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人生中的积极向上

2024-11-22刘筠扬

今古文创 2024年44期

【摘要】大正时期正值日本童谣发展的繁荣时期,而金子美铃(1903—1930)便是生于这一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她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500余首童谣诗,其中有不少作品给人们的心灵带来震撼,被西条八十赞誉为“彗星一般的童谣诗人”。其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甚至被翻译成中文并选入教科书中。本文试分析金子美铃童谣诗中核心的主题内涵,从而探讨金子美铃的创作风格及审美意蕴,感受其在孤独人生中的温柔力量。

【关键词】金子美铃;童谣诗;主题意蕴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4-005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4.013

1872年日本学制颁布以来,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直到大正时期的儿童教育,特别是童谣运动逐渐兴起,日本的儿童文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夏目漱石的弟子——铃木三重吉主办的童话童谣杂志《赤鸟》于1918年创刊。自此之后,如《童话》《金星》等儿童杂志不断涌现。相关杂志和刊物的兴起为有创作热情的作者提供了平台,金子美铃便是当时的投稿诗人之一。1923年6月,金子照以金子美铃的笔名开始了童谣诗创作,相继在儿童文学杂志《童话》《妇人俱乐部》《妇人画报》《金星》等多个杂志上投稿并全部得到刊载。她细腻温柔的笔触、清新脱俗的诗风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在童谣领域颇具盛名的西条八十赞誉她为“彗星一般的童谣诗人”,金子美铃也成了当时众多投稿诗人所憧憬的对象。然而,如此充满才华的诗人在人生的旅程中却过得并不如意,金子美铃在27岁的花样年纪服药自杀。去世后,她本人及童谣诗都逐渐被世人淡忘,直到矢崎节夫在1957年发行的《日本童谣集》中阅读到《大渔》一诗被深深吸引,他便踏上了寻找金子美铃之旅。几经辗转后金子美铃的三册遗稿终于被找到并于1984年2月出版成书,金子美铃再次形成一股热潮。2003年4月金子美铃100周年诞辰之际,长门市仙崎建立了金子美铃纪念馆,这使得更多人了解她短暂但充满魅力的一生;其作品还被译成多国语言,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其中所富有的生命力和温柔细腻的情感,本文以《金子美铃诗集》闫雪译本为基础,探析其中的主题内涵。

一、孩童般的天真想象

(一)童年经历带来的想象力

对于儿童文学来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角探索感知世界。金子美铃的童谣诗也不例外,她总能站在孩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和自然中的美,发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捕捉到的事。比如在《星星与蒲公英》这首诗中,她这样写道:

碧蓝的天空的深处

有无数的星星

它们就像沉在海底的小石子

天黑之前,看不见踪影

即使看不见,它们也存在着

看不见的东西,也是存在的呀

被风吹散的蒲公英

飘散在瓦砾的夹缝中

在春天来临之前,沉默着

它的顽强的种子我们看不见

即使看不见,它们也存在着

看不见的东西,也是存在的呀

金子美铃并没有直接描写“星星”和“蒲公英”这些在儿童文学中常见的自然景色,而是将“白天的星星”和“蒲公英种子”作为题材,这种虽然看不到但依旧存在着的状态更难以被常人捕捉,而金子美铃能捕捉到孩子的思维,将自己置于孩子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事物,让成年人读到这首诗时也能感知到时光流转和春日万物复苏。她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寄托于看不见的事物背后,与其童年的经历有一定关系。

金子美铃在年仅3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吊丧的日子》里描写道:“长长的吊丧队/像云朵一样/从家中涌了出去”,可以推测出这是父亲葬礼时的场景,对于如此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十分沉重的事,她在其他诗中也曾多次表达过对父亲的想念。在父亲去世后,祖母和母亲告诉金子美铃“虽然看不到爸爸,但他一直在你身边好好地看着你,守护着你。不论是高兴或者难过的事,都可以在佛堂前双手合十,向爸爸诉说”。正因如此,金子美铃经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情感与“看不见”的父亲分享,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她善于发现身边大家看不见或者不容易发现的事物,并将情感寄托于此。

