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巴洛克谱写哈尔滨的梦幻弦

2024-11-22鲁微

新青年 2024年11期

巴洛克建筑是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是西方最典型的建筑风格之一。而“中华巴洛克”则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简单来说,中华巴洛克建筑主要特点是:临街的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建筑及装饰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建筑背后的空间是传统的中国四合院。这种“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被称作“中华巴洛克”。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也有一些这样风格的建筑,而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最多的则是在哈尔滨。

哈尔滨是怎样的一座城呢?

梦幻般的哈尔滨有诸多昵称:因全城欧式建筑遍布得名“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因唯美且浪漫的音乐得名“音乐之都”,因啤酒最早从西方传入这里得名“中国啤酒之都”,因冰雪魅力和凉爽夏季得名“冰城夏都”,因曾经欧洲人众多、西餐纯正得名“中国西餐之都”,又因满城的丁香作为市花而得名“丁香之城”。当下,正是春意盎然之时,偌大的哈尔滨城,丁香夜袭,香阵冲天。在浓郁丁香的簇拥下,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熠熠生辉。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雏形

1896年,沙俄乘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机,遂谋清政府在东北境内修建和经营铁路。此铁路从1898年正式开始动工修建,于1903年7月全线通车。铁路呈“丁”字形走向,其干线西起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支线从哈尔滨向南,经长春、沈阳至大连,全长近2500公里。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枢纽。

早期的哈尔滨,本是松花江沿岸的渔村。铁路贯通和松花江通航后,哈尔滨成了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一俟开埠即吸引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

当时哈尔滨两个主要区域中,俄国人和犹太人聚集区是道里,为埠头区,街道宽敞,一色欧式建筑,令人有入莫斯科之感。另一个是华商汇集区,在铁道以外,所以叫作道外区。道外原名叫傅家店,山东人傅氏兄弟在此开设了大车店和药铺。随着人气聚集,老街区建起会馆、文庙、票号、商行等。傅家店后改名傅家甸。傅家甸早于哈尔滨,所以坊间有“先有傅家店,后有哈尔滨”之说。

随着铁路交通的发达,作为东北商业中心的哈尔滨,又因松花江航运之便利及各种物产丰饶,其工业也十分发达。如东北盛产皮毛,毛织业亦盛,有名毛织工厂如道外裕庆德,完全由华商自办,其机械精良,规模甚大,所制各种毛毯呢绒工艺水平不亚于欧洲。那时,生意兴隆的还有同义庆百货店、大罗新环球货店、同记商场等等,都名声在外。

说到民族工商业,老哈尔滨人会记住一个叫武百祥的爱国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