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伦——曲曲吟唱人间烟火
2024-11-26
2024年5月28日,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魏明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去世,享年83岁。
作为当代戏曲中一个绕不开的代表性符号,魏明伦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易胆大》《巴山秀才》《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好女人·坏女人》等九部大戏,获得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剧本奖,三度登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榜,深受观众喜爱;川剧剧本《变脸》被导演吴天明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剧本也入选语文课本;2021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
在高低起伏的人生中,魏明伦一直保持着创作者的纯真性格,他的剧作与他的真实人格高度吻合:随性开朗,嬉笑怒骂,不为任何人、事、物妥协。他是巴金口中的“魏胆大”、黄苗子所书的“董狐笔”、贾平凹眼里的“大笔担当”、余秋雨笔下的“四川斗士”,也是冯骥才称赞的“三寸椽笔,五短巨人”。在20世纪80年代戏剧复兴的年代里,他创作的那些带有前卫思想、运用先锋艺术手法的川剧,带给人们的震撼,到现在还未散去。
人物解读
角度一:将人间烟火苦吟成戏。
“世人见我哈哈笑,谁解笑声是佯狂?”这是《易胆大》中的唱词,也是魏明伦的内心独白。魏明伦9岁登台唱戏,在自贡市川剧团一待就是48年。平民百姓的嬉笑怒骂,艺人生活的酸甜苦辣,他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在戏里。“我亲眼见过麻五爷式的恶霸砸戏园,骆善人式的绅士收干女,麻五娘式的老太太边吸烟边号丧。塑造易胆大的形象时,也浸透着我生活的痕迹。”
芝麻存再多,要炼出芝麻油,还得提炼和浓缩。魏明伦把自己的经验归为“三独”精神——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述。而提炼和思考的过程则如同滚石上山,“师友们都误认为我是捷才,推论写戏必是快手。殊不知我口头反应甚快,笔头表达极慢,一旦正式写起来,很少文思泉涌。”
“不脱离人间烟火,正视世间波澜”,魏明伦的创作始于此,也终于此。“如果说,当代戏剧不关心世上波澜,不关心民间疾苦,不同当代老百姓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那我就可以同戏剧告别。别人尽可以这样玩世和遁世,但这绝不是我的路。”
角度二: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我看来,最坏的女人(潘金莲)没有那么坏,最神的男人也没有那么神。”魏明伦可不止敢把诸葛亮“请下神坛”,他还曾为潘金莲“平反”。和施耐庵、兰陵笑笑生、欧阳予倩笔下的祸水、阴谋家、叛逆者潘金莲不同,他重点写潘金莲式的贫家女儿,如何从单纯到复杂,从挣扎到沉沦,从无辜到有罪。他脑洞大开,用穿越的方式,先后把施耐庵、贾宝玉、武则天、红娘、安娜·卡列尼娜、现代女法官、女律师等古今中外人物串联起来一起去审判、探讨潘金莲。当时,《潘金莲》演到哪里,文坛就吵到哪里。但魏明伦不在意。他说自己走路是外八字,性格外向不阴柔,比较透明。除了敢解构重塑历史人物,他对文艺热点也是直言不讳。
魏明伦曾多次公开批评张艺谋的电影,他说《英雄》“大拍秦始皇御马”;遗憾周润发出演《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对他演技的一次糟蹋”。但到《金陵十三钗》时,他又给予正面肯定:“光冲着他选择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我觉得就应该支持!”
