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双向互动视角下的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研究
2024-11-28孙丽
摘要: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是一场中国共产党与边区群众双向互动下的大规模扫盲运动。中国共产党和边区群众经由冬学运动紧密联系,在运动开展的过程中展开双向良性互动,实现了党群双方的命运互构。运动取得了卓越成效,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文章基于冬学运动开展的时代背景,探析党在推广实施冬学的实践中不断调整策略,使边区群众对冬学的态度由误解转为支持的过程,以及党群之间互构互促的特征及表现,总结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的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为当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党群双向互动;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
陕甘宁边区的文教水平一度十分落后,知识的匮乏使这里充斥着迷信与不平等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边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冬学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扫除文盲的运动中发挥了极大作用。边区民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抗战宣传动员工作的开展,对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学界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展开了一定研究,既有全面探讨,将冬学运动融入社会历史研究中,也有微观审视,分析冬学运动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成效。然而,从党群双向互动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基于相关档案等原始资料,从党和群众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双向互动视角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
一、视野互融: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的
背景
早在抗战以前,冬学就已成为我国农村一种较为普遍的补习教育方式,但处于封建统治剥削压迫下的农民大多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教育。抗战时期,边区文化教育水平落后,教育的匮乏使边区群众思想闭塞保守、民族意识淡薄,文化落后导致群众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卫生习惯差。整个边区巫神众多,利用治病、算命、看风水等借口诈骗民财,因相信“神药方”而丧命的骇人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人因迷信巫神而被坑害至家破人亡。同时,卫生常识的缺乏导致边区卫生状况差,人畜死亡率极高,边区群众生活困难。结合抗战需要和陕甘宁边区实际,边区政府以反压迫、反封建为目标,从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培养民众革命意识入手,开展扫盲教育活动。
冬学作为一种普遍、易推广且行之有效的社会教育形式,为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开展群众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搭建起党与群众之间双向互动的桥梁。二者相互协调、促进,在良性互动中推动实现社会治理状况的优化与改善,保证边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主体互动: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的
基本情况
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的开展,相关决策的制定和落实影响着边区群众对运动的态度,同时,边区群众的支持态度又反过来促进了冬学运动的改进与发展。
(一)质疑与误解:边区群众对冬学运动的反应
尽管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运动初期,冬学却遭到诸多来自群众的质疑与误解。
首先,边区群众认为上冬学给其生活造成了较重负担。冬学运动开展初期,多采用强迫摊派的方式动员学生入学,缺乏充分宣传解释,未考虑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招生仅关注数量是否达标。同时,“有些干部好耍私情,不让自己的子弟去上冬学,并且庇护亲戚朋友的子弟也不去上冬学,另外动员学生时,不问家庭有无劳动力、fef787530d5d625932e5fef4f6ea5b0f93eb734290c9ff7db4563dbe85cb3d10年龄大小、家庭生活如何”[1]。
其次,冬学的课程设置脱离边区群众的实际需要,“政治分量太重,门类也很繁多,没有强调识字,而且学校的组织和生活也有点太军事化:军事管理,军事行动,俨然像一个军事政治学校”[2]。因此,群众误认为冬学是政府用来扩兵的,无法真正理解开办冬学的意义。
此外,边区群众还认为冬学并未给自身带来实际好处。一方面,他们认为识字无用。当时,盐池二区“地广人稀,每个庄子只有几家人,过去没有学习习惯。即使有识字人,也都念的三字经百家姓等旧书,能念不能讲,因此群众认为识字无用”[3]。另一方面,参与教学的教员教学水平有限,引起群众对冬学的抵触。如清涧折家坪区二乡景家河冬学教员“教学时采取应付态度,学生问他多了就觉讨厌,少到几个学生,他反觉减少负担”[4]。
