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到百年的学位证书”素材拓展与运用

2024-11-26本刊编辑部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24期

当地时间2024年5月18日,为表彰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正式向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颁发了属于林徽因的建筑学士学位证书。他说:“有一句话是,每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女人……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伟大的建筑师,但今天,林徽因没有站在梁思成背后。”“她对全世界建筑行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的100周年。1924年秋天,满心期待的林徽因想攻读宾大建筑学位却因自己的女性身份被拒之门外,随后进入美术系。但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凭借着对建筑学的专注热爱和斐然成果,在当时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上撕开了一道属于她的缺口。

林徽因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足足迟到了100年。在追逐热爱的许多年中,她没有建筑学学位,却通过自己的丈量与记录,让那些快要消失的中国古建筑艺术重新被认知与认可。她从来不爱历史镌刻的功名与声势,只是执着于在大地上书写建筑的诗篇。她的才华和贡献,早已超越了证书本身所承载的荣誉。

素材解读

林徽因,不仅在个人层面实现了自我价值,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各自的位置上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2024年高考天津卷的“定义自己”、2023年高考北京卷的“亮相”和2021年高考北京卷的“论生逢其时”都可以由此切入探讨。在作文中,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和深入分析,展现林徽因如何在不同领域和角色中体现个人的位置与价值,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作品影响和启发后人。

角度一:个人定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林徽因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作家和文化名人。她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才华的展现,在各个领域都实现了自我价值。例如,在建筑学领域,她不仅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还与梁思成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这些成就体现了她在专业领域的重要位置和价值。

角度二:社会角色与文化价值的贡献。

林徽因在社会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她不仅是梁思成的伴侣,也是一位母亲、教师和公共知识分子。在这些角色中,她展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如在教育领域传授建筑理念,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社会文化,也提升了公众对传统与现代价值的认识。

角度三:时代背景与个人价值的融合。

林徽因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她的价值观念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抗战时期,她坚持建筑研究,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贡献。她的作品和行动反映了个人价值与时代需求的结合,展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个人如何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角度四:性别角色与社会地位的突破。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林徽因打破了性别界限,成为第一位女建筑师,并在男性主导的领域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她的成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地位,也为后来的女性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榜样,体现了性别平等和女性自我实现的价值。

素材拓展

金涛——甘当配角,勇争排头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场上,有一位“备飞”飞行员——金涛。国庆阅兵当天,在抵达天安门广场上空前,他退出梯队,转身返航。人们通常把“备飞”飞行员和球场上的“替补”联系起来,认为他们的技术比正式编队中的飞行员差。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备份机的位置是不确定的,所以它的训练内容更多更复杂,飞行员的任务更重,技术含金量也更高。因此,“备飞”飞行员通常都是队伍中业务水平最好的,能够胜任编队里的任何位置。作为一名业务水平高超的飞行员,在曾参加过的4次阅兵任务中,金涛曾3次担任备飞一职。对此,他表示:“没有当配角的勇气,怎么有当排头的底气?”

曾孝濂——从一而终,描绘生命

曾孝濂是我国顶尖的植物科学画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不喜欢“画家”或“植物学家”的称呼,他说自己只是中国科学院的一名老职工,一辈子只会从一而终——中学毕业后只进了一家单位,一直干到退休;多年来坚持干一件事,为植物画画。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曾孝濂等绘图员和植物学家密切配合,用了45年时间为《中国植物志》画插图。最终,记载中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的《中国植物志》编纂完成。2009年,《中国植物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曾老喜欢孤独,他总说热闹是大家的,孤独是自己的,孤独时能从大自然身上学到很多。“我经常看着树叶发呆,看着看着,就会觉得树叶不是一般的美,一种灿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美。它秋天飘落,掉到地里,腐烂后为新芽提供养料,之后又从小苗长成大树,带来生命的绿色。”

吴健雄——诺奖背后的身影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因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奖的华人。这份殊荣背后,有一位杰出的华裔物理学家是绝对不能忘记的,她就是吴健雄。

