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清华大学
2024-11-28李珍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曾亲临清华大学作报告,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给予了深切关怀。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专门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值此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致敬一代伟人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贡献。
肯定“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
邓小平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多次强调要造就一支“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
1956年波匈事件曾引发国际上喧嚣一时的反共浪潮,对广大师生的思想信仰造成了冲击。1957年1月12日,邓小平受邀亲临清华大学作形势报告,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很年轻的,马克思到现在才一百年出头,俄国革命才四十周年,也就是四十岁,东欧才十一岁,我国才七岁,七岁才开始上小学,年轻得很!在这种情况下,在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出一点乱子是不可能的,想不出乱子,除非是空想家”。同时,他又进一步阐述:“但是不管出多少乱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总是一天天巩固一天天的扩大,我们的事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是一天一天的向前发展,认识这个总的现象很重要。”邓小平强调:“我们的事业还很年轻,经验还不足,我们的制度还不完善。重要的是正确的要坚持,错的要纠正,不完善的要补足。……基本制度是好的,但还要注意调整。……我们现在的制度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邓小平寄语清华学子:“我们提倡艰苦奋斗。要学我们的先辈,学过去的青年,学习他们为了革命是怎样艰苦奋斗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要艰苦奋斗,就要顾全整体”。邓小平的报告真诚坦率,鞭辟入里,使广大师生深受启发和教育。时隔40年后,动力机械系罗棣庵仍动情地回忆:“这次报告是我政治思想上的一次启蒙,使我终生受益,至今记忆犹新。”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关于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提出:“清华大学的工作,突出的问题有学生问题、老师问题、房子问题,更大的问题还是思想问题”。他要求在学校工作的干部,本身要懂行。他充分肯定了清华大学实行的“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指出:“(清华)过去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
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再次肯定了清华大学的经验:“今天上午我看了清华大学一个报告。清华大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的党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他们这样做很见效,现在学校风气很好。清华大学的经验,应该引起全国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一个学校都如此,我们军队就更应当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要从战士入伍第一天起就注意这个问题”。
邓小平还善于利用典型事例启发教育青年。1981年12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历经沧桑获得的一个真理—钱宁教授和同学们的一次谈话》,该文是清华大学教授钱宁给水利系申请入党同学讲授的党课。钱宁从“新中国给我带来新的曙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方面,讲述了自己“这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代,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终于找到了自己政治上的正确归宿。”1981年12月10日,邓小平将时任水利部部长钱正英转送的这篇文章批送胡耀邦、胡乔木:“这种现身说法的谈话,对教育青年很有用。”
强调提高办学质量
邓小平一方面提出“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另一方面又强调“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邓小平指出一要普及,二要提高,特别强调要建设一些重点学校。早在1959年1月8日,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就曾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应该肯定,要贯彻执行,但这不妨碍建设一些重点学校。大、中、小学都要有重点学校,提高文化、科学水平主要靠它们,要抓好。这就牵扯基建、设备、招生的保证。基本建设投资、教授分配,要照顾重点,在不削弱重点的前提下照顾一般。”在讲话中,邓小平特别强调:“清华、北大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只准提高,不准降低”。为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升办学质量,1961年由邓小平直接领导,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蒋南翔主持起草高等学校工作条例,在清华大学进行多次调研,听取意见,李寿慈、高景德等教授参与了起草工作。该年7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并通过《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后通称“高教六十条”),9月经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条例》正式定稿并在全国颁布试行。
为保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办学质量,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同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相关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毛泽东同志的七二一指示要正确地去理解。七二一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各省自己去搞,办法由他们自己定,毕业生不属国家统一分配范围。但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恐怕不能这样办,并不是所有大学都要走上海机床厂的道路。毛泽东同志一贯强调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来没有讲过大学不要保证教育质量,不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不要出人才。”10月20日,邓小平约见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及教育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周林、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高铁时又强调:“重点大学要实行双重领导,以教育部领导为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重点的重点。要利用北大、清华的经验。”邓小平对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重点大学寄予殷切期望,在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1978年4月19日,邓小平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他在发言中指出:“教育经费的使用,要很好地讨论一下方针和原则,更多注意用到重点和提高方面。我们是大国,但人才和钱都是有限的。为了早出人才,师资、钱、材料都要用到重点和提高上。……要装备好北大、清华。”在学科建设方面,1978年5月,邓小平批示同意“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四川建立的绵阳分校相关专业迁回清华。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再次提出:“发展教育最省最快的办法,还是依靠现在较好的学校为基础,加以扩充,要有一个发展规划。……同意清华的无线电系和‘200号’不要拿出去,以免削弱清华的科学力量。”
