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节主谓式人体器官词语的语义衍生及语义类型
2024-11-21谈桢义
【摘要】在汉语中有一部分词是由“人体的肢体或器官+人体动作/状态”构成的“S+V”型双音节人体动作词语。尽管这些词语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各自的词汇化程度不尽相同,以及语义衍生路径的多样性,它们的语义类型呈现出丰富的变化。鉴于此,笔者将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模式,深入剖析数种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探讨其语义衍变的路径与类型,进而归纳出这些不同类别词语在语义发展上展现出的共性与规律。
【关键词】人体动作;语义类型;转喻;隐喻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2-011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2.032
本文聚焦于探讨双音节主谓结构的人体动作词语,其构词形式遵循“S+V”模式,其中S代表主语,通常由表示人的肢体或器官的名词担任;V则作为动词,描述该肢体或器官所执行的动作。如“头晕、脸红、耳鸣、鼻塞”等,为了行文简洁,下文将此类双音节主谓结构的人体动作词语简称为“人体动作词语”。
从语义层面划分,人体动作词语展现出多样性。一部分词语仅保留其直接的字面动作意义,本质上更接近于词组,如“胃胀”“背痛”,它们直接描述身体的具体感受。而另一类词语,如“牙疼”“脚疼”“手酸”,虽尚未完全词汇化,未衍生出抽象含义,但多源于特定情境下的身体反应或需求,直接反映身体的不适状态。例如:“牙疼”“脚疼”“手酸”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部分人体动作词语通过隐喻、转喻等修辞手法,实现了从具体动作到抽象概念的跨越,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如“眼红”“嘴碎”“耳尖”等。
一、人体动作词语的语义演变及类型
我们观察到人体动作词语的语义演变轨迹与类型展现出了多样且复杂的特性。除了直接传达字面意义之外,还存在多种情况:
1.词语的意义还具备原先的含义,却承载了特定的功能或用法:
a.因深刻情感波动引发的“手抖、鼻酸”类。
2.词语通过转喻衍生出相关性转指义,包括:
a.表示抽象意义的“眼热、脸红”类。
b.指代相关现象的“手记、手谈”类。
c.体现性格特征的“耳尖、嘴碎”类。
d.表明心理状态的“心虚、头疼”类。
3.词语通过隐喻衍生出相似性比喻义,包括:
a.通过隐喻衍生出相似性比喻义的“手痒、眼红”类。
(一)因深刻情感波动引发的“手抖、鼻酸”类
“手抖、鼻酸”此类描绘人体细微动作的词汇,其特点在于直接而具体地刻画了人的生理反应,却鲜少承载抽象引申的意味。与那些单纯叙述人体活动的一般性词组相较,这类词语独具一格,它们往往是深刻情绪体验,尤其是那些强烈且偏向负面的情感,如恐惧、哀伤等的外在体现,细腻地揭示了情绪状态对个体生理层面的微妙影响。并且其发生具有不可控性和不由自主性。在这里,强烈情绪的出现是主导因素,是触发这一系列动作的先决条件,而相应的身体动作则作为伴随性的反应出现,成为情绪表达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这类词语独立划分为一个特定的类别。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体现了这类词语的词义特点:
【手抖】形 手指不由自主地颤动,常因紧张、恐惧、疲劳等强烈情绪引起。
【鼻酸】形 鼻子发酸,指悲伤心酸:此情此景,令人~。
《现代汉语词典》对“手颤、鼻酸”类词语的释义模式可以归纳为:
“因为/由于”+【某一因素/事件】+“而”+人体动作
再来看以下例句:
1.近年来,他的病情不断加重。写字,手抖个不停,一小时只能写二十几个字。(《人民日报》1986年6月)
2.“雪山金罗汉”投产了,单杰却被严重的高原风湿病击倒了,手抖得连筷子都夹不住。(《人民日报》1997年7月16日)
3.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的情景,我蓦地感到鼻酸。(《人民日报》1993年4月18日)
4.另一个穴位是上迎香穴,刺激该穴可引起鼻酸流泪,进而滋润双眼。(《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月14日)
根据上述的释义结果可以看出,释义中都出现了情绪类的词语,因此,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上的释义模式。再由例句可以看到,虽然例句并没有直接使用概括后的模式,但是上述例句都可以改写成“因为/由于+【某一因素/事件】+而+人体动作”的句式,并且句子含义不发生改变。从这一角度,同样可以对上述总结的释义模式进行论证。
(二)通过转喻衍生出相关性转指义
通过转喻衍生出相关性转指义的人体动作词语主要包括下面四个小类:表示抽象意义的“眼热、脸红”类;指代相关现象的“手记、手谈”类;体现性格特征的“耳尖、嘴碎”类;表明心理状态的“心虚、嘴硬”类。
1.表示抽象意义的“眼热、脸红”类
