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之际文学研究的新成果
2024-11-28张毓洲
【摘要】探究明清之际的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张兵教授等撰著的《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一书高度关注易代之际的文人心态与文学生态,有力推动了学界对易代之际诗歌研究乃至明清文学研究的进展。该书在时段定位、选题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特征明显,值得关注。该书在邓之诚、严迪昌等前辈学者的启示下,吸取和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聚焦明清之际这一特殊历史时段的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既能与学界研究该问题的热度相吻合,又具有鲜明的前沿意识,且能因时间定位的准确具体而使研究内容细致深入。书中聚焦具体的历史事实和诗歌文本,深入细致地探究了诗人心态的变化如何严重影响了诗歌创作和诗风走向。本书采用文艺生态学等研究方法,将明清之际的诗坛看作一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生态系统,关注历史事件、文学社团、诗人群体、诗歌创作、诗学批评等要素,在具体研究中又能将宏观和微观、群体和个案结合起来,进而凸显鲜明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易代之际;文学研究;新成果;《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6-0101-04
New Achievements of Literary Studies at Alteration of Dynasties
——A Review of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Poets’ Mind and Poetry Trend by Zhang Bing and Other Authors
ZHANG Yu-zhou
(College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It is of great academic valu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poets’ mind and poetry tren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new work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ets’ Mind and Poetry Trend written by Professor Zhang Bing and other authors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has mad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poetry and even the study of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 This book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ime period positioning, topic selection angle and research methods, which is worthy of attention.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of Deng Zhicheng, Yan Dichang and other senior scholars, this book has accept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focusing on the poets’ mind and poetry tren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can not only coincide with the heat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but also has a certain frontier consciousness. Focusing on specific historical facts and poetic texts, the book deeply and carefully explores how the change of poets’ mentality has seriously affected poetry creation and poetic style. Using literary ecology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book regards the poetry worl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an ecosystem of mutual influence and restriction, focusing on historical events, literary communities, poet groups, poetry creation, poetic criticism and other elements. In the specific research, it can also combine the macro and micro, the group and the case, and thus highlight the distinct problem consciousness.
Key words:the alteration of the dynasties; literary studies; new achievem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ets’ Mind and Poetry Trend
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段,也是古代思想文化与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期间经历了迷乱的晚明、动荡的易代之变、由乱到治的清初等具体时间段落,生活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士人(特别是诗人)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无论是晚明崇尚性灵的公安三袁,还是易代之际殉国尽忠的抗清烈士、强项不屈的遗民、大节有亏的贰臣,乃至沾溉“恩泽”的清初国朝诗人,他们的创作均浸染着时代的印记,抒写着特定的情感与心魂。影响所及,这个时段的文学社团、诗学批评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因此,探究明清之际的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张兵教授等撰著的《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对上述问题做了精彩解析和深入探究,为学界易代之际诗歌乃至明清文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该书近50万字,由六章二十七节构成,于2023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纵观全书,该书在时段定位、选题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特征明显,值得关注。
一、时段定位明确,研究内容具体
文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故文学研究也要有明确的时段意识。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为了将文学发展的线索梳理清晰,往往按朝代顺序分时段来安排章节,文学类专题研究更应如此,且比文学史的时段划分要更细,这样才能具体而微,分析问题更为透彻。
本书择取易代意涵鲜明和过渡性强的明清之际,具有独到的考量,这个特殊时段不光是封建王朝的更替期,更是在思想文化上引起大变动与大转型的历史时期,故曾引起过学界的关注,至今依然兴趣不减。
