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专业的可能性,不应被简单定义

2024-11-26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23期
关键词:冷门林子毕业生

又逢毕业季,一条名为#她是北大同专业同级唯一坚持读到毕业#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榜前列。热搜的主人公名叫林子,专业是北大中文系4个专业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这个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过四五个,一些同学因为无法坚持转了出去,也有同学对中文专业情有独钟而转了进来,而林子是2015级学生中唯一从头到尾读下来的。“吟过诗词文赋,熬过高数线代,品过经史子集,研过算法结构,啃过句法文法,train过神经网络。”这是林子对自己本科生涯的速写。

但在专业课带来的割裂感之外,林子发现,自己就读的这个“迷你专业”,反而将自己带到了最适合的成长路径上:大二伊始,林子便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室实习,大三时发表了两篇人工智能(AI)顶会一作论文。目前,林子正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林子说:“或许就读于‘冷门专业’,就要面临成长中没有固定的、成熟的、可借鉴的范式,但正因如此,你也更有机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探索的过程也会更加有趣。”

素材链接

冷门专业,真的“冷”吗?

你听说过乌尔都语吗?尽管大部分人对这个语种“闻所未闻”,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乌尔都语专业学生何洋的眼中,乌尔都语是个既有趣又“热门”的专业。据何洋介绍,近几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蓬勃发展,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同时,对乌尔都语翻译的需求已经趋于普遍。而目前,国内开设乌尔都语专业的高校则仅有七所。“我所在的这届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且就业去处也都比较理想,和公众印象中的‘冷’形成了反差。”何洋说。

“冷门”专业的“热”

类似的冷门专业,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北京大学著名的“六代单传”专业古生物,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箜篌、筚篥专业等。尽管这些专业听起来“冷门”,但他们也有大众想不到的“热”。如北大2010届古生物专业毕业生薛逸凡,毕业后便被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生物学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之后又被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箜篌、筚篥等专业,也在央视《国乐大典》《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推介下逐渐“出圈”,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愈发增多。

文本解读

角度一:冷与热的认知偏差。

在浙江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海峰看来,许多专业之所以“冷门”,很大程度上是印象在“作祟”。“由于许多专业和公众之间客观上存在‘信息沟’,导致公众对很多专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字义上,缺乏全面、科学的认知,这也导致一些实际并不冷门甚至很热的专业看起来冷门”。

角度二:可能性,不应被简单定义。

造成这种冷热现象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供给方,企业是需求方,“冷”与“热”受这两股力量的相对强弱影响。另一方面,“冷”与“热”也是一个长周期动态调整的过程。每个专业的可能性都不应被简单的“冷”和“热”所定义。

角度三:走自己的路。

冷门专业的冷热程度不一定与其价值和发展潜力有直接关系。有些冷门专业在特定的领域具有独特的用途和发展前景,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因此,选择冷门专业并非是不明智的选择,而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来做出判断。

运用示例: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是独特的。我们不应该盲目跟随他人的脚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林子的经历,让我们对“冷门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有勇气去选择那些看似冷门,但能够激发我们潜能的专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冷门林子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冷门继续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冬日的林子
动物“冷知识”
Summer Vacation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