“眼热”“脸红”等人体动作词语,其词义的扩展是通过转喻机制实现的,具体表现为从具体的身体反应转指与之紧密相关的抽象概念或情感状态。这种转喻过程源于人们长期以来的语言使用习惯,即频繁地以特定的人体动作来象征性地表达某种深层的含义或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动作与其所承载的抽象意义在人们的认知中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默认的关联,从而使得这些人体动作词语能够直接传达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概念内涵。
而“眼热”与“脸红”这两个词语正是通过转喻从而产生另一层意义。它们从具体的生理反应转指相关的情感状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了固定而独特的抽象含义。
“眼热”一词,原指眼睛因羡慕或渴望而发热的生理反应,但在长期使用中,它逐渐转指一种强烈的羡慕和渴望的情绪状态。当人们看到他人拥有的美好事物或优越条件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渴望和向往,这种情感便通过“眼热”这一词语得以表达。因此,“眼热”的抽象义即指强烈的羡慕和渴望之情。而“脸红”一词原本只是描述因害羞、尴尬、紧张或激动等情绪脸色发红的现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脸红”与特定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相联系。现在,“脸红”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反应,更多被用来表达害羞、尴尬、羞愧等情感。
除了“眼热”和“脸红”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词语,如“眼馋”表示极度羡慕,“面红耳赤”表示愤怒或激动等。这些词语都通过转喻的方式,将具体的生理反应与抽象的情感状态相联系。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也体现了这类词语的特点:
【眼热】形 看见好的事物很羡慕,希望得到。
【脸红】形 脸发红。多形容羞愧、害羞。
《现代汉语词典》对“眼热、脸红”类词语的定义可以归纳为:
【人体动作】+“形容”+抽象义
先说明具体的动作,然后形容某种特定的抽象义。
与独特的语义结构相符合,“眼热”“脸红”等词语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展现出了鲜明的特色与用法:
第一,与助词“了”组合做定语。
1.“看的眼热了,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红楼梦·第四六回》)
2.小徒工们看的眼热了,也大胆地参加了表演竞赛,不久,技术也提高了。(《人民日报》1959年12月12日)
3.“四目却相对时,红玉不觉脸红了。”(《红楼梦·第二六回》)
4.麻花刘倒是闹的脸红了,说:“兄弟,你这是作甚么?我收下就是了,我昨天可有点儿对不住。”(蔡友梅《新鲜滋味》)
第二,与数量词组合。
1.“那叫小洪的儿童团长,一面眼热地盯着三华狠瞅,一面悄声喊他的爷爷汪岐山。”(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五章)
2.忽然一阵眼热!太康原本不是道情的故乡么?(微博)
3.“一点也不脸红,他让人们称他做老太爷了。”(沙汀《丁跛公》)
4.旁人笑了,他也笑了,跟着一阵脸红,心里针刺似的难过。(老舍《老张的哲学》)
在探讨与助词“了”的搭配使用时,不难发现上述例句呈现了一种特定的结构特点,即【人体动作】+ “眼热/脸红”这样的组合。观察这些句子,可以发现这两个描述人体动作的词语所蕴含的深意往往在后半句中得以体现和深化。在与数量词搭配使用中,数量词对人体动词所包含的抽象意义起到了强调作用。因此,从上述用法上可以印证“眼热、脸红”类词语的释义模式。
2.指代相关现象的“手记、手谈”类
“手记”这个词在字面上直接描述的是“用手记录”的行为,然而其内涵却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动作本身。它逐渐演化为代表记录成果的词汇,如日记、书信等个人书面作品。这种由具体动作到抽象结果的转变,不仅扩大了“手记”一词的应用范围,也赋予了它更加深刻和多层次的文化意蕴。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谦逊与含蓄一直是被高度赞扬的美德。文人学者往往不愿直白地标榜自己的创作为“作品”,而是选择使用“手记”这一低调的表述。这种做法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谦卑态度,敞开心扉接受他人的批评与指导;另一方面,它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谦虚品格,彰显着文化的内在涵养。因此,“手记”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手记”这一术语经历了词义的演变和扩展,最终形成了特定的转指含义,专指作家们的书信、日记等文献。同样地,“手谈”一词原本指的是人们通过下棋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下棋的过程中,双方不需要言语,凭手势和棋子的落点传达出各自的策略,与手部动作密切相关,因此,人们逐渐将“手谈”与下棋这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其作为下棋的指代。
《现汉》的释义也体现了这类词语的特点:
【手记】动 亲手记录;名 指亲手写下的记录:采访~。