早在上世纪前期,学者们已经开始探讨该历史转型时段的相关论题,如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谢国桢先生《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九)》中谓其“钩索文籍,用力甚勤”[1],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上世纪后期,又有郑万耕《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朱义禄《逝去的启蒙:明清之际启蒙学者的文化心态》等对明清之际思想文化嬗变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世纪之交,研究明清之际思想文化、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人心态的著作逐渐增多,其中赵园的研究具体集中、深入细致,如《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等,其他如魏义霞《平等与启蒙:从明清之际到五四运动》、冯贤亮《河山有誓: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等分别以专题形式探究明清之际的思想变化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以及易代对江南士人生活与精神状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学研究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邓之诚和严迪昌两位先生是研究明清之际文学发展与演变的先行者。《清诗纪事初编》虽无意专力研究“明清之际”诗歌创作与诗学嬗变,但在对清初诸家诗学创作成就的深度评析中也部分触及这一论题,《清诗史》论析明清之际诗坛大势的篇章占该书比重更大。21世纪的前20余年,明清之际的文学研究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作家群体等各个层面展开,如探究文学创作的有沈松勤《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李婵娟《明清之际岭南诗坛研究》、高岚《从民族记忆到国家叙事:明清之际(1644—1683)江南汉族文士的文学书写》、朱萍《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崔武杰《明清之际名教爱情剧研究》等,探究文学批评与思想的有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蓝青《明清之际“西陵十子”诗学研究》等,探究作家群体的有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孙宇男《明清之际诗僧研究》等。
综上可见,明清之际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时段,社会、政治、历史、思想、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细致观察与考究都会成为一个鲜活的研究话题。因此,这是一个学术储量丰富而饱含温度和热度的历史时段,各类研究著作的不断涌现即是有力的证明。张兵等的著作《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在邓之诚、严迪昌等前辈学者的启示下,吸取和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聚焦明清之际这一时段的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既能与学界的热度相吻合,又具有一定的前沿意识,且能因时间定位的准确而使研究内容具体深入。如本书对从晚明万历至清初康熙年间约百余年的历史,为了行文方便,易于操作,又细分为晚明和清初两个时期,且以清初为重点,故本书的出版将为跨朝代或易代之际的文学研究提供借鉴并推动易代之际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二、选题角度新颖,心态观照深入
选题角度在学术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一个学者学术积累和学术眼光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学术水平的高低。士人心态是文学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选题角度。傅璇琮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指出:“士人心态的研究,实在是一个综合工程,它在许多方面已突破文学的范围,它牵涉到当时的政局、哲学、社会思潮,牵涉到士人本身的许多方面,如他们各自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他们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养,以及更为特殊的一些心理因素等等。”[2]近些年,从文人心态的角度来观照文学创作、文学思潮等方面的变化,已是多数研究者思考学术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有代表性的如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和《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李瑄《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白一瑾《清初贰臣士人心态与文学研究》等。这些学者的文人心态研究著作之所以能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有的甚至成为经典,屡次出版,流行不衰,主要是选题角度新颖别致,触及到幽微的士人心灵与情感,或探究学术思潮与士人心态,或探讨士人心态与文学,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从这种角度观照文学,则文学创作就不再是单一的、枯槁的劳动,而是充满律动和活力的作家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有助将文学研究推向深入,这是向研究文学即研究人本身这一命题的回归,更是对传统“知人论世”说的深化。严迪昌先生在《心态与生态——也谈怎样读古诗》一文中谈到要读懂古典诗歌需准确把握心态,即士人们“各自的心灵轨迹”“隐性的甚而曲深的心态”,且把握心态将会使某些悬疑复杂的问题迎刃得解 [3] 。
不过,我们知道士人心态内在而抽象,不容易把握,而要把握心态,需先对心态本身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张兵先生在《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的“后记”中有精妙的论析:
何谓“心态”?私意以为,“心态”即是心灵或精神的趋向与状态。心态可以是不受主体驾驭的情绪,就像我们愤怒时,往往不是我们选择了愤怒,而是暂时的、间歇性的情绪控制了我们,没有理性可言,或者理性已不占上风。然而对于诗歌创作活动而言,完全不是这样。当一位诗人情绪饱满、激情四射时,会创作出诗篇,但当他情绪失控的时候,就不可能去写诗。诗歌创作活动,总体上必须纳入理性思维轨道,接受理性逻辑思维的规范。故此,体现在诗歌作品中的心态,有时看似属于情绪化的产物,实际上还是创作主体理性的、主动的选择,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取向,故曰心态取向。
同时,他又从文学创作与文体发展的角度强调指出心态表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即是作家创作心态的反映,世界上不存在“无心之作”,其差别只在反映心态的方式与程度不同而已。从文体发展的角度看,有韵之文表现作家心态较为突出、直接,无韵之文则较为隐晦和间接。有韵之文中,又以诗歌表现作家心态最为酣畅淋漓[4]。
因此,把握心态对深度研究作家及其创作至关重要。只有从心态的角度出发,才能触及作家的心灵深处,也能够了解真实的作者本身。否则,忽视心态,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则会迷惑于假象或浮游于表面,难以产生正确的认识。
该书从心态角度切入来观照明清之际的诗人心态、诗歌创作与发展走向,选题角度新颖合理,因为这是一个新旧王朝交替的多事之秋,不仅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显性因素发生明显变化,也对文化艺术、诗人心态等隐性因素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深广度是承平时期的诗人所无法直接感知的,如晚明诗人唱响的衰世之音,清初统治稳定之后贰臣诗人流露的愧悔之情,国朝诗人表达的复杂心态,都是明清易代的大时空背景下士人心态的自然表露。因此,从心态的角度研究诗人心态和诗歌创作更能契合这一特殊时空背景下诗人们敏锐而多变的心灵。书中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和诗歌文本,深入细致地探究并揭示了诗人心态的变化严重影响了诗歌创作和诗风走向。
三、研究方法多样,问题意识突出
