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掀开它们的面具

2024-11-21安晓良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4年11期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课文讲述了一只寒号鸟的故事。寒号鸟非常懒,冬天快到的时候它懒得搭窝,勤劳的喜鹊邻居来劝它,它也不听。等到冬天真的来了,它就开始后悔了,躲在岩石缝里一边打哆嗦一边说明天就搭窝,然而还没等到第二天,它就在寒风中被活活冻死了。

如果只看“寒号鸟”这个名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觉得它是一只鸟?然而事实是:寒号鸟根本不是鸟!

其实这个故事是由《寒号虫》这篇古文改编而来的。原文说,五台山有一种“鸟”,名叫寒号虫,它们长了4条腿和1对肉翅,却不能飞,但是它们的粪便却是著名的药材——五灵脂。每年盛夏季节,寒号鸟就长出一身绚丽的“羽毛”,然而到了冬天“羽毛”就脱落了,它们就变得光秃秃的。

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可以找出“寒号鸟”(或者叫“寒号虫”)的真实身份——一种名叫“复齿鼯鼠”的小动物。

鼯鼠有很多种类,但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复齿鼯鼠。它们生活在山区,个头儿和松鼠差不多,长得也和松鼠有些相似,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和长长的大尾巴,非常可爱。与松鼠不同的是,鼯鼠的前后肢之间有一层带有软毛的皮膜。平时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听到有危险靠近,鼯鼠就能从高处猛地往前一跃,同时伸展四肢,这时它们的皮膜就会张开,它们就能从高处“飞”到低处了。

鸟可以通过扇动翅膀向上飞,但鼯鼠的“飞”不是真正的飞,而是滑翔。它们只能从高处滑翔到低处,没办法从低处“飞”回高处,不过,能够灵活地滑翔也足以帮助它们躲避天敌了。一般来说,鼯鼠的滑翔距离并不太长,只有几十米。如果它们幸运地遇到了上升气流,就可以滑翔很远。好玩儿的是,它们那条又长又大的尾巴,能够像方向盘一样,帮助它们灵活地调整滑翔方向,在它们降落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古人没有现代的动物分类方法,他们见到鼯鼠能够像鸟一样“展翅飞翔”,晚上的叫声又有点儿像是人在呼救,所以就给它们取了一个“寒号鸟”的名字。

一看就不是什么好鼠

“寒号鸟”在没有张开那层像翅膀一样的皮膜时,外形很像松鼠,但它们的“亲戚”松鼠可没有它们这样引人关注的待遇。毕竟在古人眼里,会“飞”的鼯鼠比松鼠有意思多了。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名叫“飞鼠”的异兽,它们跟兔子差不多大,却长了老鼠的头,它们还会用背部飞翔。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兽谱》中,有一幅画就是按照这一描述画出来的,很明显,这种异兽的原型就是鼯鼠。

汉武帝喜欢圈养珍禽异兽,鼯鼠因为会“飞”却不是鸟而成为他的宠物。东汉时,要想说一个人身手敏捷,有的时候评判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逮住善于滑翔的鼯鼠。

虽然鼯鼠在古代是一种稀罕的动物,但是它们的形象却不怎么好,荀子就说过一些鼯鼠的“坏话”。他说鼯鼠有5种本领,但每一种本领都学得不扎实:能飞却飞不上屋顶;能爬树却爬不到树梢;能游泳却渡不过河谷;能跑却比人类跑得慢;能挖洞,洞却连自己都掩不住。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寒号虫》这个故事也同样具有讽刺意味。在这个故事中,盛夏时拥有绚丽羽毛的寒号虫会说:“凤凰都不如我好看!”然而到了冬天,光秃秃的它只好自己安慰自己“得过且过”。这明显是用拟人的手法来讽刺不肯努力的人,他们有了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自吹自擂,等遇到了挫折又会灰心丧气、苟且度日。

这些名字是谁起的?

鼯鼠的滑翔技能在啮齿类动物中是独一份,但是像它们这样会飞又不是鸟的动物还真不少。

和鼯鼠名字有点儿像的鼯猴,也天生具有滑翔技能,就像名字一样,它们长得像灵长类动物。鼯猴是天生的“吃货”,它们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树上,只有把一棵树上的树叶、嫩芽或者花朵吃得一点儿都不剩了,才展开“翅膀”滑翔到另一棵树上接着吃。滑翔这个技能对鼯猴来说,大概是为了更好地吃。

说到会飞行的兽类,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蝙蝠了,它们可是唯一能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有一类蝙蝠会吸血,因此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蝙蝠有了很多亦正亦邪的拟人化形象,如吸血伯爵等。现实生活中,蝙蝠十分喜欢黑暗的环境,日常多住在潮湿黑暗的洞穴之中,它们身上携带的病毒让人招架不住,我们只好敬而远之。

“飞鱼”的成名经历和鼯鼠很像。庄子的《逍遥游》中说,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它的名字叫鲲,鲲能飞天化作大鸟。这可能是我们人类最早记述的“飞鱼”。鱼真的能飞吗?是的,有一种带翅膀的鱼就叫飞鱼,它们能“飞”。飞鱼在海里是“弱势群体”,当它们无法摆脱大型食肉鱼类或海兽的追击时,就会张开“翅膀”,同时用坚硬的尾鳍左右划动水面,借助气流和风力在空中滑翔上百米。

飞鱼是鱼,寒号鸟却不是鸟,鼯猴也不是猴子,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呀!

(遇见摘自《环球探索》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