【手谈】动 指下围棋。
根据《现汉》的解释,可以将手记、手谈类词语的转指义概括为:
指+【转指现象】
因此,在一些场合人们根据需要,会用“手记、手谈”类词语来指代具体的现象。
1.“手谈”传友谊——记中国围棋代表团首次访美“手谈”传友谊。(《人民日报》1987年1月20日)
2.异国进修不忘手谈 医师张书泰勇夺欧洲围棋桂冠(《人民日报》1991年8月13日)
3.而垣复为手记,故得以传焉。(《三水小牍·步飞烟》 )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当在特定的语境中,即双方都已明白其中意思的语境下,为了论述的简略原则,就会使用到上述词语。“手记”和“手谈”被用来指代具体的活动或产物,这种转指的方式使得描述更加生动。
3.体现性格特征的“耳尖、嘴碎”类
“耳尖”与“嘴碎”这类人体动作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来转指某些特定的性格特征。这些动作行为背后蕴含着人的性格特征,因此人们习惯用这些动作来形象地描述和指代相关的性格特征。
“嘴碎”字面意义原指嘴巴不停地动,说话多且频繁,是说话琐碎、唠叨,或者喜欢传播小道消息、闲话家常等人物性格的特点,因此“嘴碎”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特征。“耳尖”原本指的是耳朵灵敏,能够听到远处的声音或细微的声响,是善于倾听,能够捕捉到周围人的言谈举止中的细微信息,或是对别人的话特别敏感,容易察觉到话中的弦外之音等人物性格的特点。所以在描述人物性格时,“耳尖”常常用来指代某人。
除了“耳尖”和“嘴碎”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词语可以用来转指性格特征,如“眼高手低”形容志向高远但行动力差,“心宽体胖”则用来形容心态豁达、身体健壮的人。这些词语都通过转喻的方式,将具体的动作行为与相关的性格特征相联系。
《现汉》的释义也体现了这类词语的特点:
【耳尖】形 听觉敏锐: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
【嘴碎】形 说话啰唆:老太太~,遇事总爱唠叨。
根据《现汉》的解释,可以将耳尖、嘴碎类词语的转指义概括为:
体现+“个人性格”
“耳尖、嘴碎”类词语在用法上展现出的特点和这类词语的语义结构相联系:作定语修饰具体人物。
1.“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糟塌东西,不知惜福呢。”(《红楼梦·第六二回》)
2.为了弥补丈夫口齿不灵的缺点,总是代他讲话,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个嘴碎的妇女了。(《人民日报》1955年10月7日)
3.耳尖的孩子们也喊了起来:“还有铃当响呢!”(《人民日报》1961年7月9日)
4.唐宛儿说:“老师耳尖,你去过东乡一带?”(贾平凹《废都》)
从上述用法上可以印证“耳尖、嘴碎”类词语的释义模式,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明人物的性格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耳尖、嘴碎”类词语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是消极的性格指代词语,用某个突出的特征来指代某人。
4.表明心理状态的“心虚、头疼”类
“心虚”和“头疼”这两个词汇,原本描述的是外在的行为特征,但在日常交流中,它们经常被用来转喻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心虚”不再仅仅是形容心脏虚弱,而是转指内心的不安、愧疚或恐惧,它揭示了一个人面对某种情况或问题时,内心的不自信和缺乏底气。这些行为特征逐渐与“心虚”的心理状态产生联系,使得“心虚”一词逐渐转喻为指代这种内心的不安与惶恐。“头疼”在字面上指的是头部疼痛的一种生理感受,但它可以被用来指代人的某种心理状态。“头疼”可以象征性地表达内心的困扰、压力、焦虑或烦恼等复杂情感。这些行为特征逐渐与“头疼”的心理状态产生联系,使得“头疼”一词逐渐转喻为指代这种内心的为难或讨厌。
《现汉》的释义也体现了这类词语的特点:
【心虚】形 做错了事情怕人知道:做贼~;缺乏自信心:刚接手新工作,不免儿有点~。
【头疼】形 头部疼痛,形容感到为难或讨厌:三天两头儿考试,真让人~。
根据《现汉》的解释,可以将心虚、头疼类词语的转指义概括为:
指+心理状态
“心虚、头疼”类词语在用法上展现出的特点和语义结构的特点相符合:
第一,作定语修饰具体的人。
1.“操贼心虚逃窜,行刺无疑矣。”(《三国演义·第四回》)
2.煦闻言回顾,见是太孙瞻基发言,不禁失色,自己心虚。(蔡东藩《明史演义》)
3.这屋里空气坏极了,薰得人头疼起来。(穆辰公《北京》)
4.有一天晚上,温都太太有些头疼,早早的就睡了。(老舍《二马》)
第二,与其他词组合形成四字成语。
1.“这不是妨碍你的自由。不要做贼心虚,把事体谈清爽就让你走。”(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四部五一)
2.鸿渐倒做贼心虚似的,脚步都鬼鬼祟祟。(钱钟书《围城》)
3.老太太稍有些头疼脑热的,不用作声,儿子就把水果、罐头买回来了。(《人民日报》1959年12月)
4.“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老舍《四世同堂》)