研究方法既是衡量一部学术著作水准高下的重要因素,又决定着它内在的组织架构,同时也能由此彰显出一定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视野。因此,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研究方法的运用是不能轻忽的。
傅璇琮先生曾说:“文学史的研究,应当注意史的发展线索,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单位,不是简单排列的一个个作家,而是连续不断向前推进的不同时段。”[5]《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摆脱了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与分析作家作品的传统教科书式的叙述方式,将重点投射到关注易代之际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演变时必须高度重视的时代、诗人心态和诗歌走向等重要问题上,运用了一些能深入探究问题本身的研究方法。因明清之际的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这一选题内涵丰富,决定了它必须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才能将论题析理透彻,故该书主要综合运用了历史文化学、文化心理学和文艺生态学等研究方法。这三种方法在本书中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
先看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文学研究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意识。“明清之际”四字有波诡云谲、风雷激荡的历史感,晚明的党争与战争、易代的刀光剑影、清初戡乱与杀戮,是不能抹去的时代影像和惨烈记忆。但若仅局限于史实,则认识的深度有限,故有必要从文化学的角度去审辨,则认识会更加全面。在该书中,“明清之际”是作为一个历史的时空背景而出现,但若不从文化学的角度去分析,则不能恰当联系起它与诗人心态、诗歌走向的关系。反之,若仅依据诗歌文本探究诗人心态、诗歌走向,忽视历史时空与文化背景,仍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故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能将该书的论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再说文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文学创作活动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但人的心理活动有时随境遇、经历的改变也会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该书所重点剖析的“江左三大家”,三人均以屈节仕清,大节有亏而饱受诟病。不过钱谦益始终难以获得清代当朝以及后世人的谅解,多有诛心之论。无论钱谦益如何在短暂降清后又倾囊相助极力抗清,《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如何表明心迹,都难以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人们不理解他,逐渐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但同时我们也应知道钱谦益本人身历晚明清初从万历到康熙六位皇帝的统治时期,阅历丰富,身份多变:复社名士、文坛领袖、科举探花、党争受害者、官场失意者、降清贰臣等,这种种阅历导致他的思想远较一般人复杂,特别是降清又抗清的反复,绝非乾隆皇帝简单粗暴的“有才无行”[6]、、“进退无据,非复人类”[7]等片言数语所能定论。陈旭麓在《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教学》一文中说:“历史本来就是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历史人物的活动是不能离开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历史背景的。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可能把它简单化。”[8]故在时过境迁的数百年后,人们再冷静看待,会发现钱谦益那种反复行为,是意欲痛改前非,努力重塑形象,其记叙抗清经历的诗作不乏真诚而恳切之作,故章太炎说:“世多谓谦益所赋,特以文墨自刻饰,非其本怀。以人情恩宗国言,降臣陈名夏至大学士,犹拊顶言不当去发。以此知谦益不尽诡伪矣!”[9] 《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在研究钱谦益等贰臣诗人时采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较恰当解决了这一困惑,否则若将某些历史人物脸谱化,则远离历史真相,也失却研究的意义。
最后是文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文艺生态学研究方法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是一种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文学研究,并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的研究方法。该书运用文艺生态学的方法,将明清之际的诗坛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生态系统,重视历史事件、文学社团、诗人群体、诗歌创作、诗学批评等要素,在具体的操作中又能将宏观和微观、群体和个案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凸显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文艺生态学研究方法的观照下,该书主要探究了以下四大问题:晚明诗人心态的复杂性与诗歌风格的多样化、清初诗人群体的各种复杂心态与诗风走向、文学社团的兴衰嬗变与诗风流变和明清之际的诗学批评与诗风新变。其中,晚明以“公安三袁”、竟陵诗人、“云间三子”为代表,清初诗人群体又分为遗民、贰臣、国朝诗人三大类,分别展开论析。
总之,《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以明清之际的诗人心态和诗歌走向为审视重点,探讨诗人心态的变化对诗歌创作和诗风走向的影响。明清之际文学社团的兴衰嬗变对诗风流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明清之际诗歌主题和风格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抒发爱国之情和亡国之悲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悲凉之情弥漫诗坛。明清之际的诗学及诗学批评标志和引导着诗风的新变及诗歌走向,诗歌更加强调反映社会现实,更加注重学问,更加注重人格气节,儒家诗教传统得以深化与扩展。这些认识是对明清文学研究的深化,也是对相关研究的有力推进。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71.
[2]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6.
[3]严迪昌.心态与生态——也谈怎样读古诗[J].古典文学知识,1999,(2).
[4]张兵.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52.
[5]傅璇琮.《日晷丛书》总序[C]//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傅璇琮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615.
[6]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2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6577.
[7]庆桂,董诰.高宗纯皇帝实录[M]//清实录:第2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50.
[8]陈旭麓.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6.
[9]章炳麟.訄书详注·别录甲[M].徐复,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902-903.
[责任编辑:王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