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吹芦笛的诗人
2024-11-26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用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包括20部长诗、近千首短诗和三十多种著作,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获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章、葡萄牙自由勋章等国际文学奖。
他的诗,是“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灼”,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能“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他一生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歌颂光明,他的诗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象征着科学和真理、象征着智慧和理想、象征着人类的希望和未来、象征着时代发展趋势和历史前进方向的光明的歌颂。
人物解读
角度一:忠实于时代,献身于时代。
艾青之所以“伟大而独特”,首先就在于他“忠实于时代,献身于时代”。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倾听着时代的呼唤,紧跟着时代的脚步,深沉地而不是浅薄地、独特地而不是浮泛地高唱着时代之歌,是艾青一生的追求。早在1939年,他就这样强调:“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的最真实的记录。”在纪念他创作生活5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他说:“我走过的路,是时代走过的路。时代的巨轮推动着我,一步步艰难地前进。”
从抗战前夕的《春》《煤的对话》,到抗战初期的《我爱这土地》《向太阳》《吹号者》《火把》;从延安时期的《时代》《野火》《献给乡村的诗》,到50年代初期的《春姑娘》《大西洋》《写在彩色纸条上的诗》;从20年的沉默到复出后的《在浪尖上》《鱼化石》《光的赞歌》《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我们可以看出,艾青不愧为我们伟大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时代隆隆滚动的车轮和前进的脚步,感到了人类永远不停息的对光明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巨大的精神鼓舞。
角度二:以开放的姿态,打磨自由诗的光芒。
艾青毕生渴望自由。他说:“诗与自由,是我们生命的两种最可宝贵的东西。”正是出于对心灵自由的渴望,艾青以自由诗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写作形式。在他看来,自由诗是新世界的产物,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
艾青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充盈着自由的精神,在形式上也不愿受既有格律和程式的拘囿。在文章《诗的散文美》里,他特别强调了口语的美学价值,“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艾青以口语入乐,自由奔放,创造出一种灵动变幻而又具有内在音乐性的新诗体。正如绿原所说:“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三四十年代才由诗人艾青开拓成为一条壮阔的河流。”
角度三:以独特而坚实的意象,展现诗歌“思”的内涵。
艾青是诗人,也是哲人,诗人的激情与哲学家的智慧,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20世纪30年代,艾青就提出:“人存在,故人思想。”“对世界,我们不仅在看着,而且在思考着,而且在发言着”。他总是力求把“思”的内涵通过独特而坚实的意象,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在艾青的诗学中,诗不是简单的情绪抒发,也不是简单的哲理书写,而是把生活的经验通过诗人的构思,凝结成象征性的含义。
他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美学理论建设方面出类拔萃的丰硕成果,不仅影响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的几代诗人,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有口皆碑,而且在国际诗歌界也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智利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把他称为“中国诗坛泰斗”,美国文学评论家罗伯特·C·费兰德,把艾青、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角度四:重视继承古典诗歌文化传统,不断开拓创新。
艾青最初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他对我国源远流长、丰富优美的古典诗词是喜爱的。但留学法国“物质上贫苦,精神上自由”的三年间,他亦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西方新奇绚烂、五光十色的艺术海洋里。马奈、莫奈、塞尚、雷诺阿等画家的绘画,兰波、波德莱尔、果戈理、惠特曼等诗人、作家的作品,都曾给他很深的影响。他非常欣赏阿波里内尔的名句:“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他就是吹着“芦笛”回到祖国的。作为中国诗人,同时他又非常自觉地认识到:“中国诗人写的诗,要有民族气派、民族风格。”他在创作中既坚持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又广泛吸收外国各种艺术流派的手法技巧,既非常重视诗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重视诗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蕴,又十分讲究诗的艺术美和形式美,讲究诗的语言的提炼和精粹。
而不论继承传统或学习外国,都是为了新的创造,为了通过自己别开生面的艺术创新达到内容与形式自然完美的结合。
作品简介
《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诗歌以散文美,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他善于准确捕捉感觉,并在主客观的融合中提炼形神兼备的生动意象,使之成为感情与理智的复合体,具有多层次的联想意义和广阔的象征空间。他的多数诗不强行押韵,也不追求字、行、节的整齐划一,但也有少数诗外形无拘无束却注重营造内在的节奏与旋律。
艾青的作品一般描写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但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信念。
文字摘录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盼望》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北方》
让卑怯的灵魂
腐朽的灵魂
发抖在我们火把的前面
把黑夜摇坍下来
把高高的黑夜摇坍下来
把黑夜一块一块地摇坍下来
把火把举起来
把火把举起来……
——《火把》
运用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艾青无视个人的情感与遭遇,目光始终聚焦在更广阔的天地,关注着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他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热切期盼。他的一生,正是“小我”与“大我”交织的生动写照。在艾青身上,我们看到,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应该有“大我”的情怀和担当。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