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铁宠物问卷到树的讣告
2024-11-26
每年春节前夕,都会有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纠结该如何带自己的宠物回家。2024年初,中国铁路推出了一份特殊问卷——《铁路旅客高铁宠物运输调查问卷》。许多养宠、爱宠人士支持之心溢于言表,但是害怕小动物与过敏人士也存在一定的担忧。
素材链接
在国外,宠物如何“坐火车”?据报道,2016年2月前,美国铁路公司开放两条东北路线允许小型宠物随行,其中包括停靠华盛顿、弗吉尼亚州的列车。根据这项计划,体重在20磅(约9千克)以下的宠物可以随主人上火车,至多长达7小时。2022年6月,法国国营铁路公司宣布统一宠物乘火车票价,狗、猫、兔子、鸟类等动物在乘坐火车时都可享受更实惠的单一票价:7欧元(约合人民币54.53元)。
素材延伸
树的讣告
一棵枯树上面贴着一张白纸黑字的声明,“此树已死亡,已申报手续”。有网友捕捉到自己看到这一幕时的触动,“看到了一棵树的讣告”,树的生命由此有了点睛之笔。在评论区,有网友为这棵树“脱帽”哀悼,也有的为枯树p上新的枝叶……
贴纸只是一种告知形式,那么,所谓“讣告”便只是旁观者自我感动的文艺病吗?事实上,令我们感到触动的并非“贴讣告”的人,而源于“识别讣告”的人——这样的识别,是人类看到人类以外的生命的流逝,纪念生命,思考生命。
动物的讣告
几年前,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就开始为动物们写讣告。一只名叫“意外”的小香猪,一头名叫“紫金”的獐子……它们去世后,饲养员为它们写下讣告,钉在公告栏上。有的游客经过时,也会驻足停留,或者送上一朵小白花。
为什么要给动物写讣告?有人给出一个温暖的答案:“我们作为动物们生前在这个星球上的同路人,却很少给予它们应有的尊重。当它们去世时,我们还有最后一次机会这么做。”
文本解读
角度一: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
旧石器时代,人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共生,植物作为食物与药材,同时也搭建起自然屏障。后来,人类凭借智识走向更高的山峰,开始驯化动物与植物,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
再后来,一部分动物成为宠物、一部分动物被请进动物园,也有的成为实验的对象,而植物则有了园艺价值与观赏价值,成为了一门学科。这个阶段里,动植物的价值更多来源于人类的赋予。
在今天,人类更加关注伦理、温度、生命、情感与爱的课题,于是开始在意动植物一张一合的呼吸、外化于形的情绪、乃至需求与权利。这场恒久的对话终于在懵懂、驯服、抗衡的时间秩序之外趋近于一种平衡。
角度二:在“人类以外的生命”中观照“人之为人”。
植物学博士史军说:“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博物学家乔治·布冯说:“如果动物不存在,那么人的本质难以理解。”当我们探讨人类与动植物的关系时,绝非单向度的注视与驯化,而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凝视与相互参照,这是人之为人的铺垫,也是人审视自身的基础。
运用示例:我们讨论高铁应当如何运输宠物,何尝不是在求索人类在不断进化演绎的世界中如何适应;我们被“树的讣告”而触动,又何尝不是在默默期盼,那些在我们心中燃烧的火焰不仅仅化作一缕轻烟,而是被世人发现与铭记。动物存在和它象征的意义,有时远超想象。正如几年前的云南大象,它们在北迁过程中的种种趣事透过无人机拍摄的图片和视频,被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动物的可爱、大自然的美好、人与动物的和谐,不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体现吗?爱护动植物,既是人性向善的本能,也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