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藤县地区疍民婚俗仪式民俗文化研究

2024-11-21周泉锶

今古文创 2024年42期

【摘要】 疍民是历史上生活在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水居族群,他们在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之后,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本文以广西藤县疍民婚俗仪式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独特的仪式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并对其中蕴含的维系群体关系、展现群众心理、崇拜水神观念以及传承地方文化等文化内涵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我国的疍民婚俗文化研究提供有效的补充和参考。

【关键词】广西藤县; 疍民;婚俗仪式过程;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2-010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2.02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创新创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23ZJY1652)。

在广西藤县藤州镇、塘步镇、太平镇等沿江沿河地区,聚居着一群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的水居族群——疍民。疍民,亦称疍家、疍人,古指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疍”解释为“水上居民”。①根据嘉庆《广西通志》卷九十二:“藤县,濒河者日渔蜑,操盘猎鱼为生。” ②以及清代闵叙的《粤述》:“今浔、梧有蜑户。” ③等古代文献记载可知,广西藤县疍民在历史上有迹可循,不过疍民这一群体在历史上经常被边缘化,不仅在教育和居住上受到限制,甚至在服饰上也有所约束。这些限制性因素导致疍民逐渐与陆地居民分离,他们长期在船上生活,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疍民的社会参与,却也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即疍家文化。疍民婚俗仪式作为疍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疍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信息。因此对疍民婚俗仪式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疍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社会关系以及与周边社群的互动关系,而且对于理解疍民文化的独特性、促进其文化传承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寻求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一、藤县疍民婚俗仪式过程

疍民婚礼在水上举行,以船只作为迎亲的交通工具,并以咸水歌唱贯穿整个婚嫁过程,这便是独特的疍民婚俗。根据调查,广西藤县疍民的婚嫁习俗有诸多步骤,仪式流程繁琐且讲究,婚俗的仪式流程主要包括送“日子单”、送礼、采花、叹家姐、接亲、男女方“脱学”、上红、拜堂和摆酒等环节,历时时间较长,一般为三到五天,婚俗仪式各个环节的讲究性和繁琐性不仅能够体现出疍民群体对婚姻仪式的重视,同时也能够集中表现出广西藤县疍民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一)送“日子单”

明清时期的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是这样描述疍家婚俗的——“沿江有蛋(疍)家,其男未聘则置盘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盘花于梢,以致媒妁” ④。这个说法在广西藤县地区也有所流传,疍家的未婚男女通常通过媒人介绍认识,双方父母在媒人的撮合下达成初步共识后,男女双方会将各自的生辰八字送至算命先生处,以批注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八字相合是广西藤县疍民婚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象征着双方的命运匹配,是婚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八字相合后,算命先生会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定一个吉利的日子作为婚期。男方将选定的婚期写在红布或红纸上,并通过媒人转交给女方家庭,这一过程称为送“日子单”。送“日子单”是疍家婚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标志着双方正式确定了婚期,为接下来的婚礼筹备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抽礼

“抽礼”也称为“送礼”,是男方向女方家庭表达提亲意愿的重要环节。该环节具有严格的时间规定,通常要求在中午十二点之前完成,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送礼物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一定的规范。礼物通常包括酒、茶、饼干糖果、河鲜、面条、猪肉、金银首饰、礼金等,这些礼物不仅体现了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也象征着对女方的重视和祝福。此外,男方还会附上一张迎亲帖,上面写有双方结婚的日期,这是正式下聘的通知。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在送礼过程中,陪同人员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由准新郎的叔伯们陪同前往,而不需要父母亲自参与。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分工合作,也显示了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女方家庭在接受礼物时,通常只保留礼金和金银首饰,其他物品则原样退回给男方。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女方家庭的谦逊,也反映了疍家婚俗中对礼物价值的区分。礼金和金银首饰被视为重礼,而其他物品则更多是出于礼节和体面的考虑。值得注意的是,女方收到的礼金,在正式结婚时,会有一部分作为嫁妆,随女方一同带到男方家中。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女方家庭对女儿的关爱,也有助于新婚夫妇建立和维护家庭关系。

(三)采花

采花环节通常是在“抽礼”环节之后进行,采花即采摘鲜花,其主要目的是表达对未来生育的期望和祝愿,通常采白花象征生男孩,而采红花则象征生女孩。采花仪式的执行者一般由男方家庭指派,他们会选择两名具有多子多福特征的妇女来完成。妇女们会前往河边或路边采摘鲜花,并在回家的途中撑伞护送鲜花,以示对鲜花的珍视和尊重,这一行为也象征着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在采花过程中,当地疍民遵循特定的习俗和规则。例如,采摘的鲜花中白花的比例要高于其他颜色的花,如10朵花中有6朵白花,其余4朵为其他颜色。这一比例的设置反映了疍民对生男孩的偏好和期望。此外,负责采花的妇女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标准。她们必须是头胎生过男孩、被认为具有“好命”的女性,这样的选择旨在借助她们的好运,以期实现生育愿望的实现。

