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赵子言
2024-11-22赵劼堂
先父赵克讱,字子言,号潜斋、拙翁、拙老人等,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卒于1986年,山西太谷人,为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之子。
坎坷生平
我赵氏先祖数辈皆读书兼经商,治家以严肃著称。祖辈谨守遗范,家庭肃穆。父亲幼秉庭训,未敢逾越。姑母赵克薇曾对我讲,父亲幼时学习很好,不贪玩,记忆力颇佳,书法早慧,克绍箕裘,家中藏书四万余册,父亲终日潜心耕读。祖父铁山公和四祖父渔山公都很看重他。
父亲早年在书塾所学都是“四书五经”,现代科学知识略显缺乏。17岁成家后,便去一家私人银行当练习生,负责来往信件的抄写和管理。后又在太原晋北盐务榷运局任文书小职员。七七事变后,榷运局迁往晋西,人员解散,父亲便回了太谷。同年,太谷失陷,父亲遵祖父之嘱,不再外出做事。当时父亲患肺病在家静心息养,于是借此机会自学中医。沦陷区生活困难,尤其粮食被日军控制,家中食用,捉襟见肘。1942年,父亲代友人担任太谷县第三中心小学书法课教师,虽无工资,但每月可领百十斤小米,以济燃眉。
1945年抗战胜利,日军投降,不幸又起内战。山西实行“兵农合一”制度,要粮,要人,要剿敌对势力。父亲被迫逃往北平,用所学的中医知识和书法艺术聊以度日。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父亲送长子赵励堂入成仿吾任校长的北京华北大学学习,赵励堂毕业后任西北干部大队队员,随十八兵团赴宁夏,解放西北。1949年太原解放,全家于同年旧历八月迁回太原。
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父亲主要从事古籍图书整理、行医等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家被赶出太原,安置回太谷布袋庄村。在太谷布袋庄村期间,父亲常为村民义诊,深受村民欢迎与尊重。朴实的村民和我们虽非亲故,但却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照,使我们全家感受到了很多的温暖。一年后落实政策,我和两个年幼的妹妹返回太原,只是父母还留在布袋庄村。1973年母亲染疾去世。父亲在日记中写道:
老侣梁紫卿,于农历壬子之十月赴宁夏不幸染疾。于癸丑十一月初七噩耗传来,痛悼弥深。聊赋俚诗以寄愁痛。
老境弥深结发情,相期偕老伴终身。
惊闻噩耗愁难忍,一别千秋痛泪零。
千里关山阻梦魂,只身远涉为儿孙。
谁知一去成永别,月冷风凄望雁门。
(因次媳生子无人看护要伊母去,致于此)
别我西行整一年,方期返里共团圆。
惊来一纸传噩耗,搔首彷徨欲问天。
卌载相依唱和随,曾盟白首赋齐眉。
谁知此去成永别,老泪频挥痛不支。
改革开放后,父亲得到平反,恢复了山西省图书博物馆的工作。他感叹曰:“一生经历,坎坷不平,光阴不驻,转瞬已度七十余个春秋,一事无成,老大徒伤。回忆既往,难挥鲁阳之戈,展望未来,已成残烛余光,然一息尚存,志不可懈,牢记先祖训诫,要学做人处世之大道理,要学些有益于社会的学问。”此乃父亲当初学习中医之启导。父亲为平反一事写感怀诗一首:
岁月蹉跎误此身,频年惟与病相亲。
浮沉只为难随俗,潦倒多因太认真。
莫憾黄杨曾厄闻,喜看枯木又逢春。
东风送暖百花放,天地无私雨露均。
父亲1981年退休,晚年与我生活在一起,整理先祖遗文,尽心尽力,直至1986年去世。
捐赠古籍
1949年,太谷解放后,公安局占用赵家老宅,父亲回去后,看到先祖藏书室封存完好。笫二次回老宅时,公安局已迁走。第三次回去时,土改委已住进老宅,并将藏书室开启,藏书有部分损坏,《四库全书目录》书头被完全裁去。目睹此景,父亲深感心痛,考虑到自己无法保护这些珍贵古籍,1950年,父亲就将36400余册古籍、碑帖、文物等捐献给山西省图书博物馆。
我赵氏先祖一生节俭,唯购书毫不吝惜,藏书专求名人精校善本,并不单纯追求宋元版本。祖辈尝云:“读书所贵者实用,非徒博收藏之虚名,即便汗牛充栋,亦所谓架上有书,胸中无书。”所以从不滥收。赵家捐书,有过多次,民国初年,祖父铁山公就曾为太谷文昌宫小学图书馆捐赠多部藏书。民国25年(1936年),又为太谷图书馆捐赠古籍657册。