(二)通过同理心的视角发挥想象力

金子美铃的很多童谣诗中都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想象力,收录于1926年《日本童谣集》中的《大渔》是奠定金子美铃诗坛地位的重要作品之一,同样也是金子美铃500余首童谣诗得以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契机。1966年,正在早稻田大学攻读儿童文学的大一新生矢崎节夫在初次读到这首诗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当我读到《大渔》时,其他的诗全都变得黯然失色。我们一直以来都以人类自己为中心,而她深邃、温柔、生动的描写颠覆了这一观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金子美铃童谣诗中存在着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诗中这样写道:

朝霞小霞

大丰收,

大羽沙丁

大丰收。

岸边热闹得

像庙会,

海里却要为

上万条

沙丁鱼

办葬礼了吧。

这首诗短短不到50字,却给人强烈的画面冲击,诗中存在着岸上人们庆祝捕鱼大丰收的喜悦和大海中沙丁鱼哀悼同伴被捕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基调,形成鲜明对比。金子美铃将目光远离在晨曦中为大渔获而欢欣鼓舞的节日喧嚣,转而投向大海。人们为了生存,捕鱼维生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普通人通常不会同情海中无法看到的沙丁鱼,然而金子美铃可以想象自己在鱼生活的世界中,不是遇到了真正的沙丁鱼,与其对话来理解它们,而是将自己的视角转移到沙丁鱼上来理解它们。换句话说,金子美铃对鱼儿的描写不是通过相遇来理解,而是通过同理心来想象。

二、漂泊者的孤独寂寞

前文提到了金子美铃3岁时失去父亲的童年经历,与“看不见”的父亲分享自己的内心情感使得金子美铃更能捕捉到常人难以发现的事物,她借助其他人看不见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创造了很多富有儿童般天真想象的作品。除此之外,她的童谣诗中还蕴含着其他丰富的主题,为了更好地把握和体会其思想内涵,先要深入了解金子美铃的人生经历。

金子美铃于1903年出生于山口县大津郡仙崎村(现山口县长门市仙崎)。家中还有父亲庄之助、母亲美智、哥哥坚助、弟弟正佑及祖母梅。父亲去世1年后,弟弟被当作养子过继给了没有子嗣的姨母姨父家——位于下关市的上山文英堂,并改名为上山雅辅。1908年金子美铃的姨父,上山文英堂的店主上山松藏在仙崎村开设了唯一分店金子文英堂,祖母和母亲便作为店主开始了这家店的经营。1916年,金子美铃进入大津郡立高等女校学习,在校期间金子美铃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从入学到毕业一直为学校杂志投稿并获得录用。直到1918年11月姨母藤去世,不到一年后母亲便作为第二任妻子嫁到了上山家中。1920年从郡立大津高等女校毕业后,金子美铃便开始帮忙经营自家的书店。1923年,金子美铃搬到了当时的大都会下关(现山口县下关市)到上山文英堂和母亲一起生活,此后她便开启了童谣诗创作的道路。1926年2月,在养父松藏和周围人的声音下,金子美铃与在书店工作的宫本启喜结婚。在结婚期间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童谣集《美丽的小镇》和第二部童谣集《天空的妈妈》,此后于11月生下女儿房江。本该充满希望的一生却并没有按预想走上应有的轨道:结婚期间,宫本启喜在私生活上并不检点,经常在外发生男女问题,甚至染上性病并传染给金子美铃。1930年金子美铃下定决心离婚,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将女儿留在自己身边抚养,但由于当时的法律和社会状况,孩子只能交由父亲抚养,于是金子美铃留下了遗书,最终在下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对家乡的牵挂