(二)因应与调适:党对边区民众的回应
针对质疑与误解,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冬学运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调整。
1.依靠群众进行宣传动员
人民群众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群体,“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情绪与想法、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才能将群众的巨大潜能激发出来,并将其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为解决冬学宣传动员的不足,边区政府在乡或村召开群众大会,“解释冬学的意义,以及识字的重要性,利用原有的识字组员,农民班、半日学校、夜校的学生转变到冬学,成为动员中的骨干”[5]3。同时,奖励表扬劳动英雄、变工队长、妇纺组长等学习积极分子,通过榜样宣传识字的好处。动员各地知识分子、中学生和高级小学的学生、驻军及机关人员参与冬学教学。在教学中注意群众情绪,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以具体事例宣传冬学优势,消除群众的质疑与不解。
2.多元化扫盲教育组织形式
在形式上,集中与分散是冬学的中心问题。冬学创办初期,各分区无视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村庄较为分散等特点,统一采用集中办学的形式,因此收效甚微。
在实践中,边区摸索出冬学、轮冬学、半日学、夜校等主要办学形式,办学以当地群众的需要为准,不拘泥于特定形式。“靖边青阳区某地集中力量只能办六处,分散办就办了九处。相反的盐池五区某地,群众提出只要教员好,教娃娃识下字,他们宁肯集中冬学,让娃娃起灶,而不愿分散办。”[6]子洲县苗家坪区周家圪崂在结合冬季生产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民教民”识字运动,使村里涌现出众多模范学习夫妇和模范学习家庭,不仅推动了当地冬学运动的发展,而且成为了分区冬学的方向。
冬学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克服了传统办学的弊端,将大量群众纳入社会教育的范围中,为陕甘宁边区扫除文盲、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3.联系群众生活进行教学
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冬学运动的对象是广大文盲或半文盲的边区群众,传统教学方法对其并不完全适用,因此需重新摸索新的教学方式。“群众做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不仅群众有兴趣,容易学,并能够学一下就会用,长期不会忘,同时还能够打下向前发展的基础,提高学习情绪,巩固学习信心。”[7]
在教材使用上,边区冬学根据群众需求改编课本,将深奥难懂的《汉字识字课本》改编为符合群众实际的《边区民众课本》,编入书信、路条、请帖、契约、账簿、对联等日常必需的应用文体,更加贴近边区群众的实际生活。
此外,冬学运动还注意和生产、医药卫生、闹秧歌、闹社火、组织妇纺等进行有机结合,保证群众在识字的同时学到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促进边区的长期建设。
4.通过竞赛与参观提高工作成效
为提高冬学成效,边区教育厅鼓励各分区组织开展相关竞赛,并设置适当奖励举措,激发各级组织开展冬学的热情。竞赛的主体和方式呈现多元化样态。既有冬学学生与小学生订立互相学习的竞赛条约、新文字冬学与汉字冬学间“争夺生存权利的斗争”,也有各县之间发起的相互挑战;既举行识字竞赛、讲演和故事竞赛、开联欢会,也进行定期测验、组织识字组比较成绩等。例如,为积极响应边区教育厅提出的完成三个月冬学任务的口号,迅速有力推动抗战动员工作的开展,争取前方的抗战胜利,延长县特向延安县发出挑战,开展冬学竞赛,促进了两地冬学发展,也带动了边区其他各县参与竞赛。此外,边区还鼓励各区组织冬学教员座谈会、交互参观,在互相观摩与学习中提高教员教学水平,提升冬学工作成效。
5.转入半日校、夜校等巩固学习成果
边区冬学以广大农村失学青年为主要对象进行短期补习,学习时间不过三个月。而冬学的办学质量不仅取决于开展期间的工作成效,也需考虑冬学学员继续进修的组织和领导。为解决长期学习的问题,冬学“必须转变为半日校、夜校、农民班,使群众继续学习,不中断冬学原有的教育”[5]4。
冬学运动进入收尾阶段时,边区教育厅要求当地政府与小学负起责任,除对学员的成绩和工作开展中的经验教训予以检查总结外,还要做到“将冬学中的儿童尽可能地转到小学去”“把冬学中的成人青年转入识字组、夜校或半日校,不让一个冬学学员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5]15。同时辅以检查与督促,此举不仅巩固了冬学成果,充实了社教组织,也为冬学结束后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命运互构: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的
成效
全民族抗战形势下,通过中国共产党与边区群众的良性互动,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扫除了文盲、提高了边区的文教水平,实现了党和群众的命运互构。
(一)党领导的冬学运动对边区群众生活的改善
1.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1937年陕甘宁边区首次组织冬学时,当年共创办冬学382处,参加学习的边区群众多达10337人次[8]。此后,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冬学开办起来,冬学在陕甘宁边区扎下了根。
