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素养视域下农民大学生课程改革现状与路径

2024-11-25姜梦佳

科技资讯 2024年20期

摘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移动设备和其他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数字素养已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农民大学生课程改革中,通过培养农民大学生数字化意识、融入课程思政、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创新数字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评价体系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课程改革,从而带来多方面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农民大学生教育数字化不仅能培养新型农民大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数字素养;农民大学生;课程改革;党的二十大

CurrentSituationandPathofCurriculumReformforRural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DigitalLiteracy

——ImplementingtheSpirit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andPromotingDigitalizationofEducation

JIANGMengjia

HunanOpenUniversity,Changsha,Hu’nanProvince,410004China

Abstract:Theobjectiveistoimplementthespirit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andpromotethedigitizationofeducation.Withtheadventofthedigitalera,theInternet,mobiledevicesandothertechnologiesareincreasinglywidelyusedinthefieldofeducationandteaching,digitalliteracyhasbecomeanimportantstandardtomeasuretheoverallqualityofindividuals.Byapplyingdigitaltechnologyto thecurriculumreformofruralcollegestudents,digitalcurriculumreformiscarriedoutbycultivatingtheirdigitalawareness,integrat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othecurriculum,buildingadigitalteachingplatforms,innovatingdigitalteachingdesign,andestablishingdigitalevaluationsystem,therebyenhancingteachingandlearningeffectsinvariousaspects.Thedigitalizationofruralcollegestudents'educationcannotonlycultivatenew-typeruralcollegestudentswithtechnicalandpracticalskills,butalsonarrowthegapbetweenurbanandruraleducation,andpromotethemodernizationofagriculturalandruralareasandruralrevitalization.

KeyWords:Digitalliteracy;Ruralcollegestudents;Curriculumreform;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大国都需要大力提高国民素质。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移动设备和其他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数字素养也逐渐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最根本的在于人才[1]。农民大学生作为农村地区的优秀人才,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与此同时,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农民全面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机遇,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升农民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和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课程改革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农民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参与数字化生活。但是,现有的农民大学生课程的传统讲授教学模式难以较好地应对数字化转型需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在数字素养视域下,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精神,提出针对农民大学生数字化课程改革的思路,以期对同类问题提供借鉴。

1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概述及现状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通知》(湘组〔2022〕8号)精神、更好地适应农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特征与需求而组织实施的全日制高职教育,学制为3年。其培养模式相较于普通高职教育来说较为特殊。其培养对象重点面向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其后备力量、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已经或有意向在农村工作的人员,他们特点是均为在职人员,对于数字技术应用程度较低,同时也缺少提升个人数字素养的意识和内驱力。其教学模式针对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线上教学主要包括基于农民大学生网络学习平台的网络直播、录播、教学活动;线下教学主要包括集中面授、实践教学、小组研讨和个别化辅导等教学活动,由省校和市州分校两级协同组织实施教学。

现阶段,该教育存在课程资源单一、教学互动不够丰富、实践单一、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课程资源单一表现在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多为文本资源,缺少视觉吸引力。教学互动不够丰富表现在网络直播课上以教师提问、学生参与为主要互动形式,线下实践也多为教师讲解和为学生答疑的互动方式为主,缺少数字技术的融入,同时也存在学生的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度和掌握度较弱。实践单一表现为以分校教师线下指导完成实训任务为主要形式,缺少与其所在地区和现任岗位协同共育,与实际工作岗位和社会需求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难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链接,学以致用的效果不够突出。评价体系不够全面表现为现阶段已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形式,由于农民大学生群体的地区分布较广、年龄跨度较大、学习能力和数字素养参差不齐等特殊性,在评价中缺乏教学活动开始前对授课对象学习准备程度和影响学习的因素的鉴定和评价,无法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同时也缺少校企共育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

2数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就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数字化课程改革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领域适应新时代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人才的必要举措。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流,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个体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数字乡村发展的态势下,农民大学生群体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对于其职业素养、知识能力及结构、实践能力和专业化程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字化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同时提升农民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帮助其更快速地适应数字社会,掌握在数字环境中获取、理解、使用、创造和共享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推动数字乡村内生发展的关键。