(四)叹家姐

在疍民婚俗中,“叹家姐”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意义的仪式,通常在新娘出嫁前进行。这一仪式本质上是一种“以歌代哭”的表达方式,新娘及其亲属们通过即兴演唱与婚嫁习俗进程相符的歌曲,表达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变化的情感。“叹家姐”一般是在风平浪静、夜深人静的时候兴叹,仪式中包括姐妹之间互叹、新娘的自叹、朋友亲戚之间的相叹等表达形式,其内容多涉及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倾诉、对兄弟姐妹深情的哭诉以及新娘对即将离开自己娘家的依依不舍之情。“叹家姐”的曲调多姿多彩,变化丰富,从悠扬流畅到亲昵委婉,再到缠绵悱恻,能够深刻触动听者的情感,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叹家姐”不仅是新娘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她心理过渡期的一种重要发泄渠道,有助于新娘在心理上适应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和家庭角色的转变。

(五)接亲

在疍民婚礼的整个仪式过程中,接亲仪式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环节。按照广西藤县地区疍民的传统,接亲通常安排在凌晨两点至四点进行,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接亲时间逐渐变为早晨或中午。婚礼当天,新娘在自家船上完成梳妆后,会用珠帘或面纱遮面,静坐闺房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则在媒婆的引导下,按照选定的吉时,率领迎亲船队前往新娘家中。在伴娘的陪伴下,新娘通过哭嫁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以及对亲人的依依不舍,随后向父母和亲人拜别。此时,家人会给新娘一个出门红包,表达他们对新娘的美好祝愿和对新婚生活的祝福。在新娘过船前往新郎家的途中,新郎新娘双方会在亲戚好友的引领下进行婚嫁歌的对唱,以此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待。对唱结束后,新娘及送亲队伍随新郎的迎亲船队返回男方家中。在接亲回去途中疍民们也会展现出极高的热情,在船上迎亲的或者是在旁边看热闹的亲朋好友,若没有锣鼓等传统打击乐器,他们也会即兴使用船上的厨具,如锅、盖、盆等进行敲打,以此制造喜庆的气氛,向新人表达祝贺和祝福。

(六)男女方“脱学”

“脱学”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男女双方从儿童阶段过渡到成年阶段的身份转换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他们在心理、生理和社会角色上的成熟。在结婚这一特殊日子,新人由儿童成长为成年人,开始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由于这是他们首次经历如此重要的人生阶段,因此,他们可能会在适应新角色时犯一些错误或需要长辈指导,在这种情况下,长辈们应展现出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通过耐心地引导、积极地指正和鼓励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新的生活阶段。此外,家庭成员和长辈通常会通过赠送衣物、饰品或钱财等礼物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支持。这些礼物不仅具有物质价值,更承载着对新人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象征着他们正式步入成年生活并承担起相应的角色和责任。

(七)上红

在不同地区的婚礼习俗中,“上红”这一仪式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在藤县地区的疍民族群中,“上红”也被称作“挂红”,其执行者和传统意义上有所不同。首先,在这一地区,新娘扮演了“上红”仪式的主导角色,她需要为伴娘系上一条红带,这一行为象征着幸福和好运的传递。其次,藤县地区疍民的“上红”习俗还涉及新娘的直系亲属。如果新娘有兄弟,如哥哥或弟弟,他们也会参与到这一仪式中,为新娘系上红带,以表达对新娘婚姻幸福的祝福和支持。这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和对婚姻大事的重视。此外,新娘的母家舅舅在这一习俗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舅舅不仅会为新娘“上红”,还会随礼以示祝贺,这体现了长辈对晚辈婚姻的关心和祝福,同时也强化了家族之间的纽带和亲情。

(八)拜堂

新娘在家道别自己的亲朋好友后,随新郎登上迎亲的船队回到新郎家拜堂。首先,在新郎新娘回到自己的船上时,需要在船头进行拜天地的仪式。这一行为象征着新人以天地为证,自愿结为夫妻,体现了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尊重。其次,新人需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奉上三杯茶水和三杯酒水,随后上香跪拜。这一仪式旨在告知祖先新人的婚姻,并祈求祖先的佑护,希望新人的生活能够顺利、平安。接着,新人需向男方父母敬茶行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孝敬和尊重。同时,新人会改口称呼父母,父母则会高兴地认可这一称呼,并给予新人一定的改口费,这体现了家庭关系的正式确立和对新人婚姻的支持。然而与陆上婚礼不同的是,拜堂仪式结束后,新郎会将新娘送回娘家,待婚宴即将开始时再将新娘接回,以便新娘能够认识宾客并参与婚宴。

