父母,真诚地追问其在各种养育境况下是否笑得出来的当下面容。对养育现场欢笑与否的关注,其实是对教育观念与方式的彻底反思,也是对养育真相的探寻。
养育是笑得出来的吗?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李一诺认为这是“不容易”的。一方面,做父母是一份无休止、无报酬、无限责任的“三无”工作,并且要时常面对在为人父母的“巨大意义”和一地鸡毛的“具体尘埃”间的“精神分裂”,在生活的泥沼与情绪的漩涡间周而复始地走过一生。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是,当孩子叫一遍“妈妈”时,是温暖,是幸福;但当孩子叫一百遍“妈妈”时,养育现场便只剩下“烦躁”与“无力”。而在这些烦躁里,通常被消耗最多的是女性,是母亲。李一诺借助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劳迪娅·戈尔丁的研究,指出中国女性的“无偿劳动”是男性的二点九倍,在许多“看不见”的体力、精力、心力、脑力、能力的多重消耗下,笑不出来是正常的。因此,首先要看到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在外在的结构性不公的世界中的处境。这是父母们深处困境的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当处于一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成年人被置身于一种强竞争高焦虑的生存状态下,从容应对自我处境的能力尚且不足,而面对孩子时,更会不自觉地把对自己过去的懊恼和对未来的担忧投射到孩子身上,用“为孩子好”和“教育”的名义,把心底的“爱”外化成对孩子的许多要求、胁迫,甚至道德绑架。孩子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家长情绪的“垃圾桶”。希望孩子“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但深究,其实是成人自身无法安放的焦虑。李一诺指出,当爱变成了“要求”,这种爱,对孩子来说,就是灾难。《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百分之二十四点六。可见,教育现场变得充满焦虑与怒火,失去欢笑,并非偶然。复杂的社会环境,历史的印记,让本就极难的养育难上加难。
因此,要笑得出来,首先,要理解上述的父母的处境与心境。其次,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理解儿童,是需要明白儿童不是小号的成年人。他们认识世界,需要全身心地交互与投入。孩子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想象的世界,而非成年人的“现实世界”;孩子的表达,尤其是七岁以下的儿童,更重要的是身体表达和“五感”体验,而非成年人的语言表达。如果只会粗暴地对孩子进行价值输出与说教讲理,就是“欺负孩子”,就是“扫兴父母”。孩子不愿倾听,亲子间就无法对话与沟通,无法真正地互动,更无法以爱之名去改变孩子的任何行为。此外,父母还需理解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孩子,都自性光明,本性具足。所谓的专注力、抗挫力、反思力等,其实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原力”。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内心状态,甚至忽略孩子本性具足的特点,就等不到孩子的潜能自然展现,反而会急躁地把孩子按定在骨感的“现实”中,通过功利性地购买一些速成“产品”,以求达到所谓能力培养的目的。
笑的起点,始于父母的自省、觉知与理解。反思自身,理解儿童,从而转变认知,成为能笑得出来的成长型父母。觉知,需要父母对自身的处境进行相对化与历史性的再认知。如果一味地被某种外在的单一价值所裹挟,无穷尽的匮乏感与恐惧、无穷尽的比较与焦虑,只会让孩子也疲惫与恐惧。因此,要在对外部的结构性环境有所认知的基础上,超越一时一地的懊恼、焦虑和恐惧,去重新思考和定义何谓良好的生活。只有当父母首先对自己和生活有清晰的价值判断与认可时,只有父母自身勇于实践自己的理想生活时,才有能力和余力去“看见”孩子。当孩子令人生厌的时候,才会及时意识到,那并不是因为孩子是“问题”,而是孩子遇到了“问题”,从而看清楚孩子的境况与需求,在尊重、接纳、信任和理解中,去进一步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以自我觉知为基础的养育方式,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松弛视野,是一种“无为”胜“有为”的教育智慧。李一诺强调:“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并非带着他们学习知识,也绝非讲人生道理,最重要的无外乎两条:一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二是用激情和热情过好自己的生活。”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就要支持孩子建构并发展自己的想象世界。有了想象力,孩子才会有专注力、创造力,才会有面对未知的应对力和生命力。还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愉悦体验,即使只是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也可以让孩子通过身体感知,沉浸在有愉悦感、成就感、价值感的活动中,收获亲子间笑得出来的当下时刻。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依然要从底层接纳孩子,帮助孩子感知、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再针对孩子的行为积极地给反馈、做示范、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改变。为了过好父母自己的生活,就需要在对当下的反思、内省与自我谅解中,看见养育的真相与本质,去失败,去学习,去成长。在这一意义上,孩子的降临,恰恰是父母重新成长的机遇。当孩子如明镜般映照出父母身上那些矛盾、虚假、焦虑、不堪的时刻,就是父母需要停下来面对自我,重做内心功课,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改变时刻。父母无须说教,自己选择过怎样的人生,就是给孩子最大、最真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