角度三:爱出奇招的“巴山鬼才”。
余秋雨曾评价魏明伦:“以一副四川斗士形象,他诡秘地一次又一次拉开剧场的帏幕,像变戏法的奇人让我们吃惊!评论家面对他,不像面对一个已可大体度量方圆的池塘,而是面对着一条不知今后走向的江河。”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确切的评价。
魏明伦有一股倔劲儿,他说:“我不喜欢重复别人,也不喜欢重复自己。”艺高人胆大的他不满足于“一招鲜,吃遍天”,喜欢用新招,“招没定,手便痒,十八般武器都想摸一摸”。1980年夏,他创作的川剧《易胆大》轰动蓉城,街谈巷议,家喻户晓。长期看“样板戏”的观众,惊叹戏竟然还可以这样演。“剧中人从观众席出现,打上戏台。演戏人与看戏人巧妙融合,古代剧中情境,与现实剧场情景无缝对接,观众拍掌叫好。”回忆当年演出效果,魏明伦的脸上露出几分得意,“我写戏就这样,不按常理出牌,没有任何框框。”
从《易胆大》一炮打响以来,魏明伦年年有震惊剧坛的新作问世。从《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到改编外国剧目的《中国公主杜兰朵》,一出比一出新,一出比一出奇,把人看得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角度四:爱猫是一种美德。
“我一生奉献多,索取少。不喝酒,戒烟也好几年了,不打麻将,不跳舞。以前没事下下象棋,现在闲暇看看电视!”魏明伦说自己主要爱好就是和巴金、王蒙等一样爱养猫,很多东西都是看着猫写出来的。魏明伦在家里定了一个规矩,书桌上的物什不能乱动。但是猫除外,猫可以随意跳上他的案头,翻书、撕纸,他却不生气,甚至有时还会带着陶醉的表情欣赏。
“爱猫真是一种美德,它唤起你的是一种爱,一种善,一种美好。”魏明伦爱猫已到了不允许人说猫坏话的程度。搬家时,很多东西要扔掉,但猫,他一定要带走。后来这只猫他养到了19岁去世,魏明伦把和爱猫的合影挂在客厅里,又养了一只鼻头有红点的同款白猫,名字和之前的咪咪一样,他说这是纪念曾经逝去的“家庭成员”。
作品简介
魏明伦的剧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思想深刻,不仅深受观众喜爱,也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剧作,魏明伦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杂文家和辞赋家。他的杂文代表作《巴山鬼话》,经过修订后,有55篇近20万字。这些杂文选题的精当和重大,蕴涵了对人性的解读,诠释了政治的变幻,考证了历史的变革,对社会纷繁复杂现象作出了审视与关照。这些杂文在创作上创新艺术表现形式,采用了通信式、对话式、问答式、游记式、序跋式等不同体式,而辞赋与杂文兼容,也是魏明伦杂文一绝,更引人入胜,颇具看点。
魏明伦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对封建和专制的反抗精神。他的“三反”思想和“三独”精神,即反思历史、反抗封建、反对专制,以及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述,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文字摘录
其鬼话也总不离人间烟火,鬼眼儿盯住多灾多难的中国,鬼胎里怀着一片责任心,几分使命感,鬼头鬼脑思考人的价值,神的奥秘,官的沉浮,民的忧乐……——《巴山鬼话》
文学是唠叨的老奶奶,成天发牢骚,看不惯的事儿可多哩。她嘴上骂着,心里疼着,不断数落,不断干活。——《巴山鬼话》
写诗不必加戏,写戏必须带诗;诗人不必都写诗剧,剧作家落笔应是剧诗;大诗人不一定兼通戏文,大剧作家必须兼备诗才。仅此一端,足见写戏之难。——《苦吟成戏》
推论古今中外,有些事物的结果,是当事人心灵选择所定。有些事物无可选择,择不由心,心不由己。冥冥之中,另有无形的巨手在左右人们何去何从!——《抓周》
运用示例
所谓“赋到沧桑句便工”,于文字创作者而言,是一种深刻而真切的体悟。平淡安逸的生活、一团和气的人际关系、优渥从容的社会环境,尽管为众多人所向往,却未必是经典传世的文学诞生的土壤。好的文字创作往往源于创作者勇于跳出日常习惯的“舒适区”,毅然决然地与“内卷化”的生活惯性分道扬镳。鲁迅先生自不必说,一生历经风雨,直面各种明枪暗箭;魏明伦先生亦如此,半生蹉跎,饱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般的苦难。
由此可见,只有深刻领略人心的复杂多变,遍尝世态炎凉,方能修炼出冷静而炽热的笔触。冷静的双眼能洞察世间真相,不被表象所迷惑;炽热的心肠则敢于直言不讳,为民发声。即使面临泰山压顶般的压力,也能保持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初心,心怀天下苍生。这种刚直不阿的冷峻与深沉炽热的悲悯,正是文字创作者所必需的素养。缺乏这样的体察与领悟,便难以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