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征编一体化模式 赋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11-26泰州市档案馆

档案与建设 2024年10期

摘 要:泰州市档案馆积极探索档案征编一体化工作模式,通过引进项目管理理念,优化流程、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大了成果展示、开展智能化编研。同时,开发了一系列档案文化精品,以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留存社会记忆,传播历史地情文化,发挥档案的资政参考价值。档案征编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充分发挥了档案在资政育人方面的功能,为档案事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档案征集;档案编研;征编一体化

1 研究背景

档案征集编研是档案馆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档案征集编研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要求的具体体现。《“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全面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开展档案征集是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提升馆藏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1]《档案征集工作规范》(DA/T96—2003)明确指出,应将常规征集与重点征集相结合,既开展一般性常规征集工作,又要针对馆藏缺失和工作需要,开展重点征集工作。[2]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强调各档案馆(室)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分析研究、综合加工、深度开发,提供深层次、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不断挖掘档案的价值,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管理提供参考。[3]《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规定,档案馆和责任部门应当加大对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档案编研、陈列展览等形式,充分发挥档案价值,并为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决策参考。[4]传统模式下的档案征集和编研工作往往各自为政,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征集到的档案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编研成果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泰州市档案馆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创新开发档案征集与编研一体化模式,加大流程优化、资源整合、成果运用与技术革新,推动档案征集与编研工作协同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供新质生产力。

2 案例概述

近年来,泰州市档案馆积极探索档案征编一体化工作模式。泰州市档案馆从顶层设计入手,成立了专项工作组,通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搭建跨部门协作平台,确保征集与编研工作无缝对接、协同发展。同时,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智能化平台,为征编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泰州市档案馆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市重大活动和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开展一次专题征集、举办一个专题展览、出版一本专题书籍、开辟一个宣传专栏、建设一个专题数据库”的五位一体工作布局,加强征编成果转化,有效发挥了档案的资政作用,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自2022年以来,泰州市档案馆先后推出《泰州印象》《十年掠影——新时代新泰州新成就画册》《泰州市对口支援口述实录》《和美之景——泰州特色田园乡村概览》《中共泰州历史大事记(1921—2021)》《中共泰州历史人物传》《祥泰之韵》等一批主题鲜明、制作精良、感染力强的档案文化精品。其中,《泰州市对口支援口述实录》一书荣获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一等奖,泰州市档案馆因在援藏工作者口述史史料的征集和采集工作中表现突出,被江苏省档案馆授予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3 创新点

3.1 制度流程方面,实施项目化管理,创新档案征编一体化模式

全面梳理和优化档案征集与编研工作流程,通过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制定统一规划、建立协作机制,有效分配资源、管理时间和控制成本。合理搭建征编团队,跨处室选配业务骨干,结合专业特长和技能,明确任务分工。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档案资料的挖掘整理、口述史采集工作,党史工作人员负责资料补充征集、史实把关。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分享档案征集和编研工作进展情况,讨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在编研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及时调整档案征集的重点和方向,确保征集到的档案资料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更好地满足编研工作的实际需求。在档案的形成过程中即时进行整理和编排,边征边编,同步进行,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加强统筹谋划,坚持系统观念,创新思路方法,完善措施保障,推动形成大编研和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3.2 资源整合方面,开展专题征集,构建多元化的档案资源体系

以深入实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为抓手,泰州市档案馆积极搭建本地区本部门整体记忆框架,致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献地情中心。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泰州市档案馆用心打磨征编选题,多措并举收集红色档案、家谱族谱等地方特色资源,推动档案征集工作专题化系统化。如围绕知名人士、泰州与海军、第二十届省运会、非遗传承人、红色书信、援藏援疆、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专题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口述史、乡村发展口述史、泰州市发展起步期口述史采集工作,通过目录收集、数据收集、实体收集等建设一批“特色记忆库”;与泰州市摄影家协会建立长期协作机制,接收了2万多张老照片,征集到“书坛四老”之一孙龙父的41件字画印章原件进馆。此外,泰州市档案馆通过整合纸质、电子、实物、音视频等各类档案资源,实现了征集资源的集中规范化管理。同时,与时俱进拓展重点档案归集领域和覆盖范围,统筹规划好区域内档案归集工作和专题数据库建设,确保重要档案资料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3.3 成果展示方面,丰富载体形式,推动形成征编工作良性循环