父亲捐赠的这批古籍,如今一部分保存在山西博物院古籍部,一部分保存在山西省图书馆,每册书卷端都钤盖有“赵铁山先生遗赠”的方形印章。这批书中,有唐《开成石经》、明《太平御览》等大部头书,也有刘凤苞《南华赘解》等精善稀有者。古籍之外,还有大量碑帖,如《淳化阁帖》;不少文物,如虢姜鼎、楠木根雕牛摆件,还有樟木书柜19件。捐赠后政府奖励小米5万斤,折合人民券4000万元(旧币),当时正值抗美援朝,父亲即将自己应得的部分奖励金捐献给了抗美援朝。
1957年“反右”运动中群众对右派拳脚相加,父亲认为“可以批判,但不要打人”。此言一出,却引火烧身,同情右派就是有右倾思想。1958年,父亲被开除公职。同年,父亲又捐赠660册藏书给太谷图书馆。
1978年10月,父亲受太原市图书馆之邀,整理“文化大革命”中受损的线装书籍,审定善本书,次年5月完成了这项工作。
潜心中医
1950年,父亲参加了中医协会。1959年,中医协会介绍父亲到太原市中心医院“西医学习中医组”任主治医师,在此期间,父亲参与编辑了《太原市中医验方秘方》一书。一年后,院方让父亲签订西医学习中医的师徒合同。父亲认为自己是半途学医,还没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互相学习交流可以,师徒合同实在不敢签订,所以一年合同期满后即辞职。
1960年,父亲写信给周总理,希望将自己保存多年的朝鲜版精印本《济众新编》医书一部赠送朝鲜,这是中朝两国历史文化交流遗物。外交部复信说道,给周总理的信和赠朝鲜的书都已收到,并说他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值得赞扬,此书已交北京中医研究院收藏。
1961年,父亲在庙前公社医院工作。1962年南城区卫生科组织巡回医疗,父亲从庙前公社医院被抽调去了亲贤公社,参加了半年巡回医疗。回来后,太原市卫生局组织地段医疗,给父亲发了开业行医证。在庙前公社医院指导下,父亲在家承担地段医疗卫生工作,直至1966年。
深究书艺
父亲受祖父等老一辈人的影响,爱写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期间,父亲也做了一些文化方面的工作,如曾为晋祠博物馆双勾一部字帖,据说是准备刻石,也为人写牌匾等。在我的记忆中,“文化大革命”前迎泽公园每年搞菊花展时,常找父亲写书法作品。
退休后,生活渐渐安定,父亲将“文化大革命”后尚存的祖父遗作进行了整理编辑。先后编撰了《刼余烬存》《赵铁山年谱》《赵铁山碑帖纪年》《心隐庵书法述之》等。
1983年5月25日下午,水既生先生来通知说:“明日下午有日本书法家近森孝恕先生想要与您父亲见面,望准备一下。”26日早8点半,山西书法协会王治国先生来接父亲至迎泽宾馆。同时与会者有刘永德先生、吴连城先生、常凤鸣先生、闫俊先生及翻译。介绍后得知近森孝恕是日本龙祥书道会会长,号曰“龙城”。他自谓平生研究书法,最倾心于赵铁山的书法艺术,故搜访不遗余力,珍藏了很多赵铁山所书碑志拓片,惟恨不曾得到墨迹,实表遗憾。此次来访想见见铁山先生的后人,并想瞻仰一下铁山先生葬地,以致敬意,以表哀悼,并以所藏先祖赵铁山手书之碑志影印复制册相赠。父亲于27日陪近森孝恕回太谷观仰祖父故居,两人遂订交,之后常有书信来往和书艺交流。
近森孝恕来访后,水既生先生曾多次来我家请父亲加入书协,父亲都婉言谢绝。父亲认为书法之学虽被古人列入六艺,然秦汉之前当无书法之名称,至东汉末蔡邕始有笔法之传,授其女蔡文姬,此可能就是书法之来源。唐太宗所谓书学小道,原非易事。父亲认为书法虽属于艺术小道,却不外乎三项造诣,一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二可以增进学识,三可以博通古今。能达到这三项造诣,方称得上书法名家,非徒以艺术称能事也。父亲认为自己虽幼承家学,受先祖指导,略知书法之门径,然自愧实未能达到此造诣。父亲努力做到言行有度,不矜不伐。
在我的记忆中,常有很多爱好书法的青年来我家向父亲请教,也有求字者,父亲都热心接待,耐心讲解。晚年,父亲曾写过一本小书《书法阶梯》,虽字数不多,但多是心得之言。
父亲是一位平凡的人,一生做了几件极平凡的事,但都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