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恶意扑向我
2024-11-28陶春芳
陶春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后被评为无锡市、江苏省教育系统巾帼标兵、全国特别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无锡市德育带头人、无锡市妇联家庭教育指导督导老师、江苏省网校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获得个体沙盘东方研究院沙盘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全国团体沙盘授权讲课教师(河南省除外),全国个体沙盘和团体沙盘心理技术授证高级讲师,全国职业人才中心高级精神分析师,无锡意象对话心理技术唯一准珍珠咨询师,NGH国际催眠师,心理卡牌分析师,萨提亚模式家庭系统心理咨询师。
【个案情况】
小恋是一名八年级女生,成绩优异,长得也漂亮,是社交达人,身边一直有追随者,是整个年级的风云人物。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苛,总是力求完美不出错,好胜心强。
【故事实录】
今天故事的讲述者,是小恋七年级下学期交的朋友媂,以下是媂对小恋的描述(以媂的口吻,第一人称讲述):
事件一:
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得到小恋的垂青,七年级下学期,我们都参加了学校的舞蹈排练,我是舞蹈排练七年级兴趣组的组长,因为在舞蹈上我接受过长期训练。小恋总是找我搭讪,捧我、抬举我,我还挺受用的,也会努力和她处好关系。在她的要求下,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我还单独辅导她编舞。但小恋对我的示好让我有些怀疑和不安。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前,小恋邀请我和另外几个女生周末到她家留宿,陪她过生日,同去的共有5个人。生日那天,小恋的妈妈当着我们的面一会儿批评小恋,一会儿指责小恋。当时小恋很羞愧且超级尴尬,瞬间歇斯底里地朝着妈妈大吼:“你能不能闭嘴,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我第一次见小恋发脾气。就在大家都不知所措时,小恋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开始张罗晚饭。当天,我和另一个相对内向的女生没有按约定留宿,生日会结束,我们就找借口回家了。
事件二:
生日会后,小恋明显开始疏远我,几次对生日会未留宿这件事表达愤怒之情。我获得独舞金奖后,小恋对我的不满更明显,言语中向我传递一个信号:你不属于我的团队。小恋很有影响力,她联合团队其他人一起攻击羞辱我,谁和我走得近些,她也会一起攻击,甚至离间我和闺密。小恋造我的谣,说我和舞蹈队的一个男生有暧昧关系。对小恋的恶意中伤,我感到孤独、无助,偶尔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受到影响。有时候我甚至对自己的反应感到羞耻,好像我真的是个输家:我太弱小了,无法反击。另一方面我又知道是她的问题,想避开一些以免引火烧身。小恋好像也有一种很深的恐慌,似乎我的优秀会攻击到她,但凡我考试成绩好,她就会更疯狂地贬低和诋毁我,这一切似乎都有一个终极需求:她才是那个优胜者,理当赢得爱戴。有好友帮我分析,可能是因为我在班里比小恋更受同学们的欢迎,小恋嫉妒我。
事件三:
和我有同样遭遇的是小行。小行是男生,我们班的副班长,会弹吉他,有文艺气质。七年级下学期,我们都感觉小恋暗恋小行,到了八年级,小恋开始背后说小行“狗眼看人低”,说小行家境那么差还那么高傲,还评价小行是小家子气的男人,登不上台面。总之,在小恋眼中,七年级的小行哪哪儿都好,到了八年级,小行哪哪儿都不好,一逮到机会就羞辱小行,有一种“不爱我,我就毁掉你f17a20b67fdd97d87ffb54967658195e”的疯狂。
【心理词条:贬低】
案例主人公小恋,似乎总是无意识地贬低别人,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动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这种无意识地投射性指责别人从而寻求自我价值确认的现象称为贬低,是防御机制中很重要的一种投射。贬低这一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有挫败感时,通过贬低他人来减轻自己的羞耻感、压力或不安。这种贬低并非基于客观事实,而是个体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内心平衡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通过贬低他人,个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自我贬低感,从而维持自尊心。虽然在自恋者身上这已是相当公开的事情,但是贬低也可以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发生。
类似这样的贬低,在生活学习中不胜枚举。
小进因为自己的外貌不够出众,常常感到自卑和不安。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小进会贬低其他人的外貌,认为他们只是化妆或打扮得好看,实际上并不比自己好看;小金因为太介意自己经济条件差,担心女朋友会看不起自己,为了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常常贬低女友,说她过于拜金或虚荣,从而让自己在心理上占据优势地位;我们常听到有的父母责怪孩子:“我无法离婚都是因为你,要是我一个人怎么都能过,你拖累了我!”“我怎么生了这样一个笨孩子!脸都丢光了。”“看看你,就和你爸一样没出息!”“你能做什么?这都做不好,废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父母总是炫耀自己当年如何厉害,或者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以此“激励”自己家的孩子,这些指责贬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其实都是父母为了维护自尊掩饰无能的产物。
