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4-11-28朱文通宋胜伟

北京支部生活 2024年11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强调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七个聚焦”的分领域改革目标,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集中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促进深层次矛盾的化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改革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促使各领域改革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点,在灵活高效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上具有重大优势: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生产力,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出发,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确保发展的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党更进一步提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我们的现代化在经济领域更加强调经济制度的完备性、更加强调公平竞争、更加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目标是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强大动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准确把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任务

《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明确了到2035年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和“七个聚焦”的分领域改革目标,形成了总目标统领下有总有分、总分结合、系统完备的目标体系。

《决定》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把“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总目标,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七个聚焦”之首,同时将相关具体改革举措摆在分论部分最为突出的位置,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新的路线部署。

具体到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领域目标,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更加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有效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更加有力。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的就是解决现阶段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等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为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也应当意识到当前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决定》从多领域作出制度性安排,比如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方面,提出了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全面统一电力市场、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等一系列改革部署,等等。

正确处理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关系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机构改革,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另一方面要让政府更加有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通过统筹“放得活”与“管得住”,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与制度保障。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立足推动民营经济和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一样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聚焦民营经济面临的市场准入、融资等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求真务实解决经营主体的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们党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的主动选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市场准入、产业政策、政府购买等方面破除歧视性的制度安排。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加强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涉及产权、准入、竞争、信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这些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改革,有利于推动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加强法治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要打造健全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要发挥法治的积极作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依法将市场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系统,给微观主体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三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发挥法治对经济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使宏观治理和政府监管更加到位,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

(作者:朱文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宋胜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