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文本对话,畅享语文精彩

2024-11-22周燕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11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阅读教学可以被理解为文本、学生、教师间的良性互动。因此,对话的有效应用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扣“共同学习”这一基本理念,构建丰富的文本对话活动。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分析了文本对话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上升期,他们对外界的情绪变化、事物变化总是充满好奇。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前预估学生的大致情况,猜测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划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然而,小学生的自然兴趣点、学习能力均无时无刻不发生改变,所以教师要致力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提供适时、理性的引导。

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对话的效用,教师应重构教学理念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元日》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首先了解古诗内容并提炼其中的教学重点。从古诗的特点来看,《元日》描绘了一个全新的热闹景象。通过本首诗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描述的节日情景,感受诗句中的情感,体会王安石的改革精神。为了让教学目标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结合本首诗的背景拟定一张调查问卷以了解大致的学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知晓王安石,但不清楚本首诗的背景以及王安石的改革。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将“感受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以及“体会王安石的改革精神”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借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搜集有关《元日》背景的介绍。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若教师秉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并将自己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则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优化备课等多个环节,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师一边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一边调整授课结构。

二、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民主氛围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有时容易陷入权威者的角色,导致学生因此产生畏惧情绪,从而阻碍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为了提高文本对话的效率,教师除了要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构建民主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陶行知曾提出民主教育理念,他认为,民主的教育方法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并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将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教师先提出问题:“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共进行了四次对话。第一次对话发生在急性子顾客决定让慢性子裁缝做衣服的时候;第二次对话是急性子顾客要求把棉袄改成夹袄;第三次对话为急性子顾客要求把夹袄改成短袖衬衫;第四次对话是急性子顾客要求把短袖衬衫改成春装。针对这一分析,教师及时追问:“通过这几次对话,你认为,顾客和裁缝的身上除了急性子、慢性子还有哪些特点?”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并不会干预学生的思考过程,而是预留出两分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民主氛围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地位平等的两个对话主体。一般来说,每一名学生的自然兴趣点、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均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观点并予以合理、理性的引导。

三、以学生为主体,引入项目式学习

课程改革背景下,文本对话不仅包含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还包含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基于上述教育趋势,教师应积极引入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引入时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贴合教材内容、促进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三个原则。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借助丰富的学习项目与文章内容对话、与其他学生对话。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为例。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特点拟定学习项目:“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诸葛亮分别是怎样的人?”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与文本间的对话。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小组均能从“提前算好天气”“算好借箭方法”“算好鲁肃、周瑜等人的特点”等方面分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在后续的课程讲解中,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倾注于“分析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人物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分享欲,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列明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人物,最后由各小组紧扣教材内容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这也与文本对话的要求不谋而合。在陶行知看来,学生“学”的情况是教师“教”的主要参考。基于此理念,教师将项目内容与文本对话联系起来,通过相应的讨论任务,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激烈的观点交换中提升沟通能力,得出正确答案。

四、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习效果

文本对话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一般来说,无论是感性认识的获取还是理性认识的形成,其背后都需要学生拥有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教师需要意识到语文教学的延伸性。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将课下的文本对话简化为阅读试题的作答。然而,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要重视文本对话,还要重视课下文本的提供。此外,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为名家名篇的选段,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完整的文本并拟定相应的阅读活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红楼春趣》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感受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中放风筝的经过,感受书中人物的自由、快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拟定预学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红楼梦》的前五回。在此过程中,各学习小组一边阅读名著内容,一边将每一回压缩至1~2句话。如第三回可以简述为:“以林黛玉的视角直观描述贾府中的人和物。”课程讲解阶段,每个学习小组都围绕前五回的内容分析《红楼梦》的背景。由于学生此前已学习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针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分别有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他们就可借助前五回的内容,尝试性地分析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有的学生认为,贾宝玉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师便追问:“为什么贾宝玉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个性体现在何处?”凭借学生的回答,教师带领他们复习“人物的分析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夯实阅读基础。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语言,所以拟定文本对话时,教师要摆脱传统的阅读模式并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丰富的阅读活动,学生既可以个体为单位,又可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同时,为确保阅读的有效性及质量,教师应及时跟进学生的阅读进度。

文本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互动,是积极的、良性的互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授课模式并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教师可构建丰富的教学环境,拟定合适的学习项目,策划相应的阅读活动。这样学生既可以主动参与活动的探索,又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反馈。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将他们的观点纳入教学案例。借助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一边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一边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