泰州市档案馆对征集到的档案资源并非一“藏”了之,而是致力于将其转变成品牌化的编研成果,并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利用。档案馆通过主动上门走访,与征集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用情感打动人心,在捐赠者与档案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此外,泰州市档案馆通过举办捐赠仪式、颁发捐赠证书,邀请捐赠者讲述档案里的故事,充分展示档案馆在馆藏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专业化能力等,让捐赠者获得一份荣誉感的同时,切实感受到档案馆的诚意,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捐赠热情。档案馆还通过设置固定陈列展、开设档案专题展览、出版专题书籍与史料汇编、举办新书品读会与分享会等形式,邀请媒体广泛参与,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全方位展示档案征集工作成果,让更多人了解泰州的历史文化和档案价值。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档案及其编研成果,泰州市档案馆利用数字化技术 将征集成果及档案文献转化为数字资源,借助多媒体等表现形式,在档案馆网站、 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在线展示,真正让档案动起来、活起来。

3.4 技术应用方面,探索智能化编研,有效提升编研工作效率水平

数据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得到了更扎实的技术支撑,这不仅提升了成果形式的科技含量,还使得档案数据资源的内容信息挖掘与整合都不再难以突破。[5]泰州市档案馆开发了史志档辅助编纂系统,支持多人同时在线编辑,显著提高了团队的协作效率。此外,档案馆还建立了疫情防控、泰州与海军等专题数据库,通过数据清洗、转换和标准化处理,这些数据库实现了精准检索和查阅利用,为开展专题编研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依托数字档案馆在线编研功能,智慧抽取档案关键词及相关主题,调阅重组馆藏档案资料,辅助编纂出版《泰州年鉴》《泰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等书籍。通过对档案信息的科学分类和编目,实现了电子化存储、智能检索和查询利用,有利于节省档案查找时间,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持。为进一步提升编研工作水平,泰州市档案馆鼓励编研人员积极参与智能化编研实践项目,不断探索档案智能化编研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了编研人员的应用本领和创新能力。

4 具体做法及取得成效

4.1 围绕中心大局,展示乡村振兴成果

泰州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首提地”,泰州市委市政府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以探索可复制的“泰州样本”为目标,使得试点数量、建设成效均位于全省前列。2022年初,泰州市档案馆启动了《和美之景——泰州特色田园乡村概览》资料征集编写工作,先后征集了泰州市获评第一批到第十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46个村庄的创建台账、宣传报道、图片资料等。经过系统整理,编研工作本着“提炼特色、简洁记述”的原则,为每个村庄撰写了一篇纪实性的文章,详细记载村情村史、历史传承、经济发展、风俗民俗等内容,兼顾呈现历史。全书共6.3万字、配图285张,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势利导打造的乡村振兴亮点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泰州样本,真实记录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泰州实践,展现了发展成果,铭记了奋斗艰辛,有利于凝聚砥砺前行的合力,并为后来者提供有益借鉴。

4.2 做好口述史采集,留存社会记忆

2022年,泰州市档案馆启动了《泰州市对口支援口述实录》的编纂工作。面向全市开展对口支援口述历史资料征集,梳理馆藏对口支援资料,与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等部门沟通联系,确定征集对象名单,围绕泰州援建的重要工程、重大举措等向各条线援建人员征集了近90篇、约40万字的口述回忆文稿,以及300多张照片和包括新闻报道、工作总结等在内的多种资料。书中收录了泰州地区不同时期50位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陕西等地援建人员的口述实录,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真实、准确地记载了泰州对口支援的非凡历程,展示了泰州为全国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担当与贡献。全书约25万字,配有140多张彩页插图,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料。为了更好地传播这些珍贵的对口支援资料,泰州市档案馆邀请部分援藏、援疆人员代表,举办了主题为“以历史的笔触为时代立传为人民颂歌”的新书品读会。《泰州市对口支援口述实录》的出版发行,充分展示了泰州的援建成就,展现了援建人员的风貌,总结了援建工作经验,留存了第一手援建资料,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4.3 挖掘历史地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档案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而档案编研的终极目标是发掘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经由利用者传播给大众,这对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6]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在弘扬优秀传统、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2023年,泰州市档案馆积极拓展征集工作的思路,征编了《祥泰之韵——泰州历史名胜概览》《祥泰之韵——泰州非遗传承人概览》,共计38.3万字,收录了354幅图片和21个链接视频,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泰州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6月7日,在《祥泰之韵》新书发布会上,省级非遗项目姜堰面塑传人王洪祥现场展示面塑技艺,省级非遗项目“泰州木雕”传承人、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帅春燕分享了与木雕相伴50年的心路历程。为了更系统、全面地记录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泰州市档案馆建立了传承人专题档案库,通过数字化手段,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及研究利用提供有效保障。

