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的入口,生活的出口

2024-11-26本刊编辑部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23期
关键词:公园生活

最近,发表于《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公园20分钟理论”火爆出圈,在多个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阅读量均突破千万。只是在公园待上20分钟就能状态更好,该理论真实性几何?诸多年轻网友自发相约公园,纷纷给出答案:“试过了,是真的”。与此同时,各地应势而动,或推荐本地公园,或规划游览路线。“公园20分钟理论”引发共鸣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民之所望”?

主题思考

为什么去公园?

一方面是免费的快乐更具性价比。相比出门旅游、住民宿、健身等疗愈方式,免费公园无疑更经济实惠。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小而美的绿色空间逐渐增多,成为城市生活与自然生活的过渡带。此外,一些原本收费的公园也免费对公众开放。开门见景、下楼入园,让年轻人多了免费治愈的场所。

另一方面是时间成本带来的最优解。对于上班族来说,工作日的午休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很难抽出大块的时间去更远的地方。这个时候,“触脚可及”的公园省去了许多时间成本。当繁忙的工作间隙走进公园,调节身心俱疲的状态,汲取重新应对外界的能量,满血复活,可以说是当代人的“精神快充”。

为什么是20分钟?

20分钟的时长,是逃离“方寸格子间”、告别“水泥森林”的合理时间,再短一些可能来不及放松,再长一些又变得“奢侈”。对于身处都市快节奏生活中的人来说,20分钟的碎片时间挤挤就能有,逛逛公园可以说是一件极具性价比的事情。而且,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有科学家认为,身处自然环境20到30分钟,可以显著降低体内的皮质醇(压力荷尔蒙)含量约10%,从而减轻压力。

公园20分钟为何治愈?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一座城市来说,公园的绿地和其附着的空间不仅仅是增加城市绿化的手段,也是心灵的栖息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者。

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即使作为社会生产中的一环,人也并不是机器,有开心也总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如果这种不开心的情绪得不到释放,不仅有碍个人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2.寻找情绪价值的表达。

“情绪价值”,简而言之,就是人、事、物影响人们情绪的能力。“公园20分钟理论”上热搜的背后,就是当代年轻人对于寻找情绪价值的表达。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情绪价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公园20分钟,触动了年轻人内心深处对于情绪价值的渴望。

3.缓解精神内耗。

在具有延展性的空间内与自然产生联系,可以帮助个体恢复注意力,减轻心理疲劳。“公园20分钟”恰是提供了一种缓冲或空白的时空,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高速运转的思绪暂时放空,平和、舒适、轻松的氛围提供了内在能量,促使注意力资源得以重新积累。

公园作为城市自然过渡地带的“疗愈属性”越来越多地被认可,很大程度上便是在过度连接、海量信息、多重噪音、注意力稀缺化的都市社会提供了一个“精神庇护所”,轻盈而自然地为疲惫的人们缓缓释放治愈的力量。

4.走出社会时钟。

公园20分钟,仅仅占据一天中的1/72。在另外71份时间里,时间被线性地界定为工作、学习、社交等特定板块,而在公园中,时间是一场非线性的游戏,走出了社会时钟,走进了自己的时间。

社会时钟的规训还体现在填满的规范和期待,公园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则使得人们可以在这里摆脱束缚,展现出更为真实和自然的一面。解构社会规范,寻求自由对话,公园在这里提供了一个逆社会时钟的伊甸园。

5.重建附近。

社会学家项飚曾经提出“重建附近”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依靠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非身边的具体事物来感知世界。于是便会出现一个很矛盾的现象:我们关注宏大的世界议题,也关心自己的内在感受,但对附近的感知却消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找回的不只是和真实的人建立联系,也要找回和周边环境的连接。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那就营造好身边的小生态,它是一个让我们可以抓得住并且可以喘息的地方。

主题素材

素材一: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满足人们就近休闲休憩、社会交往需求,兼有生态景观、运动健身、文化展示、便民服务等一种或多种功能,并配套相应服务设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其发展至今只有短短半个世纪,因为它的“微小”,常被“英雄主义”的规划者们忽略。口袋公园在城市中是一个“点空间”,是烘托城市主景的“配角”;但从城市人群的生活角度来看,口袋公园是市民生活的“主角”,是城市开放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

《202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开工建设“口袋公园”4128个,建设绿道5325公里。口袋公园能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城市中,这对于高楼云集的城市而言,犹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这种“见缝插景”的美见于方寸之间,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形式提供了新的设计参考。

素材二:《我与地坛》

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地坛公园是我心灵的故乡,我在这里思考生死,感悟人生。”“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公园不仅是一个写作的场景,更是他心灵的寄托。在公园的长椅上,他思考着生死轮回;在古树下,他感受着岁月的沉淀;在湖边,他领悟着人生的波澜壮阔。随着时间的推移,史铁生与地坛公园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不仅在这里寻找创作灵感,更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孤独而宁静的时光。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地坛公园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素材三:抬头看天带来疗愈感

一项研究随机抽取了伊朗某一大型住宅区的 97户家庭,发现建筑中天空的存在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和减少犯罪。Nature旗下刊物也指出,仰望天空可以让我们立刻平静下来,获得振奋。更有心理学家开创了“天空学”,探讨仰望天空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

