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共识”写作指导
2024-11-26吴国梁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共识,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
材料二:《孙子兵法·谋攻篇》:上下同欲者胜。
我们的生活中,班级、家庭、企业、民族……都会遇到与“共识”相关的事,你如何看待“共识”?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共识是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本身存在“异”与“同”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这两个关系,处理得好,就是积极正向作用;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内乱。这种情况在任何团体内都可能发生,所以考生可以很容易找到相关事例。
要写共识,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考虑问题。
1.有哪些共识?(并列)
爱国共识、生态共识、文化共识、审美共识、奋斗共识、安全共识……
2.如何凝聚共识?(并列、递进)
民主协商、平等和睦、激浊扬清、惩恶扬善、公平公正……
3.凝聚共识有什么好处?(并列、递进)
团结队友、方向一致、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容易形成合力、容易成事……
4.凝聚共识与撕裂共识有何不同后果?(对比)
凝聚共识可以让团体更加团结,增强凝聚力、执行力;破坏共识、撕裂共识会让社会不和,产生各种对立,存在冲突动荡、被对手各个击破……
经典素材
1.爱国,就是一种共识。什么是爱国呢?一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认同,二是与其休戚与共的利益认同,三是反复对比深入思考后的价值认同。到了第三阶段,你知道这个国家的好,也知道这个国家有很多缺点。但你依然愿意有情感投射也有理性抉择地还和她站在一起。国家做得好你不吝赞美,做得不好你不吝批评,不夸大不缩小,不时而感动时而灰心。
2.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记载,他很难挖掘中共高级将领的个人经历:因为他们回答问题时总是“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把自己和参与这件事的每一个人“混为一谈”,以至于斯诺不得不列出许多非常具体的问题抓着这些领导者们去挖掘。这是一种奇妙的“大局观”,与一餐只有一碗粥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与身上朴素寒酸的军装毫不相干。
3.“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中国的发展是为了让本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也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而不是要与谁“零和博弈”。这代表了历史正义和世界潮流的伟大进程,是谁都阻挡不住的。正可谓:历史大潮,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例文
高度凝聚共识,汇聚伟岸力量
□一考生
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可又有俗话说“鸡多不下蛋,人多瞎捣乱”;我们常说“独唱清,合唱雄”,可又有人说“各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为什么呢?
一个团体能不能成事,关键在于有没有高度凝聚的共识。能凝聚共识,才能让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团结起来,为共同认识、价值、理想而奋斗。
没有共识的团体注定是涣散软弱无力的,各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队友是用来出卖的,原则是用来交换的,这样的团体只是乌合之众,哪有什么战斗力?
苏洵在《六国论》中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没有高度的共识,如何能“并力西向”?秦国大举进攻楚国时,赵国已与秦国“渑池相会”并化干戈为玉帛了;赵国在长平奋力抵抗秦国时,燕国暗暗打算在背后咬赵国一口;秦军长驱千里灭燕时,齐国觉得燕亡不亡与我何干……合纵看起来浩浩荡荡,实际六国各有各的算盘,哪里有高度凝聚的“共识”?哪里有牢不可摧的“盟约”?六国相继破灭,也是必然的了。
鲁迅曾说:“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一支精锐的队伍,一定有高度凝聚的共识。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认识,有共同的理想,方向一致、步调一致,心想一处,力拧一股,这样才能形成澎湃无比的力量。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记载,他很难挖掘中共高级将领的个人经历:因为他们回答问题时总是“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把自己和参与这件事的每一个人“混为一谈”。这种让斯诺无奈的“我们”,就是一种高度凝聚、提纯结晶之后的可贵共识。他们相信,这样有着高度共识的团体,怕什么雪山草地,怕什么娄山关腊子口,一定可以赢得最终的胜利。
《孙子兵法》说得好:“上下同欲者胜。”有了高度凝聚的共识,可以同仇敌忾,可以旅进旅退,行动时其疾如风,坚守时不动如山。这样的队伍,才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评点
文章标题紧扣“共识”主旨,“汇聚伟岸力量”的目的一目了然,准确清晰。开头两组“我们常说”的俗语对比,提出问题,引发了读者思考,为下文做了铺垫。文章正文结构为正反对照式,在反面“无共识”的分论点中,文章以《六国论》为突破口,巧妙地将散布于教材中的各个史实组织起来,雄辩地表明了六国“无共识”的道理;过渡段以鲁迅名言成功引出红军有“共识”的正面段落。正面段落借用《红星照耀中国》的情节,表明红军内部有“一种高度凝聚、提纯结晶之后的可贵共识”,正反对比,更显示出了有无共识的巨大差别。结尾引用《孙子兵法》中的句子,完美收束全文,深化文章主旨。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