除尽可能将更多边区群众纳入冬学运动外,边区教育厅还在保证冬学学员会认、会写、会用汉字上做了大量工作。当时的一首劝学歌描述道:“十一来西风凉,河里冻冰地上霜,抽闲学习顶放账,不识字的人们都到书房。天寒日短不能神,搞通思想识字多。会认会写又会用,今后不要再求人。”[9]通过系统学习,拔尖的冬学学员可识得1000个以上的汉字,正好达到能够阅读《边区群众报》的水平;一般学员也能够认识200至300个汉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十大纲领、防空防毒常识具备了一定了解,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识得的汉字。通过冬学,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改善群众生活状况
受过往封建习气影响,边区的妇女教育非常落后,妇女地位十分低下。自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开展后,边区的妇女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虽然妇女进冬学的人数远不及男子,但她们在学习上却十分用功。由此,妇女的日常生活不局限于生育、做饭、推磨等家事,婆媳、母女、姐妹、姑嫂一起上冬学成为了边区教育的普遍现象。“到1939年之后,参加冬学的妇女学员出现了‘井喷’的状态,到达了数万人之众,边区各地开办冬学的数量激增,其中延安共157处,而女冬学达到了20处,关中分区五县冬学30处,女冬学10处。”[10]
以妇女冬学为载体,边区政府在落实妇女教育、提升妇女地位的同时,还开展了妇婴卫生常识普及工作,打破了边区群众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使其正确认识人的生老病死。通过卫生知识宣传,边区各地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改善,勤洗手、不给病人和儿童喝生水、经常打扫院子等健康生活方式在边区迅速普及开来。
(二)边区群众积极投身党领导的抗战事业
冬学运动将工人、农民、自卫军、妇女等社会群体纳入教育范围,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的政治常识、掌握抗战救国的基本技能。经过冬学运动,边区群众的政治觉悟得以提高,革命热情被点燃,从而积极投身党领导的抗战事业。通过扩大自卫军少先队、归队运动、征收救国公粮、募捐运动、慰劳抗日军属、盘查行人和检查路条等,边区群众为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在救国公粮的征收上,由于群众配合,每年的征粮计划都保质保量完成,甚至远超预计的征收数目。即使在歉收之年,群众对征粮工作的热情也未消减。由此可见,冬学运动的开展提升了边区群众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感,激发了其为抗战贡献力量的自发性。
四、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的基本经验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掌握规律,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在党和群众的双向互动中取得了卓越成效,积累了开展社会教育的宝贵经验,是边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一)融入群众生活
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党与边区群众间的密切联系,以深入把握群众脉搏、耐心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关切为标志,冬学运动为社会教育树立了典范。
1.采用群众接纳的学习形式
冬学运动初期的开展形式比较单一乏味,影响了冬学开办的效果。随着运动的推进,边区教育厅对冬学的学习形式进行改进,收效显著。例如,庆阳桐川区有多处“文武冬学”,是在党征求群众意见后开办的模范冬学。冬学学员认字和学拳两不误,学习热情十分高涨,甚至“有一家父子三人都参加了冬学”[11]的情况。此外,还利用农村打棋垒的办法开展冬学,“用木片或纸片写上‘洋芋三斤’‘白菜五斤’‘青油半斤’‘猪肉五斤’等字,每人各取相同数的若干子,大家出子比赛,看谁的分量重或价值高,天冷,娃娃不出门,在室内游戏,又识了字,同时还计算数量增加算学常识”[12]。
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激起群众极大的学习热情,保证群众在学习识字的同时既不脱离生产,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冬学运动受到群众认可,取得了较好成效。
2.关照群众切身利益
冬学开展过程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推动边区群众自愿接受社会教育的重要原则。若忽略群众需求,割裂群众的学习与生活,则不利于冬学的推广,且将对革命造成一定损失。例如,华池县温台区四乡赵湾村的冬学教员贺金轩“懂得老百姓不让娃娃念书是因为娃娃念了书,回家什么也不愿意做了,‘把心念野了’,还学不到啥。因此他在教学中,总是再三告诉学生在学校里要好好念书,回家要好好帮助放牛、放羊,有什么要写的就帮助写,不要学而无用”[13]。在这样的教导下,学生结合实际,平衡了学习与生活,群众也因此消除了对冬学的误解,愿意将孩子送去上学。
实践证明,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其疑虑,满足其需求,群众支持工作的热情则会提高,积极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依靠群众力量
依靠群众力量为边区冬学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调动群众积极情绪,凝聚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