这些案例中的个体都采用了贬低的防御机制来应对自己的不足和不安,但这种方式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对亲密关系中的他人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通过贬低他人来逃避问题。
【案例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看小恋和妈妈的互动模式:
无论是指责型父母,指责型伴侣,还是指责型朋友,都会让人感到压抑、痛苦。长时间跟这样的人生活工作在一起,会过度消耗能量,不断压榨自信心。完美主义的小恋妈妈要求非常高,可以猜测小恋一直以来在努力地成为妈妈期待的样子,在达不到妈妈的理想时,也遭受了很多贬低,这让小恋的内在受损。自恋者比如小恋,时刻需要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不能忍受自尊心受到任何打击,他们对于负面的反馈通常会比其他人更敏感。受到批评、指责会暴怒,无论这些批评指责是否正当,自恋者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即使自恋者确实做出了恶劣行为,在面对负面评价时,他们的主要情绪反应不是自责或内疚,而试图通过愤怒掩饰负罪感或迁怒他人,将过错转嫁以维护自己“完美”的形象。当小恋受到指责时咆哮着吼妈妈,可以算是自恋暴怒,指的是自恋型的人在面对不利处境时,表现出突然的、极度的愤怒,这种暴怒是剧烈的、冲动的、骤然发生的,自恋暴怒通常带有一定攻击性。自恋者陷入自恋暴怒时,他们的防御体系处于全面警戒状态,这个时候往往很难与他们进一步连接或沟通,任何言语或行动都会被视为是有威胁的、敌对的。媂和同伴闻到了不适的味道,因此不敢留宿小恋家里,这反过来进一步伤害了小恋脆弱的自尊。
其次,我们来看看小恋和媂的友谊构建和发展模式:
每个人都有理想化倾向,我们习惯将儿童期全能感的残余赋予我们情感依赖的对象。刚建立友谊时,小恋迎合媂、崇拜媂,还让媂辅导她编舞,我们看到理想化模式有助于通过与理想客体融合,使个体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救,通过与理想客体的心灵合一强化友谊,通过生日会等来寻求亲密感。然而当投射理想对象媂有可能“拒绝”自己、嫌弃自己,小恋就有了羞辱感,自尊受挫。现实中的小恋出糗受挫丢脸的时候,出现内部的自我贬低,同时把贬低投射到理想化客体媂身上。同时,在同伴关系中会存在竞争,而竞争关系则会引发嫉妒。当小恋因为竞争不过同伴媂,就开始极力贬低媂,甚至有想要摧毁媂的冲动。小恋无意识地把自己放置于竞争关系,好像有一个念头:我要完美,我一定要比你强,如果输了我是如此羞耻。小恋内在有一个夸大的自我,同时又有一个贬低的自我。夸大的自我擅长通过贬低别人树立自己的权威,贬低的自我被投射到亲密关系中的对方,继续彰显自己的尊严、高大和优越。小恋贬低媂,投射性地认为媂是卑劣的,但事实上媂不是,小恋这么想这么说其实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由于一些不太明显的原因,欺凌目标媂对欺凌型自恋者小恋构成了心理威胁,小恋嫉妒媂受到的钦佩、舞蹈才华和同伴的喜欢,相较之下自己是个输家,因此将媂视为威胁,进而迫害媂、诬陷媂。小恋正在通过一系列的贬低,把本身感受到的隐秘挫败投射给媂。
最后,我们来看看小恋对待喜欢的男孩的恋爱模式:
一般来说,恋爱刚开始的时候,都会对恋人和爱情抱有很多美好的想象,我们都期待爱情和恋人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理想化对建立爱情很有帮助,当一个人刚喜欢上另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他什么都好。这就对了,没有这种理想化的感觉,爱情从哪里来呢?可理想化注定有自己的缺点,因为它有一个双胞胎兄弟——贬低。一旦理想化失败,完美的幻想破灭了,贬低也就随之而来。关键的是,理想化是一定会破灭的,理想化防御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原始性贬低。想象和现实不相符的时候,我们的理想化就破灭了,伴随着理想化破灭带来的失望和愤怒,我们可能会转而贬低爱情和这个爱的对象。但是理想化程度不同,贬低强度也不同。既然葡萄吃不到,不如说葡萄是酸的。也许理想化破灭太痛苦了,太让小恋羞愧,这对自恋的小恋来说,无法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从而反过来贬低小行,这是一种快速摆脱痛苦的方法,可以让小恋重建自尊,找回虚假的自我完整性。这是小恋自恋受挫的自动应对模式。如果这样的理想化和贬低模式小恋无法察觉修复,那么她再去寻找下一段关系,依然摆脱不了“理想化—贬低”这个模式的循环,那小恋可能永远不会对一段亲密关系满意。
我们看到小恋面对理想化挫败和自恋受损反应是迅速的、野蛮的、无情的,因为她试图消灭羞耻感和造成这种羞耻感的外在源头。她显得傲慢,好像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好羞耻的,努力成为赢家就可以。谁让我痛苦,我就要贬低谁,让他付出代价。
综上,拥有自恋型人格的人习惯使用原始性理想化和贬低。他们只有依靠这样的防御才能持久地保住自己的吸引力、权力、名誉和对他人的价值(如,完美的榜样)。因为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理想化注定带来失望感,理想化后的客体越伟岸,优点越丰满,幻想的破灭也越彻底。在某种程度上讲,人们通过贬低他人来彰显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权力游戏”,是个体展示地位和权力的一种方式。我们要提醒自己,在生活中觉察自己有无贬低模式:只要贬低别人,我们就可以不为自己负责,或者不去感受自己心里的痛苦,保护自己的脆弱部分,那我们只能肤浅可笑地停留在向外的指责和愤怒中。
那我们如何避免无意识贬低他人呢?
