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
2024-11-28罗艳
我们党领导的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彰显了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
彰显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和历史都是通过人的实践不断变革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真正的主人,社会变革最终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和利益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被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为全党同志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高度概括和人民立场的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人民立场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各方面。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真实写照和群众路线的生动诠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就是党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立场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中来,将群众团结在革命的旗帜下,形成无穷的战斗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倾听群众的心声,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党的政策路线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形成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优良传统。
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伟力
一切新的创造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带领亿万人民共同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创造性劳动,无论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改革,都是人民群众在具体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进行的,人民群众是这些实践活动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主体地位,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原则作为贯穿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没有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有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就能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不断开创新局面。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活力源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就是要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创新创造的热情。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强化宗旨意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好群众路线,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人民的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使人民更加理解、支持和拥护改革;就必须畅通参与渠道、完善参与机制,使人民真正成为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宝库。改革开放之初,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必须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摸清规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每一项新兴事物的孕育与成长,每一项改革经验的创新与积淀,都离不开亿万人民的辛勤实践与聪明才智。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上;体现在以创造性劳动将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上;体现在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为改革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上;体现在有效化解矛盾,减少改革阻力,维护社会稳定上。人民群众所展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智力成果,是全面深化改革不可或缺的智慧宝库,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坚实的依托和最强大的底气。
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和生动实践,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造福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就要顺应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新期待,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改革方案、提出改革议题、部署改革任务;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最高标准;处理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坚持将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确保改革开放行稳致远。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应对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全局性分析、前瞻性部署和战略性规划;必须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凝聚人民群众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可靠、最深厚和最持久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为激发人民创新活力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有力保障,人民的创新实践则为党的领导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的源泉。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做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着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把“让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让人民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更加坚定,对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加坚定,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人翁精神更加坚定。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动力,必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罗艳,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