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十八)
2024-11-22靳国君
他驻足,听水,继而放目四顾,见林中有一树老梅,苍皮虬枝,高迈盘环,崎然挺立,下有古石嶙峋,落英散落。他伫立良久,有所思。回驿站,见瓶插梅花,几枝横斜,情犹未已,写下了《卜算子·咏梅》。他咏叹梅花的超凡脱俗,淡泊自守,虽在风雨中飘零凋落,而清香依然如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这首词,是生命的真谛,节操的礼赞,是陆游的内心独白。驿丞、驿吏俯身品读,驿丞微笑,拱手对陆游说道:“绝妙好辞,绝妙好辞,陆公可题壁上否?”宋代驿站房舍皆多,既接待来往官员,亦接待迎考的举人、秀才,设有白壁,专供写诗题词。陆游拱手,应驿丞,乘兴挥洒行草,俊逸流美,情意焕发。有客曰,见这诗,隐然若见陆游。
为念陆公,驿丞远近广植梅树,蔚然成林,人说“一树梅花一放翁”。
此后,人来驿站,走古道,临溪水,品题词,抄转传唱不绝。有道是:过往题词寻何处,陆公笔墨仍如初。疏枝横斜古道边,但闻争说香如故。
“但悲不见九州同”
八十五岁,身体衰弱,出门日稀,乡邻关切。
秋季,一病又愈,乡邻皆喜,纷邀酒宴。他写道:“老人病愈乡闾喜,处处邀迎共献酬。”到冬日,再卧病榻,不思饮食,然其浩然之气犹壮:“饭囊酒瓮非吾事,只贮千言万壑秋。”枕边放着《论语》《诗经》《楚辞》和陶渊明诗、杜甫诗等,旁置《剑南诗稿》,每日偶有翻阅。子布、子聿和孙儿守候榻侧。
一日,天朗气清,长空万里,室内顿时明亮起来。
陆游对孙儿元雅说道:“汝父可教你读过岳飞的《满江红》?”
元雅答道:“教过。”
陆游道:“试诵。”
元雅诵读:“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元雅诵毕,陆游双目炯炯有神,说道:“这阕《满江红》,是岳飞首到鄂州所写。后,岳家军大战来犯金兵,岳飞上书,主张直捣中原,而高宗却令班师退守。岳飞退归鄂州,那一日,他登临黄鹤楼,俯瞰大江,极目北望,遥想故都和铁蹄下的百姓,又写了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且听我诵来。”
他呷了口水,轻声吟诵: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陆游环顾子孙,重又吟诵:“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子孙听陆游诵读,深知其意,曾孙传义说道:“祖爷,岳飞尽忠报国,祖爷报国尽忠,我等自应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看着儿孙们说道:“男儿有志,以身报国,中国必兴!”
陆游遗憾的是“报国欲死无战场。”他终生以身许国,决心以生命为代价,在战场为统一而献身。前此,他重抄了十年前写的《陇头水》,留给儿孙: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
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
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对未来的期盼与坚信,一直是支撑陆游的精神力量。虽然他写下了万首诗,文学成就超凡,但他并不以此满足,反倒以此为憾,他终生追求的最高理想虽未实现,但他仍然坚信“会有方来可与期”。他在《衰疾》一诗中写道:
衰疾支离负圣时,犹能采菊傍东篱。
捉衿见肘贫无敌,耸膊成山瘦可知。
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不妨举世无同志,会有方来可与期。
这年腊月奇冷。几日连阴,乌云漫天。一日,冬雷阵阵,屋瓦震动,大地回声。一道闪电如利剑劈开长天乌云,瞬间照亮天地,倏忽又是无边的夜色。
片刻,远方一阵闷雷“轰隆隆”滚过,震动四野。子布见陆游躬身欲起,轻声问道:“老父可有心事?”只见陆游缓缓张目,凝视二子,嗫嚅道:“拿笔来……”子聿扶老父坐起,搀扶至案侧。子布研墨、润笔、铺纸,陆游写出“示儿”二字,稍停,凝思,写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时,他心中万事皆空,并非空空道人之空,而是“万事忘来尚忧国”,唯有一事放不下:“但悲不见九州同”,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恢复中原的理想未能实现,是他晚年唯一之悲。
一道人曾问他:“陆公心可存念?”
陆游举掌,对曰:“人间之念大矣!”
道人又问:“何念?”
陆游手指北方,说道:“王师北定中原,重整河山!”
