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唢呐气颤音技法的运用

2024-11-26姚博文

艺术大观 2024年24期

摘 要:唢呐气颤音技法在唢呐演奏中运用广泛,使用频繁,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演奏技法。本文主要研究唢呐气颤音的基本原理、在音乐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训练方法。合理运用气颤音这一技法,可以对乐曲进行润色,避免“平铺直叙”的听感、增强音乐表现力,进而更好地抒发情感。通过训练,不但能够扎实演奏者的气息基本功,也能提升其艺术修养,这应该是深挖这一传统技巧意义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唢呐;气颤音;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4-00-03

自明清时期以来,有关唢呐的文献记载渐渐增多,它逐渐流传于我国大江南北。在华夏文明土壤的润泽下,唢呐文化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成为深受中国大众喜爱的民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唢呐的演奏技法在不断地提升与改善。不同演奏技法的出现对唢呐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提高唢呐音乐的艺术价值也有着重要意义。在众多技法中气颤音是唢呐演奏者使用频繁,且不可或缺的技法之一。不同唢呐音乐的风格及流派对气颤音的运用不尽相同,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各个地域的音乐特点,对其振幅、力度、时值等因素进行灵活处理,还要根据不同乐曲的音乐结构进行多变的安排和运用,这也有助于培养演奏者的综合艺术修养与演奏能力。

笔者就目前查找的相关文献与资料而言,对唢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乐曲分析和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特点两方面,对唢呐技法进行专门性研究的相对较少,涉及唢呐气颤音的论文几乎空白,给众多学习和演奏者带来很多疑惑与不解。故本文就气颤音技法展开研究,研究此技法的实际意义在于:一是唢呐演奏“气、指、唇、舌” 四大要素中,“气”的合理运用是乐曲演奏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演奏者基本功的体现。气息是气颤音的基本要素,气颤音是提高气息控制力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二是气颤音技法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演奏抒情叙事类曲目时,需根据乐思使用气颤音技法对其进行润色,避免“平铺直叙”的听感,增强音乐表现力,进而更好地抒发情感。

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一是对参考文献进行详细的解读与分析;二是对不同唢呐作品中的气颤音技法进行解析;三是对经过演奏实践的曲目进行分析,提炼出气颤音技法的要义。通过对唢呐气颤音技法的概述及在不同风格曲目中的运用进行梳理与总结,能使更多演奏者了解唢呐气颤音技法的特点与演奏规律,从中获得启发,进而更好地发挥气颤音技法的特点、优势,在唢呐演奏中呈现出更生动的表现力。

此课题对于笔者来说是挑战更是学习,冀以此课题对气颤音技法做到深入浅出的研究并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一、唢呐气颤音的“气”与“颤”

(一)唢呐气颤音的呼吸方式

众所周知,唢呐演奏者首先需要掌握的即呼吸,演奏时需要气息的支撑与控制才能实现多种音色变化的可能,合理科学的发声、动听悦耳的音色,以及口型与气息的配合都与演奏者的呼吸密切相关,气息对管乐来说尤为重要,而气颤音这一传统技法又是气息基本功的重要辅助环节,二者相辅相成。演奏过程中气息的合理运用是保障音乐连贯与稳定的关键,就唢呐这件乐器而言,其只是音符的载体,但通过演奏,它能渲染出一篇篇动人心弦的乐章,展现演奏者的高超技艺。

管乐演奏中有三种呼吸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而在唢呐气颤音演奏中最为常用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优点在于,可迅速吸入足够的气体来满足演奏者对气量的需求,适用于演奏重音、节奏较快、力度较强的乐句,同时可更好地维持气息的稳定,是唢呐演奏中最常用的呼吸方式。当然,在吹奏旋律优美、需要大线条的乐曲时可使用胸腹式呼吸,腹部为主胸部为辅,此种呼吸方法可获得更大气量,演奏者可自如地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因此,在演奏时要根据乐曲灵活运用两种呼吸方式,择善而从、相得益彰。

唢呐气颤音的腹式呼吸分为两个步骤,即吸气与呼气。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使气体充满肺部,感觉小腹四周膨胀有力。吸气时的动作为:唇部置于哨片相应位置或提前做好吹奏的口型,气量的大小要根据乐句的需求来决定,若乐句较长可口鼻同时进行,以便吸入更多气体,除腰部腹部外其余部位尽可能的放松,吸气的动作尽量做到自然平稳。呼气时则相反,胸腔体积收缩,气压变大,气体从肺排出,气速平稳则发音流畅,气速充盈则发音宽厚。找到正确的支撑点和与器官相互配合的发力点是呼吸中重要的一环[1]。

(二)唢呐常用三类颤音

笔者认为,对某种演奏技法的研究,应当先对其属性和类别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才能对这种技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根据唢呐的发音原理与具体操作的差异,颤音技法主要分为指颤音、唇颤音与气颤音三类。

当然,唢呐演奏中根据乐曲风格特点的差异,气颤音也有不同的演奏方式,笔者梳理总结了一些唢呐气颤音技法的常用种类。(1)自然气颤:振幅较小、频率均匀、不刻意修饰,是一种音高的自然波动,各种要素以一定的振幅和速率波动,使乐曲有流畅柔和、丰满圆润之感。(2)短气颤:振幅较大、频率均匀、力度较强、时值较短、速度较快,可用来拟化人声的哭腔,予人一种凄凉悲切之感。(3)重气颤:与短气颤相似,时值相对较长,增加乐曲紧张感,常用于扩大或激化乐曲中比较浓烈的特定情绪。(4)由慢渐快的气颤:振幅由大至小、频率由疏到密、力度由强渐弱,一般用于乐段结束时的末音或含蓄深沉的乐句,给人一种语重心长的听感。

