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 “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2024-11-26
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万婴之母”……诸多公认的头衔,彰显了林巧稚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之重。而林大夫对自己的定位,却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对胎儿宫内呼吸窘迫等进行研究、成功诊治新生儿溶血症、亲手接生数万个孩子……这位“值班医生”为妇女儿童的安危和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与发展奉献了一生。时至今日,林大夫的崇高风骨,仍然为世人所传颂。
人物解读
角度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在她5岁的时候,母亲因患宫颈癌离世,成为她一生的遗憾。父亲教诲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就这样,她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
1921年,林巧稚参加北京协和医院的入学考试,最后一科是考英文。当她刚开始答题的时候,旁边的一位女生突然中暑晕倒了。她果断放弃考试,去救助这位女生。当她救治好女生之后,考试已经结束了,她没有任何抱怨,打算明年再考。但她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展现出的英语交流能力、舍己为人的精神和镇定自若的素质,再加上她在考试中完成的题目全部获得了高分,这些引起了校方注意,最终被破格录取。
1940年北平沦陷,战火纷飞,大家都劝林大夫赶快离开这里。林巧稚却说,我不走,我的病人还在这里呢,我怎么能够走呢?当时协和医院被迫关闭,林巧稚在北京的胡同里开办起了妇科诊所挂牌,继续为同胞看病,救死扶伤。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她进到每一个贫穷百姓的低矮房屋内,甚至给穷人看病的时候,她不收取任何费用。有人问,你这样做值得吗?她回答,当然值,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在这样的六年当中,她留下了8888份病历档案。
角度二:爱人如爱己,看病不看人。
一次,林巧稚在看完病后返回家中,胡同里一位焦急的壮汉正等待着她。一看到林巧稚,他立刻上前抱住她的腿,哀求她救助他难产的妻子。林巧稚没有犹豫,匆忙赶往壮汉的家中。在那里,她凭借精湛的医术,巧妙地调整了胎位,成功地帮助产妇平安生下了孩子。
事后,林巧稚环视这个贫瘠的家,心情沉重。她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箱,将所有钱财都交给了产妇。她希望这些钱能够帮助产妇购买一些必需品,好好照顾自己和新生儿。
在林巧稚几十年的医疗生涯中,她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她总是谦虚地称自己为“值班医生”,并立志要“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回忆林巧稚时写道:“林巧稚看病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角度三:“万婴之母”。
林巧稚终身未婚,孑然一身,不停忙碌。医院和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产妇的一声不寻常呻吟,她便会敏感地听出来。外出开会回来,她首先去看的是病人。她说,作为一个医生,既然病人把生命交给了你,你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年近八旬的林巧稚,由于长时间高负荷工作,最后终于病倒了。在轮椅上、病床上,她开始写作《妇科肿瘤》。4年的时间她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这是她一生为我国妇婴健康付出的最后努力。
1983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按照遗嘱,她平生积蓄的3万余元,全部捐献给首都幼儿园、托儿所;遗体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1984年,厦门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毓”意为培养、养育,这是对她一生接生了千万婴儿、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的纪念。邓颖超在这里亲手植下了两株南洋杉,以象征林巧稚高洁的品格——静穆地伫立,守望一片医学的净土。
角度四:我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
林巧稚家里的一部电话,数十年来一直牵动着她的心。无论何时,接到从妇产科打来的电话,林巧稚总是仔细询问,给予具体帮助,有时甚至直接撂下电话赶往医院。如果医院没有把处理的结果及时打电话告诉林大夫,她一夜都睡不好觉。“大夫的时间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病人。”当林巧稚说出这句话时,她早已照此执行了多年。
林大夫常告诫晚辈:一个临床医生绝不要离开病人。看病不是修理机器,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直到80岁高龄,哪怕是在病中、在梦中,林巧稚仍然想着接生,想着妇女和儿童……
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当中这样写道,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度过的。林大夫的墓志铭写道:“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
角度五:追求真理,魂系中华。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的林巧稚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妇产科如何发展。答案是两个词:人才、专业。20世纪50年代,林巧稚派人员到苏联学习,回国后开展宫颈癌筛查;接着对几位教授和讲师级高年资医师分工,开辟了产科、妇科、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等妇产科学的亚专业。“妊娠不是病,妊娠要防病。”这是林巧稚对妊娠保健的深刻见解,也是后来围产保健医学的认识基础。
除了妇产科学科建设,林巧稚看重的另一项工作,便是科普。1965年,林巧稚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赴湖南医疗队,在湘阴县巡回医疗4个月。根据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林巧稚编写了《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日后又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等科普读物。每一本,都成了畅销书。
在划时代的变革中,林巧稚以满腔的热忱和勤奋的劳动投入国家的建设。从1973年到1977年,林医生被世界卫生组织研究顾问委员会(世界范围的最高级卫生顾问团)聘为顾问,出席此间一年一度的会议。她坚持医学发展和援助的正确方向,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表明了她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她的教育背景很“洋化”:流利的英语、某些习惯;她的行为很“中式”:始终留发髻、着旗袍、穿布鞋。在外国人眼里,她是一位彬彬有礼却又令人有些敬畏的中国老太太。
名言金句
1.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2.关爱,是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
3.单有对病人负责的态度还不行,还得掌握过硬的医术。没有真本事,病人会在你的手下断送性命。
4.我们必须回归医学本源,医学本源是人的纯洁善良。
5.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6.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
运用示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前赴后继,以一笔一划勾勒出我们民族的脊梁,用一字一句诉说着深厚的家国情怀。物理学家许祖彦孜孜“追光”六十载,以只争朝夕的努力,使我国在世界激光技术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万婴之母”林巧稚,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将五万多条鲜活的生命带到世间。他们的无私奉献,不仅造福于当代,更将惠及千秋万代,成就了中华民族恒久的昂扬向上。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