事后,他写诗《太息》相赠:
书生忠义与谁论,骨朽犹应此念存。
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
而今,他自知不久于人世,写《示儿》,是他人生写下的最后一首诗,是他唯一之念,是他对国家与民族忠贞不二精神,在生命最后的长啸悲歌;是他历经起起落落,不计个人得失,不作资身策,坚守初心,生死不渝,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从来耻作资身策,老去终怀报国心”。他始终坚信,总有一天,王师北定中原,重整山河。他给儿孙留下遗嘱,也是留给炎黄子孙的嘱托,留给中华民族的忠肝义胆,是对朝野的疾呼,对未来的坚信,全诗一气呵成,江河直下,悲壮沉痛,气贯长虹,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明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读此诗,痛感“孤忠至性,可泣鬼神”,这诗中跳跃着一颗伟大的爱国之心和山河同在的民族之魂!
入夜,雪霁云散,几树梅花含苞,山野白雪皑皑。陆游的子孙传读此诗,无不心潮起伏。眼见老人渐入弥留之境,凄然泪下。族人、邻里纷来探视,愁楚不语,吴兄抄走此诗,街闻巷知。村里名字带陆字的小儿,大者已二十许,小者五六岁。他们来时,对陆游儿孙说道:“爷爷曾救我,我为爷爷做甚?”也有人说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自陆游病重后,村中不闻丝竹之声,不闻人声喧哗,沉寂得令人不安。
半月后,腊月中,已是一二一零年初的一天。陆游气息渐微弱,手中的《剑南诗稿》滑落,家人掩泪痛哭。
陆游在无限的遗憾中溘然长逝,赍志而殁,享年八十六岁。大儿子虡、二儿子龙、三儿子修、四儿子坦,皆以丁忧归来,守孝。六儿子布、七儿子聿诸事早已处理停当。孙辈元礼、元简、元雅、元廷、元韶等十多人和曾孙传义、传敬、传曾等与玄孙天骐诸人也同守灵。白发、青丝、垂髫,四代,人嗣兴旺,瓜瓞绵绵。
遗恨留山河,悲雾绕西村。出殡之日,子孙、族人、乡邻列长队相送,不绝于途。应姓等后生学子昨日一一赶来,哭灵,今日皆怀刚毅之气。吴兄、刘弟、李迪等,年虽衰迈,亦来相扶送殡。
吴兄肃立墓地,遥想共度的少年、青年时代,回首陆游一生,激扬文字,壮声诵读陆游《书愤》名句: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应姓学子悼念:“老去上九天,清气满乾坤。”
小雪疏疏洒洒,飘摇映日,四野寂静。远山近树银装素裹……
三百里会稽山,八百里镜湖,群峰环合,流水激荡,银杏香樟高耸,苍松翠柏挺立,鹰翔长天,四野犹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十六、中华高歌
陆游的生命融进了万里江山,他坚守的志向亘古相传。
他一生志在社稷,怀抱苍生,以天下为己任,是继屈原、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阅尽千年风云史,抒写九州动地诗,是中国文学灿烂星空的一个光芒四射的星座。
诗史高峰
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是我国古往今来写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其经典诗篇,是我国诗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书名郁勃之志存焉。其子子虡编选刊刻,共八十五卷,收入诗作九千多首。其中经典,雄奇豪放,沉郁苍凉,轻灵流利,三大特色交相辉映。铁马冰河雄关,杏花春雨江南,魅力无穷。
陆游诗词,诸体皆备,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在南宋当代,众誉有加,广为流传。同时代的文学家、诗人尤袤、朱熹、杨万里、范成大等人,给予崇高的评价。朱熹在答友人书中说:“放翁之诗,读之爽然,近代唯此人为有诗人风致。”后世元、明、清至今,代代相传,无不作为瑰宝视之。
明末清初,藏书家、出版家、评论家毛晋,他开设的全国著名书坊汲古阁,不惜投入家财,重金聘用名家校勘,首次刻印了《陆放翁全集》,包括《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渭南文集》五十卷(其中包括《入蜀集》六卷,词两卷),《老学庵笔记》十卷,《南唐书》十八卷,《家世旧闻》《斋居纪事》《放翁遗稿》《陆氏续集验方》等全部陆游著作。毛晋对陆游及其著作倾心推崇,呕心沥血,他在跋文中说:“放翁富于文辞,诸体具备。”他说陆游诗:“篇什富以万计,今古无双。或评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或评如翠岭明霞,碧溪出月,何足尽其胜概耶。”陆游作品得以行于世,毛晋居功至伟。
清高宗弘历(乾隆)主编的《唐宋诗醇》,宋代只收陆游、苏轼两人,可见他对陆游的推崇。书中对陆游诗的评价客观、公正、到位:“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忠君爱国,在儒家思想中,具有同一性,深入人心,以此为最高境界。书中肯定陆游的爱国之诚,说明了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族不分多寡,总是传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陶醉于他多彩多姿的诗词境界中,代代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甘洒热血,守护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