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文本 提升学生语言素养
2024-11-22白秋生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名家名篇的经典作品,为学生了解经典、走进经典、感受经典提供了重要载体。阅读教学中,不同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同,品味语言的策略方法也应有所区别,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与把握经典文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让他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不同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与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揣摩语言内涵
统编版教材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独特的意蕴与价值。不同学段的学生揣摩语言内涵规律的方法不同。低段学生喜欢插图,中高段学生喜欢图文结合,他们会在特定的情境中体味和感受语言内涵。教师可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和实际的接受能力创设情境,加深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对文本的体悟,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到“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如果教师仅以解说的形式教学课文,学生很难形象地感知语言表达的精妙,因此,创设体验情境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你知道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吗?”等问题进行导入。随后,教师可播放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继续追问:“如果让你来写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景,你会怎样写?”接着,教师可将学生描写的片段与文中第四段的描写进行对比,并让他们说出文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描写方式。最后,学生可通过作者对钱塘江大潮潮声、潮色、潮形、潮势四个方面的描写,体会其气势大、声音响、汛势猛等特点。创设情境能让课堂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让他们动笔描写文中的片段,并通过对比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这样,学生便能在模仿、迁移和运用中学习语言的表达,奠定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
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用语言引导烘托气氛,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同时,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视频与文字的结合中更好地揣摩语言内涵,借鉴和学习作者在潮声、潮色、潮形以及潮势等方面的描写方法,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二、尊重差异,强化语言分析
除了学段差异,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也存在明显差异,他们有些喜欢从宏观视角考虑问题,有些则喜欢从细腻、细微的角度思考问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对文本材料进行准确分类后,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依据其差异为他们匹配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深刻、透彻地把握语言特点。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分析语言。(1)文本材料的结构特征。结构特征主要是指一篇文章在表达模式、段落结构和句式等方面具有的特征。如教师讲解《桂花雨》一文的“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句话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语言表达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情感基调,明确该句既可表明时间,又能体现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2)文本材料的情感色彩。如《慈母情深》一文中反复出现“我的母亲”,暗含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感激之情。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挖掘并品味文中细腻的情感,深刻感知文本语言的特点。(3)文本语言的表达艺术。如《父爱之舟》一文以倒叙手法回忆了“我”与父亲的许多小事,这些事情看似平凡,却能以小见大,表达出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由此可见,作者创作时都会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思布局和选材组材,教师应强化对语言的分析,带领学生体会作品中凝聚的匠心独运。
案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依据不同文本内容采取差异化的阅读语言分析方法,让学生从文本语言的结构特征、情感色彩以及表达艺术等方面体味和感知作品,理解语言的外在表达形式和内在含义,从而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关注体裁,理解表达方式
不同学生面对文本的思维形式不同,他们有些擅长直觉思维和突破性思维,有些则更擅长按部就班地学习。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文章的文体特征,依据文本选材、主题等为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让他们理解不同体裁文本的表达方式,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
例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要明确这篇课文选自古典名著小说,体裁以故事情节见长,以此确定教学方案。教师可让学生了解古典小说的写作特点,以阅读为载体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梳理故事情节,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理解这类体裁文本的表达方式。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从小说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特点。首先,教师可带领学生默读课文,让他们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勾画出描写诸葛亮与周瑜语言、动作的词句进行品读,说说他们分别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最后,通过品读环境描写,使学生明白这些描写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料事如神,这是他草船借箭得以成功的关键。
不同体裁的文本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体裁、丰富阅读教学样式,依据不同体裁的文本采取不同的品读方法。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不同特点,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范例,让他们可以触类旁通、迁移运用,为提升其言语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四、聚焦表达,注重语言储备
文本语言的生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修辞性。统编版教材中有一些唯美的课文,兼具理性与感性,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差异化的表达情境,引导他们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聚焦表达、体会文本,使他们能够捕捉丰富的文本内容,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时,课文按照事件发展顺序,从草原美景、迎客、联欢、惜别四个方面进行描写,移步换景、由景及人,并以诗句结尾,表达出深厚的蒙汉情谊。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草原美景的语句,再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最后感悟“草原景美人更美”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赏析和积累词汇,为他们迁移和运用语言奠定基础。
又如,教学《丁香结》一课时,文章先从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开放态势及其气味、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再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诗句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感悟,暗含哲理。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分析诗句中蕴含的哲理,借助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深化学生对丁香结隐含哲理的理解,并让他们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有关丁香的诗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优美的文本、生动的语言和修饰性语句,带领他们品味、感悟其内涵,助力学生的阅读表达。
文章的独特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修辞以及多样化表达手法的运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并注重语言的储备。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依据不同的表达需要采取适切的表达方法,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文本语言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托。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的特点,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与方法,还要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促使他们理解语言表达的形式及内涵。通过体味与积累语言,能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受,从而提升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海南省澄迈县华迈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