(九)摆酒

在完成拜堂仪式之后,新郎家庭通常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席,邀请宾客们登船共进晚餐。这种宴席体现了疍家文化的特色,菜品以河鱼、河虾为主,辅以传统的喜宴菜肴如白切鸡和扣肉等,展现了疍家婚礼的丰盛与热情。在宴会过程中,新郎带着新娘向宾客们敬酒,这不仅是对宾客到来的感谢,也是为了将新娘介绍给亲朋好友,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认识。敬酒过程中,一些长辈会给予新人敬酒钱,作为对新人婚姻的祝福和支持。此外,一些热情的宾客会带头唱起具有水上特色的船歌,这种传统歌曲的演唱能够激发现场的气氛,获得其他宾客的响应和附和,营造出一种喜庆和热闹的氛围。总之,疍家婚礼的摆酒宴席不仅是一场美食的盛宴,更是一次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机会。这个仪式活动不仅加深了新人与宾客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强化了疍家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从以上疍民婚礼的仪式流程中可以看,疍民的婚俗仪式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和环节,从“送日子单”(即确定婚期)、“接亲”(新郎迎娶新娘)、“拜堂”(新人正式的婚礼仪式),直至整个婚礼的圆满结束,整个过程耗时较长。然而,这一过程也促进了男女双方在婚前的频繁互动,有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了解。总而言之,疍民婚礼的喜庆和热闹,以及其独特的水乡风情,都为这一传统仪式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二、藤县疍民婚俗仪式的文化内涵

广西藤县疍民婚礼是一种在水上举行的传统婚俗仪式,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与疍民的生活方式——以舟为家、捕鱼为业——紧密相连,成为疍家文化中最为绚丽多彩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仪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很好反映当地民众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观念。所以,“应该把仪式作为当地人认识、理解、解释和描述其所在世界的文本或符号体系,从而对此加以解读或解释。” 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广西藤县疍民婚俗仪式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藤县疍民婚俗仪式是维系群体关系的重要纽带

疍民的居住环境与陆上居民有显著不同,他们的居住场所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处于流动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疍民各自忙于水上劳作和捕鱼,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相对较少。然而,在遇到重大事件,如婚丧嫁娶、水上意外等情况下,疍民们会聚集在一起,展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共同促进事情的顺利完成。广西藤县疍民的婚俗仪式在维系群体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婚礼从“送日子单”到所有程序的圆满完成,需要经过十几个步骤和程序。这些仪式过程都有明确的分工,并且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例如,在“抽礼”环节,准新郎送礼时的陪同人员通常是自己的叔伯;在“采花”环节,需要挑选两名在群体中被公认具有多子多福、好命的妇女去采摘鲜花。这些分工和规定体现了疍民社会中的互助和合作精神。其次,婚俗仪式中的哭嫁、拜别、送红包、“叹家姐”等习俗不仅体现了疍家文化中对家族亲情的尊重和维护,而且能够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强化家族情感纽带,这对于促进家族内部的和谐与团结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由于婚礼是在水上的船只上进行,空间有限,因此需要借助亲朋好友或邻里的船只来摆酒席。在摆酒席的过程中,也需要不少人手,仅凭自己的家庭成员的力量难以完成,通常需要依赖亲朋好友和邻里的帮助。这些不仅体现了疍民群体的团结互助精神,加强了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维系和发展疍民群体的社会关系。

(二)藤县疍民婚俗仪式是群体荣耀心理的展现方式

广西藤县的疍民群体长期从事水上劳作,日常生活以捕鱼为生,致力于养家糊口,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在疍民文化中,婚礼被视为人生中最为辉煌和荣耀的时刻,因此,他们认为婚礼必须严格遵循传统程序和习俗,以确保婚姻的幸福和圆满。藤县疍民婚俗仪式具有多重社会文化意义。首先,它标志着新郎新娘身份的转变。婚前,他们主要享受父母的关怀和照顾,而婚后,他们成为家庭的新成员,承担起相应的家庭责任,并逐渐独立,心智成熟,开始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其次,藤县疍民婚俗仪式也是群体存续和繁衍的重要开端。由于疍民的生活方式主要在水上,他们的社交范围相对有限,因此,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通常通过媒人介绍认识。双方见面满意后,会将双方的生辰八字提交给算命先生,以确定双方是否八字相合。如果八字相合,双方家庭将按照既定程序和步骤筹备婚礼。在筹备和举行婚俗仪式的过程中,男方家庭通常表现出极大的喜悦和自豪感,他们认为新人的加入不仅为家庭增加了劳动力,而且有助于家庭的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综上所述,藤县疍民婚俗仪式不仅是个人身份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群体存续和繁衍的关键环节。同时,婚礼的筹备和举行过程也展现了疍民的荣耀心理,以及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藤县疍民婚俗仪式是崇拜水神观念的重要体现