二、唢呐气颤音技法在演奏实践中的运用

对于唢呐演奏者来说,掌握了气颤音技法的基本原理后,更重要的是把了解到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于演奏中,或者说是根据作品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气颤音这一技法,这才是掌握气颤音技法的真义之所在。下面笔者将详细论述唢呐气颤音技法在具体曲目中的运用[4]。

(一)自然气颤在传统曲目《抬花轿》中的运用

《抬花轿》这首乐曲为山东民间乐曲《大笛搅》的不同变体之一,是鲁西南鼓吹乐中的优秀曲目之一。乐曲第一句过门前的5音以及变速前的5音都使用了自然气颤,见谱例1所示,此处使用自然气颤的原因是:一是使乐句的听感流畅灵巧、生气勃勃,不呆板枯燥;二是两句旋律结束后有乐队伴奏的过门,此处使用自然气颤既可以适当延长音的时值,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唢呐旋律与乐队旋律自然连接,避免音乐戛然而止。故一般情况下,在有乐队进行伴奏的过门中,我们都可以在乐句尾音适当地使用自然气颤延长本音,起到自然过渡的作用。三是此曲在使用自然气颤时音量伴随渐强,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同时气颤音的振幅也将随之加大,给人听觉的双重冲击。

(二)短气颤在传统唢呐曲目《豫西二八板》中的运用

《豫西二八板》是指豫西调中的唱腔板式,一板一眼,起于眼、落于板,通过中音唢呐细致入微的模拟,使吹腔在灵动中透着罡气。唢呐旋律第二小节的53两音,使用短气颤进行润色。因豫西调曲式委婉动听、唱腔在亲切中流露出些许凄婉,故唢呐这件高度声腔化的乐器辅以短气颤的配合,恰好描绘出一幅凄凉悲苦的场景。此处开门见山,紧扣主题,使豫西调音乐特点更加突出[5]。

此曲短气颤使用特点最为突出的一处,见谱例2所示,频繁运用变色音和短气颤模仿人声的哭腔,凸显唢呐声腔艺术,仿佛一个饱经风霜的艺人诉说着不幸的过去。另外,根据乐曲风格流派差异,此曲短气颤大多使用在弱拍作为强调,突出豫西调音乐风格。

(三)重气颤在唢呐创作曲《怀乡曲》中的运用

《怀乡曲》是吉喆为电影《北斗》创作的插曲,它主要描述了民间艺人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乐曲引子第一个音由弱渐强,情绪逐渐升温,乐句末音辅以重气颤的使用,4音加前倚音2进行装饰,在这首曲目中2作为筒音,故在演奏中要将气息饱满顺畅地灌入乐器中,使管身充分振动,发出低沉浑厚的声响,再加之4音重气颤的运用,此处的重气颤既似哭腔又似哀叹,极大地表现出主人公悲痛万分的心情。

慢板旋律深情,诉说感强,烘托艺人心归故里的焦灼期盼,此段多次在4音上运用重气颤,见谱例3所示,且伴随五度跳进,给人夸张的听感,重气颤的运用更使音调时抑时扬,情绪或顿或挫,表现艺人心中凄楚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陕北民间音乐之韵味。

(四)由慢渐快的气颤在唢呐创作曲《遥远的呼唤》中的运用

《遥远的呼唤》是周东朝老师于2016年创作的唢呐协奏曲,乐曲以震撼人心的呼唤开启全曲序幕,塑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诉说着一颗赤子之心对亲人与家乡的拳拳深意。乐曲引子由中音唢呐引出,见谱例4所示,好似父母对孩子的呼唤,音符简单质朴却又亲切动人,引子的尾音运用了由慢渐快的气颤,使整个乐句无限深情,更能把人带入情境中,此处的气颤音应延长至伴奏处,让音乐自然过渡到下一乐段。乐曲慢板舒缓如歌,好似儿时父母的嘱托,乐曲超越地域风格的局限,用新颖的音乐语言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此乐段的结尾处也使用了由慢渐快的气颤,增强乐曲表现力,可以更进一步地抒发演奏者的情感表达[6]。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整理研究可知,唢呐气颤音技法在唢呐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技法是获取“情感音色”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它根据不同音乐内容,抒发情感,从而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同时唢呐作为一件高度声腔化的乐器,在音乐运行过程中演奏抒情、歌唱、叙述段落时,气颤音技法的运用也是重要润色手段之一[7]。

在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音乐中运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气颤音的表现形式不是单一的,它由多种因素决定,也有多种类别,因此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演奏,合理的使用是发挥气颤音作用的关键,切忌不合时宜地滥用,画蛇添足。在使用气颤音技法之前必然要对音乐作品作结构分析且要经过艺术实践进行反复检验,才能转变为真实的演奏技能。总之,唢呐气颤音技法的合理使用是唢呐演奏者技巧控制与综合艺术修养之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家齐.唢呐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新闻出版社,2000.

[2]石海彬.名师出高徒—唢呐必学教程[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3]刘勇.中国唢呐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郭世雄.试论单簧管演奏中的气颤音[J].音乐时空,2015(10):89.

[5]徐升.竹笛气颤音的认知与实践[J].黄河之声,2017(04):67.

[6]王震.巴松“自然颤音”的理论及其实践[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04):46-48.

[7]祝盾.管乐器演奏的呼吸与音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04):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