4.4 创新征编服务方式,发挥资政参考价值

本着“记录当代,同步时代”的原则,泰州市档案馆自2022年起,逐年编纂即时性记录产品《泰州印象》。该出版物及时搜集整理各大主流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从海量资讯中采集精彩片断,用鲜活的实例实时记录泰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书籍以年鉴的视角,集成展示年度大事要情,为各级领导查阅泰州市情提供便利。该书还被选为省委党校在泰州开展现场教学的培训材料,发放到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和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手中,成为他们快速了解泰州地情的一扇窗口。此外,泰州市档案馆每年结合“6·9”国际档案日,面向社会开展专题资料征集,先后举办了“峥嵘岁月稠——泰州红色档案珍品展”“汲取奋进力量——泰州档案史料陈列展”“新时代新泰州新成就档案史料展”“写在历史上——泰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发展史料展”等专题展览,用档案史料的形式展示泰州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跨越和非凡成就;通过积极组织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等巡回展,扩大编研成果覆盖范围,为普及档案文化提供新路径。

5 学术研讨

档案征集与编研工作一体化是档案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征编一体化工作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部分研究聚焦技术应用层面,强调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征集与编研的效率和质量,也有部分研究侧重于分析征集编研一体化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泰州市档案馆征编一体化工作中侧重于管理模式创新,主要探索如何优化流程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将一体化的理念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同时注重征编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应用,通过创新思路和方法,探索构建新的工作模式和机制,以推动档案工作向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5.1 树立档案征集编研工作一体化理念

充分认识档案征编一体化工作在丰富馆藏资源、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征集工作中应嵌入编研思维,在编研工作中应体现征集成果,通过双管齐下、有机融合的方式实现共赢。创新档案征编一体化工作模式,将档案征集和编研工作纳入项目管理框架,优化档案征集、整理、编研和开发利用流程,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和高效协同,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档案征集和编研团队应共同制定征编一体化工作的长期规划和战略目标,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节点和预期成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工作整体有序推进。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档案征集编研一体化相关制度,加强档案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档案征编一体化工作深入开展。

5.2 拓展档案征编一体化成果转化形式

档案编研在档案事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提升档案部门社会认可度、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价值的关键手段,也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7]在档案征编一体化工作进程中,须及时关注社会公众需求、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档案资源如何服务社会发展等问题,深入挖掘记录乡土文化与地域风情的地方特色档案,探索利用档案文化资源新途径。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还应积极开展档案文化普及活动,通过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加强与专家学者的合作与交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征编工作,共同推动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此外,还应在传统编研出版书籍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档案文创产品,增强编研成果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采用“征集+展览+编研+融媒体”等多元化的开发新模式,促进编研成果的二次或多次转化,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宣传阵地的传播需求。

5.3 推动档案征编一体化工作智能化发展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其在档案编研数字化进程中的助推作用愈发显著,为档案编研工作提质增效带来了新机遇。[8]档案部门应积极探索征编一体化的创新路径和实践模式,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关联、知识图谱、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新理念,挖掘档案中的知识元素,以更丰富、更立体的方式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便利。如,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搭建在线档案征集平台,方便社会各界人士在线提交、查询和审核档案信息;建立档案专题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的快速录入、分类、存储和智能化检索,提高档案工作效率。此外,还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和智能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吸引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入档案征编工作,为智能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案例撰稿人:金 凤 吴泓蜜 范晓青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4-10-15]. https://www.saac. 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 5c890762868683.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DA/T 96-2023档案征集工作规范[S/OL].[2024-10-15].https:// www.saac.gov.cn/daj/hybz/202307/ba46476e69224e568 0aa0f95d7b1789c.shtml.

[3]国家档案局 中央档案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4-10-15].https://www.saac.gov. cn/daj/xxgk/201405/032370d441464c44b5cb264e9d593 9bd.shtml.

[4]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EB/ OL].[2024-10-15].https://www.saac.gov.cn/daj/xzfg k/202112/87e4a6f20aa74c70a4cc045bd454945d.shtml.

[5]董思琦,李颖.数据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0(1):112-117.

[6]李玉芹.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转型分析[J].兰台内外,2023(17):79-81.

[7]车洪霞.档案编研工作赋能文化建设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兰台内外,2023(33):13-14,17.

[8]李莎莎.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编研工作新思考[J].北京档案,2021(4):25-27.

(责任编辑:邵澍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