疍民的婚礼仪式在水上船艇上进行,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水上生活方式,也是对水神崇拜观念的一种重要体现。首先,与传统陆地婚俗相比,疍民的接亲工具是船艇而非车轿,这一独特的“以船代轿”仪式,展现了疍家婚礼的独特魅力。根据调查了解到,疍民认为他们长期生活在水上,依赖水来维持生计,因此所有的婚礼程序和仪式都应该在船上举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水神知晓水上船家有大喜事,以期获得水神的祝福和庇佑。同时他们也希望新人在今后的水上劳作中能够顺风顺水,获得丰收。其次,疍民婚礼酒席的菜式也与疍民们的水上生活习俗密切相关。除了传统的鸡鸭鹅等主菜外,还有丰富的海鲜类菜肴,如大鱼、虾、蟹等。疍民们认为这些海鲜是水神的馈赠,他们必须开心地食用来表达对水神的感激之情,从而获得水神的保护。此外,在新郎接亲新娘过船的环节中,当亲朋好友在一旁唱起水上船歌时,新娘不仅要向父母拜别,还要在自家船头前跪拜,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同时也感谢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综上所述,藤县疍民的婚俗仪式过程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水神的崇拜观念。从接亲船只的选择,到婚礼酒席的菜式,再到新娘过船时的跪拜,每一个环节都表达了疍民对水神的敬畏和感激。这些仪式不仅是疍民水上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文化认同和精神信仰的重要体现。

(四)藤县疍民婚俗仪式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承意味着民俗文化在历史上的纵向连续性,也是传递民俗文化的一种方式。” ⑥广西藤县疍民婚俗仪式的传承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疍民婚俗仪式中的一些环节和规定历来都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而是靠族群内部成员世世代代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口传心授传承下来,并且参加婚礼仪式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是这种婚俗仪式的见证者和传承者。疍民婚俗仪式是当地民众的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实践,民众通过仪式中的行为和动作来实现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目的。传统的疍民婚礼习俗不仅表现出新人美好幸福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展现出其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并且能够让婚礼仪式中所体现的信仰崇拜、生活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得以传承。此外,由于疍民婚俗仪式热闹而隆重,在仪式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婚礼当天吸引了不少前来围观的群众,这其实也能够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发展,因为疍民婚俗仪式不仅是疍民群体内部的庆贺活动,同时也是不同背景的群众社会互动的重要场合,这既能够强化疍民对自身群体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让疍民以外的当地民众有机会接触和体验疍家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从而促进民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三、结语

广西藤县疍家婚礼习俗是一个包含仪式过程、族群互动、信仰崇拜等多重维度的复杂文化现象。这一习俗不仅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元素,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疍家民众对婚礼习俗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思考。疍家婚礼习俗在促进族群团结、增进成员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然而,田野调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疍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思想观念亦日趋开放。在此背景下,疍民的婚嫁习俗亦也在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婚配方式日益开放自由、婚礼环境逐渐变好的新的发展趋势。此外,随着疍民群体逐渐向陆地迁移居住与谋生,与陆地居民的交流日益频繁,其传统婚俗亦逐步被陆地社会文化所同化,面临着传统的疍民婚俗传承困难逐渐被遗忘、濒临失传的危机。变异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在发展,产生和滋养文化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文化本身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种改变。⑦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因此在审视广西藤县疍民婚俗的发展时,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保留和弘扬疍民婚俗中积极向上、符合时代精神的元素,如对婚姻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对族群的团结等。同时,对于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陈旧观念和做法,我们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让其重新焕发生机,助推社会发展进步。

注释:

①陈嘉怡、董国华、林山榆:《阳江海陵岛疍民婚俗流程及特点研究》,《南方论刊》2022年第10期,第90页。

②谢启昆、胡虔等:《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点校本,第85页。

③闵叙:《粤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页。

④(清)屈大钧:《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5页。

⑤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1页。

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⑦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第14页。

参考文献:

[1]陈嘉怡,董国华,林山榆.阳江海陵岛疍民婚俗流程及特点研究[J].南方论刊,2022,(10):90-91+94.

[2]闵叙.粤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8.

[3]谢启昆,胡虔等.广西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85.

[4](清)屈大钧.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85.

[5]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21.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13.

[7]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8-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