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见了,小鸟

2024-11-28吴纯敏

新班主任 2024年11期

那只无助小鸟的造访,那样一次令人遗憾的邂逅,不仅对孩子们产生了影响,同时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生命教育应当回归对万物生命的敬畏,回归儿童的真实体验,同时也应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催化剂。

初见小鸟

窗外天色阴沉,我正埋头批改学生作业。

“报告!”

我的心头一紧,头都不用抬就知道是我们班的调皮大王小兵来了,难道体育课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等我喊“进来”,小兵已经站到我的面前,他的声音中透露着担忧与焦急:“吴老师,我们在操场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请问能不能把它送到医务室?”

哦,原来只是一只小鸟啊!我下意识地松了一口气,不过随之又涌出许多问题:小鸟是从哪儿来的?怎么会出现在操场上?我应该怎么做?

小兵又问了一遍,他的眼神真挚。我被这眼神打动了,微笑着对他说:“不用送到医务室,你带路,我去看看。”随着他下楼,我看到几个孩子站在树下,一只小鸟无助地躺在地上,身上裹着一块毛巾,那是孩子们所能想到的最温暖的庇护。

我捧起小鸟,它小小的身体在我的手中颤抖,它的翅膀似乎折断了,现在它湿漉漉地躺在同样湿漉漉的毛巾下,一双眼睛毫无光彩,好像随时就会离开这个世界。

携鸟入室

我捧起小鸟,没走几步,就听到楼上有同学在呼喊:“吴老师!是吴老师救起的小鸟!”

我为孩子们的善良而感动,同时也有一丝担忧:马上就要上课了,他们会不会因为一只小鸟而躁动不安,上不好数学课呢?我应该怎么平复他们的情绪呢?

我边走边想,可孩子们来得更快,仿佛一瞬间就从二楼跑到我面前,眼中充满了关切与好奇。有人提议在日记中为它取名,有人关心它的住所,还有人想收养它。

孩子们的话提醒了我:这不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素材吗?我们可以养一只属于星辰班的小鸟,让这只小鸟成为班级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我也可以借这只小鸟教学生怎么观察小动物,怎么刻画小动物……

上课铃响了,在数学老师来之前,我和孩子们说:“吴老师可不会照顾小鸟,所以希望你们当中有人能够照顾它。吴老师会把这只小鸟交给那些既能够管好自己又能够照顾别人的人。”

“唰”,孩子们纷纷挺直了腰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

我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

回到办公室,我用纸巾擦干小鸟的身体,以布为被,用纸箱做鸟窝,并在网上下单一些鸟粮和一个鸟笼。做完这些,我如释重负,把这个小窝放在我的脚边,然后开始批改作业、备课、回复家长信息。

一节课又快过去了。看着这个简陋的鸟窝,我的心里又生出一些担忧:孩子们肯定一下课就要跑到办公室来看小鸟,会不会打扰到其他老师呢?我并不想让其他老师知道这只小鸟的存在,更不想让这只鸟儿影响老师办公。

一下课,我便火急火燎地往教室赶,刚出办公室,孩子们就像潮水一般往我的办公室涌,我赶紧提高音量挡住“潮水”:“小鸟睡着了,我们可不能打扰它哟!”

孩子们懂事地点点头,抑制住好奇心,一步一回头地往教室走去。

但其实自从我把小鸟放进鸟窝里,便没怎么关注它。我不知道的是,小鸟确实慢慢睡着了,这是它生命消逝的征兆。

雏鸟辞世

下午一点,当鸟粮和鸟笼送到时,小鸟已经离我们远去。

“真的吗?”来搬作业的同学难以置信。

“确实,它的身体已经僵硬了。”

晓晓紧紧地盯着小鸟,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不,它还活着,小鸟没死。”

“它确实离开了我们,我们需要找个地方把它埋了。”

“别埋它,别埋它。”