在短短26年人生中,金子美铃在仙崎生活的时间长达20年,阅读整部诗集后便会发现,500余首童谣诗中有不少都存在着仙崎的影子。长门市仙崎村是从一个内陆伸入日本海的三角洲,周围环绕着大海和山脉。自江户时代以来,仙崎村(旧名为濑户崎)一直被称为捕鲸村,捕鱼业、商业及运输业十分发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金子美铃的作品中有不少与大海、航船和捕鲸相关的主题。她的诗歌来源于生活,取自于生活。金子美铃在这样清新优美的自然乡村中度过了人生大半的时光,自然对这片土地怀有特殊的情感。在《初秋》这首诗中,她便表达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凉爽的晚风阵阵吹来。

如果在乡下,现在正是时候,

远眺海边的晚霞,

牵着黑牛往家回。

蔚蓝色的天空中叽叽喳喳,

成千上万只乌鸦正在返巢。

地里的茄子迎来丰收了吧,

稻田里的花儿也绽放了吧?

这座寂静的,寂寞的城市啊,

这里只有房子、灰尘和天空。

秋天正是使人多愁善感的季节,一阵秋风吹过不由得勾起了金子美铃的思乡之情。她想起了此时此刻如果身处乡下应该正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回归现实,自己却身处这所空荡荡的城市,这里只有房屋和灰尘,瞬间失去了活力与生机,这强烈的对比更让她感到寂寞,于是寓情于景,将情感寄托在了童谣诗中。此外,在《小小的故乡》中她也描写道:“芥子玩偶 ①,芥子玩偶。我真想去你的故乡呀。/你故乡的稻草房顶,小到可以放在我的手心里吧。对了,你那儿紫云英开了吧,你摘花了吧?/(中略)芥子玩偶,芥子玩偶,你故乡的春天,也让我感到怀念。/当我感觉大大的房间冰冷时,当我害怕大大的猫咪时,我真的好想你啊。”作者通过和玩偶的对话描述了家乡紫云英花开的景象,而自己却不能亲身体会这样美好的田间春景,只能在冰冷的房间里通过想象来回忆家乡的景色。在《告别》中:“妈妈,妈妈,等等我。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马棚里的马儿、鸡窝里的小鸡,还有刚孵出来的小鸡娃娃,我先去跟它们告别一声再回来。/ (中略)回到城市后就见不到的那路边的鹭草、红蓼花,各种各样花儿的脸庞,我都想好好记下来。”写出了金子美铃即将告别家乡去往下关之前对家乡的不舍,这里有太多童年的回忆,还没有来得及好好道别就要离开。甚至在第三卷童谣诗《寂寞的公主》中,金子美铃直接以仙崎的花津浦、弁天岛、王子山等八个场所为题材创作了“仙崎八景”,介绍自己故乡景色的同时也从中表达出了一抹淡淡的乡愁。

(二)对家庭生活的向往

纵观金子美铃的成长史可以发现,除了离开家乡,她从小还经历过很多次分别:父亲的离世、弟弟的离开、母亲的改嫁、朋友的去世。对于金子美铃来讲,每一次与亲人的分别既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感伤,她将以往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视作最珍贵的记忆,这一段段美好的记忆拼凑在一起形成了她的人生,同时她又憧憬着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团聚,向往着愉快美好的家庭生活。于是她将自己的情感写进诗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诗集中有不少关于“家”的主题,比如《小船之家》中她这样写道:

爸爸,

妈妈,

我,

还有哥哥。

我们的小船之家,是快乐的一家。

卸完货,夜幕降临,

初更的星星刚挂上

船儿的桅杆时,

我坐在温暖的篝火旁,

听爸爸讲故事,慢慢进入梦乡(中略)

我们吃着用潮汐水烹饪的饭菜,

整艘船都沐浴在霞光里,

船帆里装满了风,

在广阔的大海航行,

小船之家,快乐的一家。

正如前面所说,金子美铃从小生活在沿海的乡村,和家人在无边无际的海上吹着海风,望着满天繁星,听着海浪滚滚,生活得自由自在无所拘束,这既是从前真实生活的缩影,又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金子美铃将自己心中所憧憬的家庭画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虽然父母和兄弟都不在身边,但她心中依然满怀着对亲人的爱,想象着和他们共度美好的时光。作为成年读者,在读到这首诗时既能感受到十分温馨幸福的氛围,又能透过其中察觉到她内心的孤寂。