3课程数字化改革路径

3.1培养农民大学生数字化意识,提升数字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个人的数字素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因此,提升农民大学生的数字化意识是首要前提。研究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主动提升数字素养的内驱力偏低,表现在数字活动接触不多,未普遍形成良好数字发展的文化氛围,难以意识到提升数字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课程是培养数字素养的媒介[2],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数字素养相结合,基于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农民大学生群体特性,将数字素养从知识、技能、态度3个维度与课程融合。知识维度是数字技术的理论知识、原理与数字技术的操作知识[3],通过不同的数字渠道和工具获取信息和资源,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内容创作和完成工作任务,能够评估数字信息和资源的可靠性等。技能维度是数字工具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是在数字环境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数字交互能力,是利用学习平台和其他数字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分析、创新、解决问题、制定策略的能力和数字安全保障等技能。态度维度是引导数字技能的应用态度与思维;是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在各学科、不同情境中的整合和融会贯通的能力[4];是对于知识更新的自我驱动,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方式;具备数字伦理道德,遵守数字环境中的伦理标准和行为准则;具有数字社会责任,在数字环境中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法律的敬畏。

针对农民大学生的主要教学模式为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平台就是很好地帮助其提升数字意识的资源供给,丰富其数字实践的参与程度,有效增强其数字感知能力。作为教师,需要对其给予正确引导,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和实训任务,营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提升其学习热情。

3.2课程内容融入思政,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高校应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当下时事热点、农村地方文化与特色融入课程内容和资源的建设中,将思政教育贯穿全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高校通过可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话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伦理和价值观问题,以丰富课程内涵,要让学生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德塑造和时代使命的实践,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相关技能,更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例如:针对课程中会议沟通模块的会议方案策划,结合时下热点乡村振兴发展论坛交流会的案例,采用情景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代入和参与感,运用“案例驱动+理论讲解”的方式,让课程思政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认同感。

3.3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中心

根据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作出了专门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的重要指示,并结合农民大学生实际情况,打造特色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进一步丰富和整合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将现有文本学习资源进行升级,提升指导性和视觉观感效果。例如:设计课前导学任务单,即学习指南,上传至学习平台,其内容包括任务名称、需要达成的目标、完成任务所需步骤、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和具体学习任务等,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与课程知识紧密联系的影视资料、慕课、线上课程、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合,通过视频、图文、音频等不同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与企业专家展开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录制微课,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3.4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创新教学设计

深入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数字化转型视野下,课程改革须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趋势,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都必须突出数字化时代农民大学生培养的新要求,并邀请优秀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教师根据学习平台反馈的学生预习情况和课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时更新和调整直播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符合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创新性的思考和跨学科学习;同时也要符合农民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高效学习方法。课前,教师根据各模块内容设计学习指南并上传至学习平台,同时设置好完成时间,督促学生在课前完成对应的导学任务;教师根据学习平台反馈的数据,对积极完成导学任务的同学增加平时分,对于未完成任务的同学发出预警,联合分校教师督促学生课前完成导学任务;发布互动话题,收集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为直播课中的助学做好准备。课后,根据不同模块内容设计拓新,如反思日志,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困惑和收获;提供延伸阅读,推荐阅读材料,包括学术论文、专业书籍和在线资源等,启发学生深入研究,鼓励学生探索与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推荐新型数字技术工具,引导学生探索新技术工具和软件,以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运用类似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校企共同创设实训教学基地与虚拟情境,运用情景化项目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助力提升教学效果。

3.5构建数字化评价体系,驱动教学质量提升

贯彻二十大精神,在我国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利用数字技术优势,构建数字化综合评价体系,驱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课程评价注重多维度数据采集,在课前、课中、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数字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5五个维度设置评价指标[6]。以学生、教师、企业形成综合评价主体,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针对课程参与程度及相关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企业对其工作能力和效率是否有所提升和实践情况进行评价。依托农民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数字化综合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成长,为其设置增值评价。例如:在学期开始时,教师首先利用学习平台发布问卷调查,进行授课前的诊断性评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估,教师根据结果对授课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和学情做出鉴定和分析,以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实施教学计划,同时针对典型学生类型设置个性化学习建议。

4结论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效率和效果的动力引擎。从数字化意识、课程思政、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5个维度切入,开展课程数字化改革,既注重了理论知识与实际间的联系,又培养和激发了农民大学生的数字创新应用的能力,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这是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所需的新型农民大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刘宝存.岑宇.以数字素养框架推动数字化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23-2-27.

[3]徐橙红.数字乡村背景下中年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提升模式研究[D].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3.

[4]宋权华.数字素养视角下高师实践类课程混合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3):258-262.

[5]汤玲玲.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厚植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87-90.

[6]郑思,李梦云,高培.教育数字化视域下高职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包装设计为例[J].绿色包装研究,2024(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