针对学校基建面临的困境,1978年7月18日,邓小平对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周林、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刘达关于基建问题的请示作出批示,“谷牧同志:我已转告他们,努力就现有条件下,力求多收一些学生。但房子问题总是要解决的,不独北大清华如此。此件请你参酌。”在邓小平的亲自关心下,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安排了基建工程兵来校参加建设,及时缓解了学校教学、科研等用房困难。
重视科研和科技工作者
邓小平一向重视科技工作,特别注重发挥清华大学等院校在工矿企业技术革新中的研发作用。1960年,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数控机床研制,邓小平等曾几次前往视察、参观,对生产的三坐标立铣床等产品及工厂与科研单位、院校之间的合作给予了肯定,指出:“你们应该把这个做法告诉别的厂子,让他们也去这样做,北京有这个条件嘛。”
1965年11月,邓小平到西南视察时听取了有关领导关于氨合成塔技术改造工作的汇报。该项目由四川化工厂与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等单位联合完成,自1963年起清华大学王补宣带领热工学教研组,“面对苏联撤走专家、所有设计图纸和说明书亦付阙如的困境,他们用三年时间创造了单塔日产量翻番的成绩,被国务院列入当时的100项重大成果之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邓小平听完汇报后非常高兴,指出:高等院校与设计部门以及工厂实行三结合这种方式很好,有利于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变为生产力,有利于教育与生产相结合。1966年1月,邓小平参观了高教部在北京举办的直属高校科研和生产成果展览。此次科研成果展,清华大学展出了原子反应堆、密云水库、程序控制铣床等70多项成果。邓小平来到清华大学展台前仔细听取介绍并提出问题与建议,充分肯定了学校取得的科研成就。
1977年7月29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方毅、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的工作汇报时,提出:“要抓一批重点大学。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应纳入国家规划。重点学校首先要解决教员问题。重点学校教育部要抓。清华、北大要恢复起来,要给它们好的学生。好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分配去搞科研,大学也要留些人才作师资。要逐步培养研究生,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参加研究工作。十五年时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至少要培养一百万合格的科研人员。”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科学院和大学可以多搞一些基础科学,但也要搞应用科学,特别是工科院校。”清华大学作为重点大学,被赋予了重要的科研使命。1978年6月28日、29日,邓小平和王震、罗瑞卿听取六机部、海军、上海市领导汇报时提出:“造船工业最大的问题是改造问题,要积极引进技术,不只是民用改造,军用的也要改造。……各大学应该逐步建立研究中心,特别是清华、交大这样的学校应该很好地利用。支援和帮助他们搞科研,比新建一个大学好得多。”
同时,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发挥他们在科技领域中的作用。1978年至1979年间,清华大学副校长张光斗先后几次赴美进行学术交流或随团访问,通过考察美国一些高校、政府工程机构等,他认为:“高等工程教育要适应国情,美国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力量强,学校偏重科学理论教学,适应美国的需要,中国的国情不同,不能照搬美国的经验。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高等工科教学的科学理论基础要扎实,还要有最基础的工程教学,有设计和生产实习,科研工作要有科学理论研究,也要有技术开发。”1979年下半年,邓小平将方毅报送的《张光斗同志关于美国科研工作的考察和发展我国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一些意见》,批转给国家财委、国家计委负责人参阅。1987年7月24日,邓小平在北戴河亲切会见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等对“四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部分中年科技工作者,高度评价了科技界的成就,“对你们在各自领域中间做出的卓越贡献,国家感谢你们,党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这既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殷殷期望和嘱托。
关心青年人才培养
邓小平十分重视青年学生的培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经济遇到一些困难,学生的伙食受到了一定影响。据清华大学原修缮校园管理处副处长郑宗和忆述:“1963年南翔同志得知学生负担重,营养不足时,当即指示我们作深入调查研究,整理资料。我们翻阅了五六年的账目,写成了50年代和60年代伙食价格的对比材料。”经过调查,由于物价上涨,学生的实际营养下降了。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蒋南翔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党中央,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邀请党内外人士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会后,蒋南翔向刘少奇、邓小平反映“学生助学金低、伙食不好”,邓小平当即表示要增加学生的助学金和伙食费。3月9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话时说:“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身体状况很不好,体质不行。我提出每月伙食费加二元,毛主席讲加四元,高教部提出从四月起每人加三元,从每月十二元加到十五元。应该给学生增加生活费,照顾贫苦学生。”伙食费的增加保证了学生的基本营养,体现出对当时全国近百万在校大学生的极大关怀,蒋南翔在清华传达这件事时说:“还是总书记体贴下情。”
面对“文化大革命”后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197+aI1p7rassRb0TCnIVGguA==7年7月29日,邓小平听取国家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方毅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汇报工作时提出:“最近准备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有几个问题要提出来考虑:第一,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在中小学完成了劳动任务,为什么还要集中搞两年劳动?”1977年8月1日,邓小平同方毅、刘西尧谈教育问题时又指出:“同意今年的招生基本上还按原来的办法。一年准备,从明年开始两条腿走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从别的路子来,特别是理工科。”他强调指出:“北大、清华可以按照老办法招一点学生,但不要多,搞个专门班。……两条腿走路,但要有重点。重点大学就是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
但这一招生计划很快发生了变化。
