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的高职数据库课程开发探究
2024-11-22李娟王美琳
关键词:高职数据库;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6-0135-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21世纪是“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已迈入大数据时代。当前,数据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成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与核心,为数据的有效存储、组织、管理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高职院校中,数据库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数据库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三教”改革任务。其中,课程建设是“三教”改革的集成点。课程开发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数据库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今后课程实施改进提供指导性帮助。
1 高职数据库课程教学现状
数据库课程作为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下的专业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并具备数据库管理和应用能力,以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数据管理问题。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工程应用背景,同时兼具概念性强、理论性深、应用面广等特点。然而,当前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脱节。一些学校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往往需要经过二次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岗位。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知识呈现碎片化,未能完整反映实际工作过程。
2) 课程教学过程偏重知识与技能传授,忽视学生职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意识等软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较弱。
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包括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六个部分[1]。
3 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的高职数据库课程开发实践
3.1 相关职业资格分析
课程开发第一环节是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调研内容包括就业岗位、工作任务、最新技术、职业素养、可取得的证书等,并根据以上内容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3.1.1 岗位及能力要求
通过51job招聘网、云南招聘网等数据库职位的搜索分析及企业访谈,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库应用开发是目前数据库的两个主要从业方向。数据库管理重在管理和维护数据库,保证数据库的平稳运行;数据库应用开发重在设计和开发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对应岗位主要有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架构师等。结合当前企业需求及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较适宜的岗位为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开发工程师,其工作职责及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3.1.2 需要掌握的新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据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关系型数据库成熟、应用范围广,是当前主流技术,同时非关系型数据库也逐步成为一个热门新的领域[2],分布式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逐步被广泛使用[3]。
3.1.3 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企业在关注数据库人才基本技能同时,也越来越重视软技能。作为数据库从业人员,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1)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与产品开发保密制度,保护客户隐私。2) 具有合作意识,能够与项目组人员沟通协调,分工合作,积极配合。3) 具有质量和服务意识,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按时按量完成任务。4) 具有学习意识,能够自觉跟踪数据库技术发展动态、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4 可取得的证书
目前,数据库领域可获取的证书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ySQL数据库程序设计、三级数据库技术、四级数据库工程师;2)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级资格数据库系统工程师;3) 行业认证:Oracle认证;4) 教育部1+X 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据库管理系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企业及人才培养需求,课程内容主要参照二级MySQL数据库程序设计、“1+X”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设置。
3.1.5 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基于对数据库相关工作分析,结合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认真梳理提炼其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就是针对不同客户特点,分析客户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求,根据业务需求及数据处理需求,设计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符合规范的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3.2 学习领域描述
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3.2.1 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对典型工作任务“数据库开发与管理”的分析,可以确定该学习领域课程为“数据库开发与管理”,该课程在教学中共64学时。
3.2.2 确定课程目标
基于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与描述,该课程的课程目标如表3所示。
3.2.3 选择学习内容
根据学习目标须进一步确定学习内容,主要从学习内容、工具、方法、组织形式以及学习要求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如表4所示。
3.3 学习情境设计
以MySQL为平台,通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例,构建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学习情境,主要包含安装和配置数据库、创建与维护数据库、创建与维护数据表、以SQL语句方式检索与操作数据、以程序方式处理数据、维护数据库的安全、连接与访问数据库、分析与设计数据库。
3.4 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1) 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本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强化技能训练,促进数据库开发与管理技能提升,满足就业岗位需求。
2) 混合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据库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模式,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线上课程,设置课前任务、课堂活动、课后任务和课程评价环节,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全过程学习[4]。
3)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增强综合素养。根据数据库课程特点和学生学情,将团队协作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科技强国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5]。如在项目案例实践中,采取小组形式,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SQL语句编程中,培养学生严谨、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在学习MySQL数据库时,结合当前芯片等“卡脖子”问题及国产数据库的应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5 课程评价设计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方式。
课程考核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60%) +终结性考核成绩(40%)
过程性考核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测评包括视频学习、作业、讨论等形式,线下测评包括课堂上机实践、项目综合实训等;终结性考核采用闭卷形式进行考核。
4 结束语
本文旨在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据库课程的开发,根据工学结合模式课程开发的原则及流程,结合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构建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相融通的工学结合课程,采用混合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