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值日推动成长
2024-11-28彭秀萍
值日是为集体服务的一种形式,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和幼儿商量:你想为大家做点啥?哪些事情适合小朋友做?哪些事情可以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有意义?先花几天时间让幼儿在生活中充分观察,让他们自己确定适合的值日项目。这样的过程显然深得幼儿喜欢,他们热情参与其中。那么,我们是如何持续推进这项活动的呢?
值日人选,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推荐
日常教育活动中不难发现,值日制度开始推行时,基本都是教师交代任务,选定值日生。这种模式教师操心,且不利于培养值日生的责任心。
只有来之不易才会珍惜。所以,在选择值日生时,教师退后,采取小组成员推荐与自荐模式。值日生不但要管好自己,而且能提醒和管理好本组成员。初始阶段,只有几个鼓足勇气的自荐者,渐渐地,他们有了经验,推选氛围越来越好。孩子们的评价逐渐具体、客观。从笼统的“某某小朋友表现好”变成了“我发现某某最近做事变快了,吃饭干净,学本领认真,还帮助别人搬椅子呢”。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学会了观察捕捉自己和同伴的优点,客观理智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另一方面,被推荐的幼儿对自己的要求变高了,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推选,幼儿自信心大增,自荐者越来越多,他们站起来侃侃而谈,陈述自己的优点。当然,如有自荐者夸大其词,竞选定会遇阻。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称”自己,“量”他人,这一环节促使幼儿理性评价小伙伴,形成了积极正向的影响。
值日主体,由个人转为团队
幼儿阶段的劳动重在尝试与体验,了解劳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应该重过程轻结果,把目光更多聚焦在过程上。我们发现,不同的幼儿做事风格不同。有的值日生记得生活流程,比如午餐前取餐具,知道午餐开始了就要取餐具。有的会看时钟,到点儿了就知道要值日了。有的则是看见别的值日生行动,赶忙跟上。还有后知后觉的值日生需要小伙伴提醒、催促。为了保证值日顺利进行,我们开展了主题讨论:怎样才能当好值日生?值日生忘记劳动时怎么补救?
一旦把话题抛给孩子,他们往往能给我们惊喜。讨论、分析、思考、陈述,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商讨出更科学的方法。他们知道值日生是为集体服务的,大家都要互相提醒。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关注到细节:提醒值日生时要讲文明,温和小声,不能太大声,否则人家会没面子。团队的力量是大家一起记事儿,团队的力量还能够真真切切温暖彼此。自此,值日过程有序、有爱、有方法。
为了体验值日方法的多样化,取长补短,我们还开展分享活动。有时候把值日生的劳动过程投屏到一体机上观摩,有时让值日生分享自己的妙招。怎样数餐具?怎样点数不出错?怎样数更快速?怎样拿饭勺更卫生?什么时候擦桌子合适?地要怎么扫?……分享让大家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更多方法,还能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劳动热情,小组成员间的感情持续升温。个体值日有方法,团体合作有感情,这样n4ym4VINuDViDa1dbhYBIy8ckpsFSbwcXE4oP2wKoXI=的值日有温度,这样的学习有深度。
值日内容,由固定项目转为幼儿发现
幼儿园的值日内容大致包括这几种:照顾自然角的动植物、收拾整理玩具、分发餐具、辅助管理,偶尔清理桌面和地面等。这些劳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这些值日机会,可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除此之外,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们提醒幼儿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看看还有哪些事务可以成为值日内容,可以怎样做。幼儿情绪高涨,更加积极地观察生活。
教师放手,把自主权交给幼儿,带来的必然是他们观察之后的自主发现。如厕之后,常有小朋友忘记冲厕所。幼儿讨论的解决方案是:可以按照小组顺序,每天派一个值日生如厕后检查冲厕所情况。班上正好有5个小组,从周一到周五,每天1个小组派1个值日生。于是,教师就按照他们的设想实施。一周之后发现效果不太好,每天轮流,值日生常常忘记。此时,教师依然鼓励幼儿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包办和替代。
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让值日生记得牢、忘不掉?孩子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商量修改了值日时长,一个值日生连续值日一周,这样容易记得。到星期五要提醒下一周值日生。由此,值日生的推选工作也顺理成章调至周五下午。另外,还在卫生间的玻璃门上挂了一块“卫生间值日生”提示牌,每周更换小组数字和值日生照片。此时此刻,教师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记录者、欣赏者。
总之,值日工作看似不起眼,但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在值日过程中,幼儿发现问题,细致梳理,解决问题,身体力行改变生活,直接检验方法的可行性。整个过程有利于他们深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联,全程感受“知行合一”。这是教育的魅力,也是幼儿自我提升的绝佳路径。正如虞永平所说,幼儿的劳动主要是幼儿通过身体或体力活动,达到服务自己和他人的目的,本质上是幼儿主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