1977年8月4日至8日,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东昌和机械系副教授潘际銮、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等高等院校及科学院系统33位专家学者参会。座谈会上,参会人员围绕教学、招生等问题畅所欲言。有回忆文章记载,在8月6日下午的会议上,“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忧虑地说,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随后,武汉大学查全性在发言中分析了大学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强烈呼吁采取坚决措施,从当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切实保证招收新生的质量,引起参会者的强烈共鸣。邓小平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当场决断:“改变现行招生办法,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今年下决心按要求招生,招的学生要符合要求”。8月8日,邓小平在总结发言中再次明确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自此,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决策恢复高考制度后,邓小平对清华大学等重点院校的招生一直亲自关注。1977年12月4日,他亲自审阅《关于清华大学今明两年招生的报告》,并批送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阅。对于学校招生规模,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指出:“重点学校规模应该逐步扩大,将来要扩大一倍。像中国这样大国,有三五百万大学生,绝不算多。将来清华应发展到两万学生,研究生至少二三千。不搞好大学,提不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1978年6月26日、27日,邓小平和王震、罗瑞卿听取三机部和空军有关汇报时又强调:“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的培养都要抓紧。要从现在起培养,不然引进的新设备不会用。要赶快培养,这方面可不能空谈。你们要多派一些人出国留学,但大量的人才还是靠国内自己培养,我们自己要培养出大量有能力的大学生。我提出重点大学招生要翻一番,如北大、清华,航空学院也是这样。利用原来的学校翻一番,比新建来得快”。恢复高考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因此改变,国家的科教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里程,不仅保障了广大青年通过公平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使得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决定大规模派遣留学生
针对科教对外开放的问题,1977年七八月间,邓小平在同一些单位、部门的负责人谈话中提出:我们国家60年代和国际上差距还比较小,70年代差距就比较大了。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可以派留学生去学,还可以请外国技术专家来教。多选送一些人出国留学。高中学外语学得好的,一部分选送上大学,一部分可以选送到外国留学。在8月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又谈道: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
1978年4月中旬,邓小平同意教育部、外交部《关于西德邀请清华大学赴德考察并建立联系的请示》报告。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对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和派遣留学生等作出了更为全面、具体的重要指示。他在谈话中指出:“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派出去主要学习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在我们迈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大学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这样也可以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如何”。在要求增大派遣留学生数量的基础上,邓小平对选派对象、选派方式、留学生管理办法及管理制度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意见。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8年12月26日,我国派遣了新时期第一批留学人员52名,其中清华大学教师9名,拉开了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的序幕。他们出国前在自己从事的学科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在国外经过两年勤奋学习,进一步开阔了学术视野,提升了业务水平,回国后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李衍达院士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不走这一步,中国今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成就。要发展科学技术,闭关自守是没有前途的。扩大派遣留学人员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
关怀爱护教师
邓小平提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邓小平真诚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要求做好后勤工作,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当校长刘达谈到中年教师任务重、待遇低、身体弱时,邓小平指出:“应当帮助骨干教师解决困难,注意他们的物质保证。经过考核,符合条件的,待遇也相应地提高。可以快些调整职称。评定职称,主要看实际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其他都是次要的。表现好的,该提的要提,如不称职,该撤的也要撤。应给任务重、困难多的中年骨干教师提工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一些曾经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知识分子恢复了名誉。1975年,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刘冰等人先后两次写信给邓小平并转呈毛泽东,揭发“四人帮”在清华大学的代理人迟群等的严重问题,受到错误批判,并由此引发全国“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刘冰等给毛主席写信符合党章内容属实》的报道,为刘冰平反。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谈清华问题时提出:清华建筑系很有名。梁思成提倡的民族形式大屋顶,太费钱,但给他扣“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是不对的,应改正过来。对人的评价,要说得恰当,实事求是,不要说过分了,言过其实。1979年9月2日,邓小平阅水利部部长钱正英转交的清华大学材料研究所所长李恒德、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主任钱宁等反映28位归国科学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打击迫害情况的来信,函告方毅、蒋南翔:“请你们一块接见他们一次,对他们的困难要认真加以解决。我认为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不管老中青,都要提高精神的特别是物质的待遇,请你们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方案”。北京市原副市长、清华大学教授吴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错误批判,遭受迫害。1978年11月,邓小平作出批示,为吴晗平反。1984年8月31日,邓小平为清华大学纪念吴晗修建的纪念亭题词。此外,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蒋南翔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打击迫害,1979年由邓小平亲自提名担任教育部部长。1989年4月12日,邓小平为《蒋南翔纪念文集》题写了书名。
正是在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指引下,清华大学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不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教育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为清华大学、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扬帆引航。(责任编辑 崔立仁)
作者: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