三、女诗人的无助彷徨与温柔力量

(一)淡淡的悲伤与哀愁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动形象的金子美铃形象,她满怀热忱地生活,对世间万物都怀有爱意与敬意。与此同时,她的诗中也能读出一丝淡淡的伤感,她孤单一人时怀念故土,思念家人,甚至直接在诗中使用“寂寞”“孤独”等字眼,最终因为无法排解心中的忧伤而选择了自杀的道路。这种忧伤究竟从何而来?结合她的生活经历和所作诗集,我们便能发现其中原委。

首先导致金子美铃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直接原因就是和店员宫本启喜的婚姻。其实这场婚姻并非金子美铃本人意愿。1925年7月金子美铃的挚友因病去世,弟弟正佑为了鼓励情绪低落的金子美铃一直在身边照顾她,此时的他并不知道金子美铃是自己的亲姐姐。由于弟弟的行为和态度太过亲密,养父松藏不禁开始担心,于是便着手为金子美铃寻找结婚对象,最终选择了在店里工作的宫本启喜。而宫本婚前还曾跟一名妓女殉情未遂,因考虑到母亲寄人篱下的处境,金子美铃只好答应这门婚事。结婚后金子美铃继续着自己的创作,1926年7月她的两篇童谣诗被刊登在了《日本童谣集》,这本杂志汇聚了当时许多具有非凡影响力的童谣诗人们,如西条八十、北原白秋、野口雨情等。这也使得金子美铃成功地从投稿诗人转为创作诗人,成了继与谢野晶子之后的第二位女性童谣诗人。在创作道路上金子美铃的名声愈发显赫,然而在家庭生活中她却过得并不如意。同年11月,女儿的出生带给金子美铃新的希望,然而丈夫本性不改,依旧和外面的女子发生不正当行为,使得金子美铃感染上性病,更加过分的是他还要禁止金子美铃继续创作。她忍受着身心上的痛苦完成了第三部童谣集《寂寞的公主》。直到1930年2月,金子美铃决定离婚并开始分居,她离婚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求将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然而宫本却要求将孩子要回,在被告知将要领回孩子的那天,金子美铃选择服药自杀,并留下遗书,希望可以由自己的母亲来抚养孩子。这场不幸福的婚姻无疑是使金子美铃陷入绝望的原因之一,身为生意人的养父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她究竟是否幸福,无形地将她推入了深渊。然而阅读金子美铃的童谣诗便会发现,这其中还蕴含了一层更深的悲哀。她的诗中经常会提到“寂寞”一词,这种寂寞除了来自思念,还源于身为女性的她常常受到困扰,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在《小小的疑惑》中“只有我一个人挨骂了。就因为我是女孩。”《暗夜里的星星》中“暗夜里,一颗星星迷路了。那颗星星,是个女孩吧?/像我一样孤零零的那颗星星,是个女孩吧?”两首诗都体现出在那个时代,作为一名女性的无助。尤其是像金子美铃这样,由于家中经营书店,金子美铃从小就接受过文化知识的洗礼,她能感受到身处的时代与自我思想的不契合。在当时的环境下,女性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想法,遵从父母的命令,和“合适”的对象结婚,相夫教子度过安稳一生才是当时的生存法则。然而在金子美铃心中,有自己热爱的事物,有独立思想,不受外界束缚的自由生活才是她所向往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感让金子美铃难以接受,她或许也曾向他人寻求帮助,但无人能理解她内心的寂寞。在选择离婚后,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要抚养自己的女儿,然而根据当时的法律,孩子的抚养权只会交给父亲,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最终留下遗书离开了人世。