小鸟就这样永远地睡去了,而那个中午我却一直睡不着——4个小时前,我对救这只小鸟还心存顾虑;3.5个小时前,我还在担心这只小鸟会打扰孩子们的学习,并为自己想到的种种教育设想而沾沾自喜;2个小时前我担心小鸟会打破办公室的平静;1个小时前,明明已经放学了,小华却突然跑来问我到底谁能够养这只鸟,而我心里早就决定了,谁能够把小鸟这篇日记写好,谁就能够养这只小鸟;半个小时前,当我们决定将小鸟埋在星辰树旁,天空依旧飘着小雨,仿佛也在为小鸟的离去而哭泣。妍妍低声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真的好像清明时节,只不过我们埋的是一只小鸟。”我看到孩子们默默地挖着土坑,将小鸟轻轻地放进去,然后撒上他们找来的小花。

当我们把小鸟安葬好后,小尹问我:“吴老师,你知道为什么小鸟在临死前突然精神特别好吗?”

我说:“我知道,是回光返照。”

晓晓说:“我觉得是因为它知道快乐已经不多了,所以要好好珍惜。”

那一刻我心里百感交集,那一刻我深深感谢我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小鸟的离去,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让我沉寂已久的心泛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在忙碌与喧嚣中停下了脚步,去正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那一刻,我开始反思,作为教育者,我们往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生命教育,这个看似宏大却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其实就藏在每一次与生命的邂逅中。小鸟的短暂停留,让我们有机会共同探讨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

那一刻,我也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引路人”与“跟随者”之分。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孩子们用他们的纯真教会我如何去爱,去珍惜每一个生命,而我应该努力引导他们去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去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我想,应当向孩子们好好解释这只小鸟的离去,也许对于大自然而言,一只鸟儿的离去再正常不过了。对于成人而言,一只鸟儿的离去,也不过是诸多离别当中微不足道的一次。但对于孩子而言呢?孩子常常是从接触死亡开始理解生命,对于死亡问题我们不必主动提起,但要密切关注。

共话小鸟

我决定花点时间和孩子们谈一谈“一只鸟儿的离去”。

午读,当孩子们安静地做完作业,我便把灯关掉,说:“今天中午我做了一个长长的梦。这个梦让我觉得也许吴老师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而你们也可以把学习放一放,因为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等待我们去思考。”

就这样,我和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交织着现实与幻想的故事,那是一个长长的梦,梦中我们与那只鸟儿共度了无数温馨而美好的瞬间,梦的结尾,鸟儿离开了我们,它变成了一颗小星星,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选择这样的叙述方式,是因为我深信,对于每一个独特的孩子而言,最适合的答案往往藏在一个专属于他的故事里。我不愿再用成人世界的理性与冰冷去剖析鸟儿离去的真相,或者淡漠地说一句“这一切都是自然现象”,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独特的感悟。

故事即将讲完时,我把屏幕打开,屏幕里是鸟儿的一张照片,有那么三四秒,教室里一片静默。这张照片告诉孩子们,每一个生命都会消亡,而我们要做的是怀念逝者,告别逝者,努力地走自己的路。

深刻反思

一只不幸的小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和孩子的内心,并引起了我的深刻省思。

(一)生命教育应回归对万物生命的敬畏

在《教育的情调》中,范梅南笔下的克里斯与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克里斯对生命的敏感与尊重,与本的冷漠与无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我,在面对那只受伤的小鸟时,初时的犹豫与后续的疏忽,不禁让我自省:我是否也在不经意间,如同本一般,忘却了孩童时代对自然界那份纯真的敬畏与好奇?

这次经历提醒我,生命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真正回归到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上,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首先学会对生命保持最基本的敬畏,让这份情感成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基石。

(二)生命教育应回归儿童的生命体验

在救助小鸟的过程中,我最初功利地想要将其转化为教育工具,却忽视了孩子们最本真的生命体验。后来,我纠正了这一偏差,通过与孩子们共同编织关于小鸟的故事,回应他们对生死的疑惑,让这次经历成了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

我意识到,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它要求我们深入儿童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激发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敬畏生命,珍惜每一个生命。

(三)生命教育应促进教师的生命成长

孩子们作为生命的探索者与体验者,他们纯真无邪的眼神和好奇心时刻提醒着成年人,生命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成长过程。在与小鸟的故事中,孩子们教会我对生命保持好奇与敬畏之心,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同样需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对教师的教育。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教育理念,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更加完善、更加有意义的生命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是我们的学生,更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纯真与善良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碧波小学)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