看天空,只需要抬起头,向上仰望几秒钟,活动颈椎的同时就能缓解压力、获得放松。尤其碰上好天气,这种感受更强烈。看天空还有一个隐藏的好处:提高我们的创造力。观察天空时,思绪跟着云朵飘来飘去。这种从日常中抽离出来的喘息时刻,看似无用,但反倒能让我们以更广阔、更抽象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进而迸发出更多想法和灵感。这个过程就像传说里阿基米德在泡澡时观察溢出的洗澡水获得灵感,由此发现浮力定律一样,大脑暂时从紧绷的工作、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说不定就会出现灵光乍现的“尤里卡时刻”。

主题演练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孔子为什么非常欣赏曾点的理想呢?……孔子同样向往充满审美情调的生活,希望生活能悠闲愉快,充满丰富的美感,与大自然的韵律相摩相荡,自得其乐,任意逍遥。——傅佩荣

材料二:当紧绷的家庭、社会、工作和赛博时代的“数字牢笼”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愈加逼仄,“慢生活”“松弛感”之类的热词频频见诸各类媒体。近期,体验“公园20分钟”成为年轻人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他们纷纷踏入公园,贴近大地,亲近草木,呼吸风和阳光的气息,弥合人与自然的裂隙。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文题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关,教考衔接。这则材料肯定了悠闲自在而富有审美意趣的生活,引入此则材料意在引导学生对经典进行深度解读、多元解读,发现富有温度的哲思。第二则材料联系现实,反映了年轻人的集体情绪,他们无法对抗工业社会的既有沉疴,但仍然能通过亲近自然来疗愈心灵,努力挣脱精神枷锁。两则材料古今并举,提供了相似的生活图景,反映出追求诗意生活的普遍性。

写作时,可以从第二则材料入手,探讨相似的社会名词为何反复出现。同时适当引入“社会时钟”“社会规训”等概念,深入剖析工业社会的痼疾,从而认清时代、认清自我。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应该能站位更高,剖析更深刻。

从青年人的立场出发,对放松身心的追求应该是有节制的。因此,写作中需要辩证思维,找到论述的边界,控制表达的力度。

例文

有风自南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沈胤铮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公的南风跨越千年,至今令人神往;“公园20分钟理论”掀起热潮,呼唤青年人融入自然。当社会规训束缚我们的手脚,社会时钟设置人生关卡,我们需要一场人文主义的“南风”,助我们冲破工业社会的藩篱。

“公园20分钟理论”的实践与体验,本质上是个人对自由与美的追求,是对时代困境的突破。千年之下,人同此心。“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对理想社会的想往,是对礼崩乐坏时代的超越;陶渊明的菊花、王摩诘的空山、苏轼的明月……亲近自然成为民族基因,流淌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奔涌成浩浩汤汤的诗歌长河。对自然的热爱,映射出他们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冲破封建囚笼的渴望。

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引入“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文化工业”追求同一,抹平个性,冲击审美。值得欣喜的是,人们在主动地与之抗争,建构自己的精神绿洲。“慢生活”的思潮涌动,是年轻人对工业时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反思;“口袋公园”的新建和改造,满足了青年人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即使这些思潮和做法并不能帮助年轻人从根本上走出时代困境,但仍能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为精神荒漠带来人文主义的南风,护佑春日的新绿。

打破工业时代的藩篱,并非极端的新卢德主义者渴望的彻底摧毁现代工业体系,而是在喧嚣的赛博时代里保持对自然与美的敏感,避免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人是不能与自然剥离的。诚如梭罗所言,“我在湖边的小屋中,与自然为邻,感受四季的更迭”。梭罗于瓦尔登湖畔的生活为我们提供回归自然的范式,也揭示了破除工业时代藩篱的真谛,即唤醒对自然的敏感、对生命的热爱。文艺复兴伊始,无数艺术家们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来呼吁人类独立思考,拥抱自我。而今,年轻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有限的假期里进行“特种兵式”旅游,追寻“生活在他方”的诗意。他们都试图挣脱时代的束缚,回归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本心。

工业时代的社会车轮似乎能碾压一切,但我们只要积极回应自然的呼唤,热爱生命,追寻意义,一定会迎来这样的时刻——南风吹送,新绿濯濯,“我眼中的世界被重新创造了,又变得那么美好,按照内心的尺度”。

评点:文章体现了作者灵活运用论据的能力和思辨能力。“有风自南”是陶渊明《时运》中的诗句,“南风”含义丰富,能在多个层面与文意贴合。且用“南风”这一意象串起全篇,使结构圆合。此外,用例时既回应文题,又能将中国古代诗人的典型意象顺手拈来,亦不乏阿多诺、新卢德主义、口袋公园等时新素材。作者在思维上讲求尺度,在论证自然对人类保持灵性的重要意义时,也认识到工业时代发展的必然。结尾处诗句的引用形象感强,使全文有余韵,引人遐思。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猜你喜欢

公园生活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夏日公园
在公园里玩
秋天的公园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