(二)坚定的温柔与力量

在对作品进行研究时,有不少学者都提到了金子美铃的温柔和体贴,比如日本学者原坚子在《〈童话〉中金子美铃的独创性》 ②中,将金子美铃的童谣诗与该杂志中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从“遣词造句上的亲切感”和“对待其他生物的温柔”两个角度分析了金子美铃的作品,凸显了金子美铃的亲切。笔者认为金子美铃的童谣诗中除了能感受到亲切之外,还蕴藏着一种向上的生命力,给人以深深的鼓舞。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电视台反复播出由金子美铃的童谣创作的公益广告《是回声吗》,即使仍不知晓她姓名的人也被她朴实的诗句打动,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我说“一起玩吧”

它说“一起玩吧”

我说“笨蛋”

它说“笨蛋”

我说“不跟你玩了”

它说“不跟你玩了”

就这样

一切变得很安静

过了一会儿

我感到寂寞

我说“对不起”

它也说“对不起”

是回声吗?

不,我们都这样

回声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金子美铃却能从其中感悟出与人交往的道理,“是回声吗?不,我们都这样”,当你以礼待人时,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人与人的关系如此,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关注这个世界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对待我们的方式是共生的。这首童谣对于孩子具有教育意义,而对于成年人来讲,也让我们在浮躁的环境下更加真诚坦然地面对一切。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诗中都蕴含着人生哲理。比如在《小船之歌》中,她描绘了一艘船只从年轻的小船“第一次出海的时候。那无边无际的波浪,全都一下子臣服在我的脚下”到变成一艘强健的大船“暴风、波浪、漩涡,它们越凶猛,我就越勇敢”,再到最终成为濑户里悠闲的摆渡船“当岸上草房旁的向日葵,不停旋转时,我已昏昏欲睡,反复做着曾经的美梦”。正如同人的一生,从风华正茂到鬓角飞霜。想起自己曾经意气风发不禁会让人感慨时光飞逝,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活在当下,不必在意过往的种种,也不必过度焦虑未来。在《我和小鸟和铃铛》中,“我”无法像鸟儿一样张开翅膀在天空中飞翔,鸟儿也不能像“我们”一样在地上奔跑;“我”无法像铃铛一样发出清脆的声响,而铃铛也不能像“我”一样唱出动人的歌谣。“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着不同的经历,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正是如此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不必去羡慕他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所在。在读到她童谣诗时,即使是成年人也会在不经意间被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触动,这温柔的力量正是作为女性诗人的金子美铃所拥有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在大正时期童谣运动盛行的背景下,金子美铃的童谣诗因具有鲜明的特点脱颖而出,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十年后,得益于矢崎节夫的努力找寻,尘封的作品终于重现于世人眼前并且其魅力丝毫不减。在阅读《金子美铃诗集》后,她的诗总能在细微之处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不由自主地代入诗人的视角、进入诗中的场景、体会其中的感情。而在了解她本人的人生经历后,我们不禁为其如此短暂的一生感到惋惜,也更能了解她为何能作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句——由于经历过太多次离别,她的内心笼罩了一层抹不去的孤独寂寞,正是这种孤寂使得她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捕捉到更多普通人难以发现的细节,她的内心仍怀有对好的向往,所以诗中虽然有孤寂之感,但仍然流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童谣诗的受众群体不光有儿童,还有在生活中逐渐感到枯燥乏味的成年人,金子美铃的童谣诗不仅让儿童在感知世界时体会到自然万物的美好,也让我们在失意无助时得到了一丝温柔的力量。

注释:

①芥子玩偶: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流行的一种可以换衣服的小木偶。

②原监子:《〈童话〉中金子美铃的独创性》,《香川大学国文研究》2002年第27期,第38-39页。

参考文献:

[1]刘青.试析金子美铃童谣创作艺术风格——评《金子美铃童谣集》[J].新闻爱好者,2018,(09):99.

[2]周先荣,张卫娣.日本昭和童谣巨星金子美玲的诗歌浅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3):84-86.

[3]王盈盈.童谣中的“孤独”和“悲伤”[D].吉林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