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

2024-11-28樊晓静

今日财富 2024年33期

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当前国企会计监督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等,严重威胁着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国企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国企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旨在为国企会计监督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国企是国家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国企会计监督直接关系到国家财富的安全和国企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部分国企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等,严重影响了国企的运营效率和财务透明度,甚至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面对当前国企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亟需采取有效的改善策略,从根本上解决监督机制不完善、信息披露不透明等症结。因此,本文将对国企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以期为国企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有益建议。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财务报表真实性缺失

财务报表真实性的缺失,是国企会计监督中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错综复杂的国企内部和外部利益关系,导致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管理层面临着博弈和多方利益的压力。国企与政府部门的利益往来十分密切。国企管理层在政府政绩考核、目标指标等方面的压力下,为了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会有不小的压力。为了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达到政府设定的经济指标和预期要求,部分国企管理层可能会为了掩盖实际业绩的不足,而采取夸大收入、降低成本等手段,粉饰报表。部分国企由于结构复杂、内控机制相对薄弱以及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出现了经营层失当的现象。一些企业可能存在财务舞弊、侵占资产、偷逃税款等违法违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和监督机制,部分国企管理层可能会采取虚构交易、隐瞒盈亏、操纵账目等手段,从而使报表失真失信。同样存在诸多问题的还有国企的监管环境。监管部门在人力、技术、制度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存在短板。由于监管部门对国企财务报表审核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使得企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真实性缺失的情况下,容易回避问题,进而加大风险。综上,除了与政府的利益关系、企业内控机制、监管环境等,国企财务报表真实性缺失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为解决这一问题,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可靠,需要综合采取措施,强化内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增强监管机构监管能力。

(二)内外部信息披露不透明

部分国企内外部信4xxVkMi3zyypvKb9dHGGPaZrnzEdGCFjXlctnBpNOhY=息披露不透明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国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了重大挑战。部分国企内部信息披露不透明主要表现在管理层对内部信息的严格控制和信息沟通机制的不畅通。管理层往往倾向于保持对核心信息的垄断,而不愿意与员工和基层管理者分享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员工和基层管理者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业务运作和财务状况,难以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影响了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缺乏透明度也是国企对外信息公开的通病。国企可能对一些表面看起来正面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公开,对一些财务负面信息或经营状况进行隐瞒或粉饰。信息不透明,不仅对企业的投资决策造成了影响,也削弱了企业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效力。由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真实情况不能完全了解,可能做出错误的投资判断。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信息披露不透明时,就会对企业的经营能力、道德品质产生怀疑,从而会降低他们对企业的信任度,不仅会对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造成损害,还可能引发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撤资行为。

(三)会计准则执行不严格

对国企财务透明度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的是会计准则执行不严格,这是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监管缺失的现象。监管机构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对国企财务报表审核监督不够及时,使得一些企业报表失真,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会计准则执行不严格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处罚力度不够严厉,监管机构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较轻,缺乏震慑力。部分国企内部控制机制比较薄弱,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缺乏有效机制。

二、监管不到位问题

(一)监管主体职责不清晰

造成监管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主体责任不清。在国企的监管体制中,有多个监管机构,但各个监管机构之间没有明确划分职责,造成了交叉、监管混乱的现象。对一些国企的监管,可能同时涉及多个部门,比如国资委、财政部、审计机构等,但具体监管工作在各个部门之间并没有明确分工,造成监管执行效率不高。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监管协调配合机制不够有效。部分企业利用监管制度的漏洞,从而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

(二)监管手段不够多样化

监管手段不足是导致监管不到位的另一个问题。目前的监管手段比较单一,对新兴业态、新型违法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审计、检查与处罚。传统的监管手段已经不适应监管的需要,需要不断创新,加强对企业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结合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比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平台可以建立起来,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企业的经营状况,对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置,从而提高监管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监管机构也需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国企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三)监管力度不够强劲

随着国企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监管机构开展监管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预算限制或其他原因,监管者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资源支持,从而限制了监管工作的执行。比如,监管者可能会面临监管设施、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

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重要问题。监管机构可能存在着监管人员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监管工作执行不力。对于企业的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可能存在处罚不力的情况。

三、改善策略

(一)完善国企内部控制机制

改进国企会计监督工作,关键举措之一是完善国企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国企内部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的监督管理,切实防范和减少财务风险以及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促进国企建立规范的内控制度和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监控和审计内部财务活动,做到财务资料真实、准确。同时,加大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遵守和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二)强化内外部审计监督

强化内外部审计监督是国企会计监督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者和管理者,内部审计机构承担着发现和纠正财务风险以及违规行为的责任。对国企内部财务活动的全面审计和加大监督力度,将有利于发现财务风险和违规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纠正,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合规性、透明性和高效性。通过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外部审计机构承担着审计、考核国企财务报表的任务。其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是由其独立性和专业性所决定的。外部审计机构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向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可靠的财务资料。内外审计机构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审计工作综合效能,建立定期沟通、联合稽核机制,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跟踪整改,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确保审计工作不断改进。

(三)提高监管部门的专业水平

保证国企会计监督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监管部门的业务水平,对于监管人员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提高监管人员对国企财务管理的熟悉程度;其次,培训内容要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国内有关法规要求保持一致,并结合国企实际情况进行案例解析。

(四)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加大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对财务报表及经营情况及时公开,以保障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五)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是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监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建立完善的违规处罚制度,对违规行为予以严惩,对不同情况的违规行为在处罚标准和程序上作出明确规定。

结语:

国企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提高国企会计监管水平,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又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有效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