吴健雄出生于1912年,从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学习物理。1944年3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原子弹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她,参加了美国“曼哈顿计划”,也因此以她的方式参与到反法西斯战争之中。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邀请吴健雄创建一个实验来测试他们的理论,这个理论对宇称守恒提出了质疑——当时,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相信宇宙是对称的。然而,吴健雄巧妙设计的实验,在世界上首次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守恒”这个命题,奠定了其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地位,获得“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美名。

素材演练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三段话组成。

第一段从“拼图游戏”切入,阐明一个哲理:单片拼图与完整拼图的关系——既独立(特征)又不可替代(价值),前提是“恰当的位置”。可见,一个事物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其个体的价值,才能成为整体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关键词是:孤立的个体、恰当的位置、不可替代的存在。

第二段谈到“人”这一个体与“宏大图景”的关系。宏大图景离不开单片的恰当拼接,因而对拼图单片有义务提供恰当位置,并使之得其所,尽其能;而人,个体个性独立,但又与时代图景紧密相连,只有成为“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才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第三段提出写作指向:思考与行动。即如何做一个个体,如何做独特的自己,如何和他人融合生存,如何成为重要个体。

立意角度:

1.个体与整体,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

题目用寓意式的“拼图游戏”中单片与整幅拼图的关系,引导青年一代思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考生可根据“拼图原理”,思考成长哲理,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实现“宏大图景”的创造。

2.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青少年该如何在“宏大图景”中实现个体的价值,首先要找到合适的位置。确定合适的位置,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对自我独立性的保持,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还要有独立的选择和自由的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随心所欲。

3.人才多元发展。

在国家发展的历史洪流中,个人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青年一代要做有独立个性、自由思想、社会理想、家国情怀、世界视野的新时代青年,要把自我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从而让个人的价值最大化。

主题例文

不见烟气,只见火光

□一考生

在拼图过程中,每一片微小的拼图单片,只有准确嵌入其对应位置,方能形成独特而和谐的组合,进而构筑出整体完美的宏大图景。同样地,在人类社会中,个体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分布于不同的领域和层级,发挥其独特的价值,这是推动社会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合理且必要的机制。

然而,随着对“位置”二字的定义日趋精确与完善,其与价值的关联性日益强化,呈现出一种似有偏离其原始意图的倾向。

正如梵高所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每个人心中都燃烧着奉献的火焰,但社会往往只根据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评判,忽略了个体的实际行为和贡献——真正的价值并非源自“位置”本身,而是源自那些站在位置上,努力发光发热的人们。社会习惯于根据“位置”的标签来划分等级,却未意识到这种等级观念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甚至抑制了创造力的火花。

譬如对于砌墙工人,人们提及这样的“位置”总会在言语中透露出一些高高在上之感,认为这不过是只需要体力的普通职业,它创造的价值远不如企业精英所创造的。然而当这些工人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展现非凡才华时,他们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这恰恰说明,所谓的“位置”本无高低之分,那些与“位置”挂钩的价值观念,不过是社会固有等级观念的产物。真正的价值,始终依赖于人的行动和努力。

一个人如果能燃烧心中的那团火,那么无论他身处何种位置,都能实现其价值。正如在4次阅兵任务中3次担任“备飞”一职的飞行员金涛,人们通常将“备飞”与球场上的“替补”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不如正式编队中的飞行员。然而,这种看法忽略了“备飞”飞行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他们所具备的卓越技能。其实,备份机的位置是不确定的,训练内容更多更复杂,技术含金量也更高。金涛表示:“没有当配角的勇气,怎么有当排头的底气?”在被固有观念低估的“备飞”位置上,他用自己的专业证明:即使是“备飞”,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不应该被社会对不同位置的评判所吓倒,反而应警惕在这些评判中失去自我,丧失了追求进步的动力和热情。打破位置与价值之间刻板的对应关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当社会看到的不再只是表面的“烟”,而是熊熊燃烧的火,当位置的价值真正转化为人的价值之时,才终于算是回归了社会运转的合理道路。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