首先,无意识地贬低他人,有时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甚至可能是一种心理动力。我们要学会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进行有效沟通。这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自身修养的体现。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比如在批评之前先思考一下它是否真的必要,是否存在更温和的表达方式,以及这样的表达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自我提升和社会教育,创造一个更加理解、更加尊重的沟通环境。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加顺畅和快乐。
其次,我们也要学会整合,期待总是和现实有差距,真实的人不能百分百好或者坏,常人经不起全好的理想化,也一样经不起全坏的理想化,影视作品真正有血有肉的人必然是坏人有善良的一面,好人有复杂矛盾的一面,这并不“美好”,但是这有另外一种“高级”,这种质感叫作“真实”。我们要学会整合,尊重关系中有好的一面,也接纳关系中遗憾的一面,不能唯美和理想化关系。实际上,任何持续的焦虑、恐惧,都是对生命的否定,对自我和他人的贬低。如果贬低帮助我们暂时缓解痛苦,投射出去负面感受,那可以帮助我们感觉自己是好的,是可以缓一口气的,可以用。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在分裂的位置,那不利于我们真正整合自己,看到真实,看到和理解他人,维系重要的关系。而如果持续贬低自己和他人已经成为习惯甚至人格结构,是否需要我们停下来看看,你是否辜负了自己的生命?对他人又少了多少珍惜呢??????好好生活,直面自己的需要,减少不良的防御,看见并升级我们的防御组合。
最后,走出贬低别人与自我贬低的泥潭,我们还需客观地认识他人和自己,下面有9个DSM-IV自恋人格特质诊断标准。
(1)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
(2)沉迷在无限的成功、权力、才华、荣誉与美丽的爱情幻想中。
(3)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特别的。
(4)对赞美成瘾,渴望持久的关注,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对批评的反应经常超出正常范围的暴怒。
(5)有特权者的感觉,认为“任何人都得围着我转”。
(6)缺乏同理心或者共情能力。
(7)常常嫉妒他人并觉得他人嫉妒自己。
(8)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经常有浮夸的表现。
(9)喜欢指使他人为自己服务,或者无情地使用、利用他人。
只要符合上述现象中的5项,则很大程度上是自恋型人格,甚至可能有人格障碍。通常,这些人的人际关系不太顺利。看到这样一份清单时,我们很容易对号入座或者把自己的某些行为往上套,然后给自己下个诊断或者贴上标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需要他人的反馈或和他人沟通,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了解他人和自己。如果我们能识别他们,应对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可能远离他们。虽然这个建议听起来有点“懦弱”,除此之外,应对自恋者的最好办法就是安抚自恋者并让他们感觉到安全,避免说或做任何引起自恋者羞耻的事情。
【真情提醒】
贬低分为向外和向内两种:
先来说说向外贬低。偏自恋型人格倾向的,容易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万事都是别人不对。他们的攻击是向外的。一切荣光不分你我,都贴在自己脸上,坏的都扔向对方。如果很不幸,我们最重要的客体,比如,父母或者爱人是这种类型的人,从小被父母贬低,长大被爱人贬低,那么就需要一些专业的心理支持来帮助修复自我价值的内核,重建自尊,恢复正常的自我肯定功能,和习惯贬低你的人找到一个健康的界限。为什么一个人总会用这样的方式贬低别人?有可能是像小恋这样在养育过程中曾经被不断被理想化和贬低。我们的行为模式来自我们曾经是如何被对待的,一个孩子在一个充满了指责和贬低的家庭成长,那么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贬低和指责他人,同时也会不停地自我怀疑和自卑。
再来说说向内贬低。偏抑郁型人格倾向的人容易贬低自己,合理化别人,让别人舒服自己难受。俗称“讨好型人格”。这是最让我们心疼的一类人,他们习惯于找自己的毛病,万事都是自己不对,自己哪里没做好才导致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这里也有一种自恋的味道:一切都是因为我的话,其实我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环境,也是自恋的。有一类人,在关系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说自己不好,关系无法继续了要找自己的毛病,有些人容易对父母发火,听到父母说话就愤怒、焦虑,然后控制不住想发脾气,事后又后悔,认为自己不孝,或者认为自己不该是那样的人,不该那样对待他们,也是以贬低自己的形式自我攻击,内心太痛苦,又不能攻击父母,最后变成自我检讨、自我贬低。
PUA他人和PUA自己都一样在辜负美好和生命。让我们警惕正在关系中上演的贬低!(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