运动初期,边区群众抵触冬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边区政府的宣传动员方式不当,犯了命令主义的错误,采取强迫招生的办法,致使民众对冬学运动产生误解,阻碍了冬学的继续开展。后期,边区政府注意到运动的开展应“不依靠于强迫命令,而依靠于人民之政治的自觉。若以强迫命令的方法行之,必至成为虎头蛇尾,官样文章,而毫无生气”[14]。
为转变群众想法,边区政府在进行宣传动员时开始采用需要与自愿的原则,对冬学开办的原因及真正意义进行充分宣传解释,提高群众参与冬学的积极性。同时,贯彻“民办公助”方针,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使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自愿自觉动员方针的指导下,边区政府开展的冬学运动形势渐好,唤醒了边区群众的政治觉悟,推动了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形成了有效的政治动员。
五、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的现实启示
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在中国共产党与边区民众的良性互动中有机开展,不仅满足了党群双方的实际需要,也为新时代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了镜鉴。
(一)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紧密联系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结合受教育者的切身需求进行知识传授。必须融入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当代社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既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联系群众生活,提高群众学习兴趣,增强教育传播的有效性,也要解决群众的现实关切,让“党的意志和人民意愿相统一、党的行动和广大人民心声相契合”[15],释放社会教育的活力与生命力。
(二)社会教育应注重发挥群众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教育的对象,也是推动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16]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已经表明,中国共产党团结依靠人民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未来,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和发挥好群众的力量,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汲取人民智慧,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成为社会教育的建设者与受益者。
结语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了文化教育建设。冬学运动作为教育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便利性与广泛性,对提高边区民众的文化水平起到重要作用,这为当代社会教育提升质量提供了有益借鉴。进一步活化利用冬学相关经验,将助推社会教育、群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注释:
[ 1 ] 根据去年冬学经验 教厅发出冬学指示 要求质量优越改良动员方式 课程以识字为主慎重请教员[N].解放日报,1942-09-09(4).
[ 2 ]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下册)[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38.
[ 3 ] 盐池二区冬学座谈会认为:乡村干部学习方法最好是帮助他们写稿[N].解放日报,1945-02-01(2).
[ 4 ] 清涧景家河冬学教员把教学视为负担[N].解放日报,1945-01-30(2).
[ 5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 6 ]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下册)[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87.
[ 7 ] 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3.
[ 8 ] 房成祥,黄兆安.陕甘宁边区革命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6.
[ 9 ] 拓毅.子洲教育志[M].陕西:子洲县教育局,1988:74.
[ 10 ] 杨梦丹.陕甘宁边区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6.
[ 11 ] 照当地群众需要办事 庆阳桐川区出现“文武冬学”[N].解放日报,1945-01-18(2).
[ 12 ] 解放区群众教育建设的道路[M].沈阳:东北书店出版社,1948:120.
[ 13 ] 华池赵湾村冬学转变为小学 教员贺金轩切合实用,善于调解民间纠纷,热心请医生给群众治病[N].解放日报,1944-06-12(2).
[ 14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52.
[ 15 ] 王刚,贾支正.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9-06(9).
[ 16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