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对比,让人物形象更饱满

2024-11-26王铁青倪华东陈艳芳朱泽铧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24年18期

亲爱的孩子们,读完莫言的《奇梦》,你一定对小说中母亲、祖母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母亲的慈爱和隐忍让你产生深深的同情,而祖母弥漫全文的尖刻和跋扈(bá hù)会让你恨得牙痒,恨不得钻入文字站在母亲一边打抱不平。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呢?其实这里面也藏着一个文学作品的写作秘密,那就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

我们来看《奇梦》一文中母亲和祖母的第一次人物形象对比描写:

祖母气汹汹地指点着我母亲的额头说:不碰它它如何会破!护孩子不是这个护法,俗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

母亲只好忍气吞声了。

“气汹汹地指点着我母亲的额头”,叫骂着“不碰它它如何会破”,这个罪名简直比岳飞的“莫须有”还要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这样莫名其妙的罪名强加在母亲的头上,再配上用手指点着母亲脑门的叫骂,一个动作和一句恶语,瞬间点燃了读者心中的怒火。

再读下去,祖母不依不饶,在她“阴险的煽动下”,“我”和母亲双双被打。由此可见,祖母的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对母亲的压迫与欺凌是经常性的。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母亲的表现,一个“忍气吞声”概述了母亲在尖酸刻薄的压迫下隐忍不发、委曲求全的忠厚形象。一方强势,一方弱势,一方步步紧逼,一方处处忍让,这样一组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怎能不让人产生同情和厌恶的情绪呢?

我们来看母亲和祖母的第二次人物形象对比描写:

祖母不满地说:你早就该倒,我天天闻着那烂草的味道,但强忍着不说,省得得罪了你。好像这日子是为我过的一样,我能活几年?一撒手一闭眼,一个铜板也带不到阴曹地府,所以呀,糟蹋了也是你们的,积攒了也是你们的,从今之后,我不与你们积恶为仇,也免得让你那宝贝儿子成了大气候回来将我千刀万剐。

母亲连声赔不是,说树根小孩子,不知从什么野孩子那里学来几句匪话,胡乱运用,其实他并不知道这些话的意思。

祖母却说:好了,倒草去吧!任你是巧嘴的鹦鹉,也说不破我心中的潼关!我心里像明镜一样。

祖母狠狠地斜了我一眼,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刻骨仇恨。

这一次对比描写出现在母亲希望在“我”的奇梦的帮助下,平反一年前被祖母诬陷偷拿五个饽饽的“罪行”。在母亲建议“倒陈草”时,祖母一连串的尖刻语言描写,话中有话,反话正说,含沙射影,夹枪带棒,都在凸显她的高高在上、颐(yí)指气使。

这里我们也可以借用“祖母”的话,来反问一声到底谁在“强忍着不说”?谁才是“巧嘴的鹦鹉”?答案不言自明。

反观母亲,作者仍然只用了一句“连声赔不是”,足见她万事小心翼翼,唯恐惹得祖母不高兴。

我们再来看一处母亲和祖母形象对比描写:

祖母一屁股坐在地上,嘴里叨咕着:

黄大仙恕罪,黄大仙恕罪。

母亲赶紧扔掉手中的草,用一双黑手,把祖母架起来,扶到屋里去。我原本以为母亲会对祖母展开猛烈反击,杀杀她的威风,让她在铁一样确凿的事实面前低下头去。但想不到母亲的态度较之从前更加谦恭,好像受冤屈的不是她而是祖母一样。

当母亲“沉冤得雪”,祖母被“黄大仙”吓晕过去,就在“我”认为母亲会对祖母展开猛烈反击时,母亲却再一次选择了隐忍和退让。

孩子们,一部好的小说,当作家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比描写,往往会让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更加凸显人物性格。所以,在遇到人物形象刻画比较鲜明的小说时,我们不妨对比着来读一读。

例如,马克·吐温的《金钱的魔力》主要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我”来到裁缝店,服务员托德以“貌”取人,对“我”表现得漫不经心,十分怠(dài )慢。当“我”因“身边没有带着零钱”,“胆怯”地请求他“通融通融”的时候,竟遭到他十分刻薄的嘲讽。

当这一嘲讽引起“我”冒火时,他的态度才“稍微”有所改变。作者的这些描写,目的是极力表现托德的势利眼和傲慢无礼。当“我”真的把钞票拿出来后,托德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托德的见钱眼开,表现出了托德对金钱的贪婪。当他向钞票瞟了一眼,发现是百万英镑时,他的“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

作者对“凝结”的笑容作了细致的刻画,反映了托德此时的窘迫、难堪(kān),活脱脱地刻画出了托德市侩( kuài)小人的形象。

再如,《儒林外史》中的名篇《范进中举》,当范进因没有参加考试的盘费,去同丈人商议,结果被胡屠户“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嘲骂范进“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则称赞范进为“天上的文曲星”,夸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让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丑态百出,原形毕露。

孩子们,鉴赏上述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对比”描写的精妙。你仔细想想:丑是不是存在于美的旁边?丑恶滑稽是否就藏在典雅高尚的底面?阴影是不是与光明相共?鲁迅先生也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但愿我们在阅读中真正领略对比艺术的妙处,感受人物饱满的形象与鲜明的个性。

(文中提到的《奇梦》选自《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浙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