从上述用法上可以印证“心虚、头疼”类词语的释义模式。它们可以作为定语来修饰具体的人,通过描绘人的某种状态或情绪,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与其他词组合,形成四字成语,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
二、隐喻衍生出相似性比喻义
“手痒”和“眼红”这两个词语,原本都是对人体感觉的直观描述,但它们在语言的运用中,通过隐喻的方式衍生出了丰富的相似性比喻义。
“手痒”一词原本是指手部皮肤的痒感,但在实际运用中,它常常被用来形容人内心对于某种活动或事物的强烈渴望和冲动。当人们对某件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或者渴望参与其中时,就会说“手痒得想试试”。“手痒”与人们动手开始做某事拥有共同点,所以是通过隐喻产生了相似义。同样,“眼红”一词原本是指眼睛发红的状态,但它常常被用来形容人在看到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时,产生的羡慕、嫉妒的情绪。红色使得眼睛更加突出,与人们看到某样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事物时生气脸色变红产生相似性,所以可以用“眼红”来指代嫉妒。
《现汉》的释义也体现了这类词语的特点:
【手痒】形 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极想动手去做:他是个棋迷,一见别人下棋就~。
【眼红】形 看见别人有名有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忌妒,自己也想得到:看哥哥买辆新车,弟弟有点儿~。激动的样子:仇人见面,分外~。
根据《现汉》可以得出“手痒”“眼红”类的释义模式可以概括为:
比喻+比喻义
“手痒、眼红”类词语在用法上也比较有特点,从这个侧面也能反映出其语义结构的特点:
第一,单独做谓语。
1.“兰师傅,您要是手拿鱼叉,一定会手痒得难过,要试一下吗?”(曾觉之《海底两万里》)
2.老臣有多日不曾打猎,很觉手痒,既然有这样异兽为患,虽则务成老先生说不容易剿除,老臣且去试它一试。(钟毓龙《上古秘史》)
3.“她看我们评上红旗,又买了匹好马,就眼红啦。”(管桦《故乡》)
4.我军士众,谁不眼红心羡?(陆士谔《清朝秘史》)
第二,做定语修饰主语。
1.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老舍《老牛破车》)
2.队伍骚动了,大家心急手痒,恨不得立即攀上脚手架去,把那块风化石抠出来。(《人民日报》1965年7月)
3.一般小亡命客望了他们眼红,每日必有几个人向他们需索,林巨章就赌气搬到长崎来住。(向恺然《留东外史》)
4.因兼了这个美差,起居日用,非常写意,早已弄得人人眼红,个个心妒。(蔡东藩 许廑父《民国演义》)
从上述用法上可以印证“手痒、眼红”类词语的释义模式。
上述词语的隐喻类型属于本体隐喻,又称实体隐喻。该类型的隐喻自人类对现实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的经验。由于更注重隐喻者与被隐喻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器官本体隐喻所造出来的词语大多脱离了器官单纯的形象与位置意义,逐渐抽象,并在这一过程中隐喻化,部分词语甚至已经很难从字面上推测整个词语的意义了。
总的来说,“手痒”和“眼红”这两个词语,通过隐喻的方式,衍生出了丰富的比喻含义,为语言表达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深度。
三、小结
通过对人体动作词的简单归纳,可以看出双音节主谓式人体动作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由某种强烈的情绪所导致的“手抖、鼻酸”类;2.转指相关抽象义的“眼热、脸红”类;3.转指相关现象的“手记、手谈”类;4.转指相关性格特征的“耳尖、嘴碎”类;5.转指相关心理状态的“心虚、头疼”类;6.隐喻衍生出相似性比喻义的“手痒、眼红”类。通过对上述的分类,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为参考,探究了各类词的语义特征以及用法。在这几类词语中,可以发现人体器官词的语义衍生方式,进而将人体器官词进行大致的分类。
本文经过分析发现,尽管现代汉语中关于人体动作的词汇异常丰富,但通过归纳相同类型的人体动作词,仍能揭示出其内在的系统性规律。进一步地,利用抽象义的引申方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词汇的具体含义。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01).
[2]刘婷.人体动作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3]王楠.双音节动宾式人体动作词语的语义衍生方式及语义类型[J].中国语文,2013,(05).
[4]老舍.四世同堂[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
[5]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6]宋雨涵.汉语人体器官隐喻造词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1).
作者简介:
谈桢义,女,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