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修订特点及教学建议
2024-11-22张晓毓
- 编者按 -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同步启动了义务教育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修订工作。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新修订的教材已在全国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使用,三年内将覆盖所有年级。为助力一线教师认识和用好新修订教材,我们邀请学科教研员,将他们在新教材相关培训中的心得与思考梳理成文,更好地服务广大教师,推动新修订教材高质量落地。本期,邀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员张晓毓解读新修订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2024年秋季新学期起,七年级师生正式使用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材有哪些方面的调整,如何理解和适应教材变化,这是当前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应深刻理解“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的修订原则[1],把握教材编写理念,用好统编教材以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育人要求。
新修订教材基本面貌保持稳定,保留原来的编写特色与经验。一是,教材总体精神不变,诸如坚持立德树人、素养导向、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1+X”阅读、整本书阅读、一课一得、强化实践等基本方向与修订前保持一致。二是,各年级总体布局和各册教材总体构架不变。就七年级而言,仍然保持不分文体与学习一般阅读策略的要求,整体结构仍为六大板块,即阅读、写作、专题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整本书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语文知识补白。三是,各单元组织结构形式不变。教材仍然采用双线组员形式,以人文主题作为显性线索,以语文要素保证语文综合素养训练,每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基本保持稳定,大多数篇目没有变化。
新修订教材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有调整和改进,凸显鲜明时代性与立德树人导向。一是,增补和替换部分选文,强化育人导向。教材修订体现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总体精神以及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关于“主题与载体形式”的要求,“特别要突出语文‘以文化人’的学科特性”[2],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以发挥教材培根铸魂的作用。例如,第三单元增补于漪的《往事依依》,将《回忆我的母亲》和《梅岭三章》替换到第四单元。二是,强化语言运用,凸显语文学科本质。作为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必须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本。新修订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练习系统,强化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学习。在现有语言知识补白的基础上,七年级补充了反复修辞格,在“思考·探究·积累”和“阅读综合实践”中设置语言学习任务,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本课和本单元的典型语言现象,理解和赏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三是,呼应课程标准精神,突出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新修订教材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调整为“活动·探究”单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读写结合,在情境中动态建构知识。每单元新增“阅读综合实践”板块,体现课程标准“加强课程内容整合”的要求,促进学习任务群等理念的落地。每册教材上的“名著导读”调整为“整本书阅读”,减少数量,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和任务设置。
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的修订理念,明确“稳”的表现、“新”在何处,以e456fb950fbbdc294a4fdbfc324fb6630f010d88da0c010b0dfe9df281fd7556便用好统编教材。具体有以下三点教学建议。
1.明确教材编排意图,把握单元教学定位与课文教学价值
单元类型不同,意味着课文组织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同。阅读单元注重通过精读精讲,把握课文的内容情感、形式特点、语言风格,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活动·探究”单元要求把阅读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强调在综合、真实的情境任务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教师应根据单元设计特点,确定单元教学定位。以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建议在教学中紧扣单元学习内容的活动性、过程化特点。第一,从总体上把握教材阅读、实践、写作三个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将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要设计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也要设计观察、调查、记录等学习活动。第二,明确本单元课文学习与阅读单元课文学习的区别。设计自主阅读的路径,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型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细节和重要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意蕴,了解人与动物相处的各种方式,深化对动物和人类自身的理解。第三,在落实阅读目标的基础上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亲近动物的观察记录,并将课文的写作手法迁移运用于写作任务,记叙与动物相处的故事“我的动物朋友”,达成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依据课文类型与内容特点确定每篇课文在单元中的教学价值。无论是阅读单元的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还是“活动·探究”单元的课文都需要统筹考虑“教什么”的问题,在教学中突出每篇课文的特性。仍以第五单元为例,对于《猫》《我的白鸽》《狼》这三篇课文,应学习叙事类文本阅读策略,学习细节描写、结构形式、语言表达和抒情方式等,为完成单元写作任务提供支撑;《大雁归来》作为科学观察笔记,除了学习一般的阅读方法和文中的细节描写,还应学习作者的观察方式,以此作为完成观察动物实践活动的支架。
2.理清教材重要概念与知识,确定单元基本问题及目标体系
温儒敏先生说:“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3]教师可以通过单元导语、阅读提示、知识补白等,确定本单元涉及的关键概念与学科知识,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将其转化为具有统领单元学习内容作用的基本问题,再将基本问题具体化为单元学习目标,进而根据教学进程,将单元目标进一步细化为课时学习目标。这样,就以基本问题为核心构建起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单元学习内容体系。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为写景抒情名作,单元导语要求重视朗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体会声韵和节奏;边读边想象文中e456fb950fbbdc294a4fdbfc324fb6630f010d88da0c010b0dfe9df281fd7556描绘的画面,领略景物之美;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雨的四季》阅读提示指出,要品味调动各种感官描写景物的语句,知识补白包括比喻、比拟、名词。由此,本单元的重要概念包括情景交融、景物描写、想象、朗读(重音、停连、声韵、节奏)、比喻、比拟、感官描写等,单元基本问题可提炼为:如何通过朗读和品读,把握写景作品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结合单元阅读写作内容,形成单元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重音、停连、声韵、节奏,设计朗读脚本,通过朗读准确表现自己对文中景物及情感的理解;(2)能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揣摩比喻、比拟、感官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文字传达的景物之美,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予的情感;(3)能够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借鉴经典写景散文的写法,写出具有感染力的写景文段,抒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用好教材的助读系统,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
教材的助读系统为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助读系统的功能,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将其转化为课上的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解决单元基本问题。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在教材“预习”中提到,在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追悼大会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送了挽联,阅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这位母亲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教师可以此作为第一课时的主问题,抓住挽联中“贤母”“完人”两个关键词,追问“母亲”为什么被称为“贤母”“完人”?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概括:母亲终身不曾脱离劳动,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阶级完人;母亲在劳动之余不忘教养朱德,支持他走上革命道路,堪称贤母。这样“调动”起整篇课文的内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整体把握文意”。“思考·探究·积累”第一题的能力指向与课堂学习活动一致,可以留作课后作业,既巩固课堂所学,也从评价角度监测学生关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一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二课时聚焦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可以将第二、三、四题转化为教学活动,再根据课时学习目标与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设计评价工具,观察学生认知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引导学生内化评价标准,反思学习过程,提高思维水平。
当然,学情也是教学实践中重要的考量因素。建议教师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分析学情具体特征。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切的教学方式,不断反思教材实施中的教训并积累有效经验,在用好统编教材的同时,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2]王本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修订的变与不变——以七年级为例[J].语文建设,2024(15):4-10.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