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红色家书 传爱国精神
2024-11-28刘海玲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很少考虑到报效祖国这一点,这说明孩子们对如何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担当民族大任,还没有完全达到知行合一。本节主题班会将引导孩子们感悟一代又一代襄阳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如何砥砺前行,让孩子们萌发将个人命运融入祖国命运的意识,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选择。
环节一: 忆百年,见证中国红,感悟爱国情
1. 由学生熟悉的红色引入,感受中国红
师:说起红色,大家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分享):国旗、红领巾、嫁衣、红包、灯笼、中国结、对联……
师(小结):红色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红色被中国人赋予了喜庆、吉祥、幸福、希望等寓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红色?
2. 观看视频《那抹中国红》,感知中国红的内涵
师:中国红不仅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贯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程中。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走近党的百年历程中的中国红。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并寻找中国红。)
师: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发现了哪些中国红?
生(陆续回答):中国红是孟晚舟女士走出机舱,中国人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高举的五星红旗;中国红是神舟十二号宇航员出舱时挥舞的国旗;中国红是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人民子弟兵;中国红是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突破极限、奋力拼搏的精神……
师(小结):中国红不仅是中华儿女最喜爱的颜色,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各个时期形成的精神与力量,譬如长征精神、北大荒精神、航天精神……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红象征着爱国精神。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红色入手,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中国红和党的百年历程中的中国红,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中国红的内涵。
环节二:念初心,品悟中国红,传承爱国志
1. 点赞襄阳中国红
师: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用鲜血与汗水铸就了今天的中国,其中也包含我们襄阳人。在我们班的“寻访中国红襄阳代表人物”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共寻访了22位中国红襄阳代表人物。接下来,让我们用点赞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敬意吧。
(学生在点赞卡上写下自己想点赞的襄阳中国红代表人物姓名以及点赞理由。)
师: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赞人。
(学生依次上台点赞中国红襄阳代表人物,并将点赞卡贴在黑板上。)
点赞人1:我点赞的是聂海胜。聂海胜是中国第一批航天员,是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从“神六”到“神十”再到“神十二”,2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聂海胜3次飞天,正如他曾经在采访中所讲的那样,“我的每一小步,都幸运地走在中国航天的一大步里”。2005年10月,聂海胜第一次飞向太空,从1998年成为航天员算起,聂海胜用了近8年的时间飞向太空。
师:第一次飞天后,聂海胜先后获得了“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功勋奖章”“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称号,2011年7月晋升少将。可以说,聂海胜的人生已经非常圆满了,如果你是聂海胜,你会选择“清零”再出发,还是选择退居二线做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
(学生分享自己的选择,并说出理由。)
师(小结):这些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的选择。那么,聂海胜为什么会选择第二次、第三次飞天呢?请点赞人为我们解答。
(点赞人用聂海胜的话给出了答案:“只要祖国需要,任务需要,我们都会以最佳的状态、最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挑战,履行使命。”)
师(总结):人的一生能有几个8年呢?对于聂海胜来讲,成为航天员的每一个8年,他都在倾尽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点赞人2:我点赞的是萧楚女,萧楚女是襄阳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第一人,他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革命火种。
点赞人3:我点赞的是王明健,王明健隐姓埋名30年,自主研究炼铀技术,攻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原料难题。
点赞人4:我点赞的是王宗源,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中华体育健儿“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风采。
2. 寻找校园中国红
师:刚才大家点赞的都是中国红襄阳代表人物,在我们身边是否也有正在传承着中国红的襄阳人呢?小分队这两天也在校园里寻访,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有没有收获。
(学生代表上台汇报在校园里寻访到的人物,例如,凌晨三点开始做早餐的食堂工作人员,每天早上六点准时站在大门口迎接同学们的校长,因疫情留宿在办公室的康老师……)
3. 品味襄阳中国红
师:听了同学的分享,身为襄阳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襄阳中国红真的是“襄”当精彩。身处的年代不同,职业不同,他们身上有没有共性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例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国;都将自己的梦想、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到最好……)
师(总结):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要落实到行动中。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工作中做到最好。
【设计意图】 通过点赞同学们寻访的中国红襄阳代表人物,让学生懂得爱国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实在行动中,将自己的梦想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工作中做到最好。
环节三:承使命,增添中国红,付诸爱国行
1. 对话榜样
师:少年强则国强。新时代的少年们,你们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爱国呢?在襄阳有一群学生,8年来他们更替相传,做着相同的事情——赴藏支教。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第十一批“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队长,首批研究生支教队员的李竹颖老师。让我们用掌声邀请李老师上台聊聊赴藏支教故事。
(李竹颖老师介绍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为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同时为缓解琼结县教师紧缺的状况,从2014年开始,湖北文理学院每年组建“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到西藏琼结县支教。迄今已有12批共63人次接力支教,其中党员50名。如今,支教队员中已有7人毕业后继续扎根西藏,还有40名追随“格桑花”脚步的非支教生毕业后到西藏就业创业。)
(学生对话李老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参加赴藏支教活动的?您的家人对您参加赴藏支教活动持什么态度?在支教过程中您遇到过什么困难?您觉得支教工作对您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师(总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当我们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连在一起时,我们的人生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2. 对话自己
师:同学们,老师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在职业规划时只有47.3%的人考虑报效祖国,而愿意到偏远困难地方工作的仅有两名同学。通过今天的分享交流,你对之前的职业规划是否有调整呢?
学生分享:澜蓝之前想当医生是为了给妈妈治病,现在依然想成为一名医生,想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晓畅之前想当一名程序员,因为听家里人说当程序员可以挣很多钱,现在想当一名记者,可以传播正义;丰竹虽然目前对具体的职业还不是很清晰,但他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到更好。
师(总结):无论同学们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将祖国放在心中,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 对话未来
师:同学们,我们有幸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现在,你们见证了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未来你们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主力军。请大家画几个简单的自画像,想象一下2035年的自己如何为祖国增添一抹中国红。
(学生完成自画像并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 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3个活动让学生争做优秀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用行动为中国红增色。(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