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024-11-21王若彤

今古文创 2024年42期

【摘要】文化负载词是语言承载文化信息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瑰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四季中国》是2019年新华社推出的一档二十四节气大型纪录片,全二十四集分别介绍了中国各地最具代表性庆祝节气的仪式,覆盖了每一领域的文化负载词。以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本文主要分析纪录片《四季中国》中的三类文化负载词,译者在不同语境中采用了不同翻译策略。顺应论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卓有成效,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不仅可以使国外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负载词在中英双语境中的应用,还可以使国内观众更清楚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及语言习惯。

【关键词】顺应论;文化负载词;《四季中国》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2-009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2.025

《四季中国》是由新华社新闻电视网推出的双语纪录片,为全球观众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四季中国》自开播以来就凭借生动的叙事方法和丰富精彩的内容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观众。纪录片中出现的大量文化负载词种类多、范围广,其翻译具有研究价值。

翻译作为连接世界的一种媒介,在全世界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翻译最早发生于罗马帝国时期,而后来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版本的《圣经》也加速了欧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互鉴到近代的商业往来,翻译对于世界的影响不可忽视。翻译在我国掀起了三次高潮,由佛经翻译到科技翻译,再到清末民初受西方思潮影响下的翻译,我国的文学与文化逐渐与世界连成一体。翻译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激进的浪花,推动着世界变成一个整体。

《四季中国》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每集围绕一个节气展开,通过讲述与该节气相关的故事、习俗、文化等现象,展示了节气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该片还注重展现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变化、新发展,以及人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展现各地民俗文化,再搭配原创音乐与精美动画,该纪录片使观众对来自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以更加生动和自然的方式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纪录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不仅让国外观众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也让国内观众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并展开深刻的反思。

本文将共同研究文化负载词与语言顺应论,探究其顺应过程,使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更为标准,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外交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中的顺应论研究。该部分探讨了顺应论的理论来源与主要概念;第二部分是文化负载词的分类。该部分阐释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负载词,并主要介绍了其中的三种文化负载词(物质、社会和语言文化负载词);第三部分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四季中国》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该部分从语境关联成分、结构对象、动态性和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分析了纪录片中的文化负载词;第四部分是结论。该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本文研究成果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外交活动的增加,文化交流已成为建立友好外交的象征。因此,文化负载词的准确英译至关重要。顺应论将有助于中英文母语者熟悉不同的句法、语言习惯和语言理解方式。

一、翻译中的顺应论研究

顺应论的概念起源于生物进化论,后来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将其引入语用学研究,形成了一种语言学理论。在顺应论中,语言使用者应根据交际需要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达到交际目的。因此,顺应论表现为语言使用环境与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

(一)顺应论的起源

“顺应”一词源自生物学领域,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解释了顺应论。他提出的“适者生存”反映了生物在自然选择中的适应性,这一原则也适用于语言和翻译。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心理学反映了主体及其身体必须具有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Verschueren将进化论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形成了语言顺应论。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Verschueren将这一概念从生物学领域的“适应”转变为语言学领域的“顺应”。他将顺应论的重要概念概括为四个角度,包括做出选择、变异性、协商性与顺应性。此外,他还从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结构对象、动态性和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现象。因此,语言顺应论应用于各种语言研究。

(二)顺应论的主要概念

“运用语言需要包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做出语言选择,无论是出于概念、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原因。”[6]。语言选择应遵循三个主要原则,包括语言指导人们做出选择的可变性、可协商性和适应性,这三个特征构成了顺应理论的基本框架。

可变性是指语言选择不受范围的限制,而是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可协商性是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语言选择。适应性是指人们应该选择最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与语言交流相比,翻译包含着更为复杂的选择。社会、文化、语言和认知因素都需要译者去思考。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样性差异,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是多方面的。因此,翻译无法遵循一种绝对顺应。所以顺应论需要译者遵循这三个主要原则,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并根据文化背景而变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重点考虑文化因素,找到合适的方法来适应特定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采取最灵活的顺应方式进行翻译。

二、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文化负载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承载了重要的文化信息。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独一无二又精彩纷呈的历史,正是因为其独特性,许多文化负载词会导致国外读者甚至国内读者的误解。“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3]。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中,文化负载词由此诞生。文化负载词既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由此得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尤为重要。

奈达认为文化负载词根据文体将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与语言文化负载词。文化纪录片《四季中国》恰好包含了许多中国人常用的文化负载词。本文主要研究五种类型中的其中三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

(一)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指与物质文化生活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物质文化负载词涵盖衣、食、住、行。近年来,汉字热潮席卷世界各处。此外,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国美食、服饰和建筑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翻译好承载这些物质的文化负载词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根据其中国特色和深层含义采用意译。国外观众可以通过其翻译了解一些中国方言,并充分了解具有中国特色、带有中国属性的事物。

(二)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指具有鲜明社会习俗和时代特征的词语。中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无数承载着社会文化的汉字代代相传。中国向来重视家族观念,中国人对父母双方的亲戚都有相对应的称呼。我们对父亲一方的长辈称为“爷爷”“奶奶”,而对母亲一方的长辈称谓“姥爷”“姥姥”,而在英文中相对应的统称为“grandparents”,在其他亲属的称谓中也没有过多区别。

对于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需要根据语境采用相应的英语对照词,必要时添加历史背景进行解释。许多社会文化负载词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来,从历朝历代的社会生活中而来,译者应根据语境与需要斟酌对应的选词和翻译方法。

(三)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是指具有语言结构的代表性词语,例如汉语中的俗语和四字成语等。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汉语追求句子结构、韵律和语境的对仗,而英语崇尚简洁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语言文化负载词沿用至今,十分具有文化价值。这类文化负载词既是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关键,也往往成了翻译道路上的障碍。植根于深厚文化的汉字使译者难以实现英语中的一一对等,因此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句式风格遵守功能对等的原则采用直译或意译,考虑语言成分的分布位置。

三、《四季中国》中文化负载词的顺应视角

《四季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纪录片,展现了一位身居在中国多年的英国人在不同节气探访不同地方的见闻,以亲身经历与平易近人的叙事方法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观众。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天地万物生长规律的认知。许多国外观众没有机会亲自前往中国,了解二十四节气并学习纪录片中的文化负载词是他们感受中国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

近年来,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无法与之齐头并进。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遵循顺应论的四个视角,这样才能更好地输出中国文化。“《四季中国》的适时推出很好地展现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之处,呼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农耕文明遗产,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当代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突出了中国文化大国的鲜明形象”[5]。本文基于顺应论四大视角分析《四季中国》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使译者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层面更上一层楼,使中西方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进一步。

(一)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

语境关联成分是指在理解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语境做出顺应。“语境顺应是一个不能拆分的‘动态的’意义问题,语境是顺应的基础,没有语境就没有顺应,没有顺应则没有更高层次意义上的语境,其内容重点体现为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亦即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4]。译者需要将源语言语境及文化背景纳入考虑范围,为目标语言观众提供与1doAFn93J4wlwkegFZw3GAQfh5j+VoZl3XeFa+cxedk=我国观众相同的观看体验。

例1:

所以自古农民就按照天,按照太阳来种地。

Far back to the ancient times,farmers started arranging farming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seasons and the sun.

“天”这一物质文化负载词在字面上可指天空,与“地”一词相对,而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天”的深层含义可指“天子”或“上苍”,而在此句中,指“季节”。这句话是在春分时节农民口中的经验之谈,国内观众对此可以意会,而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外观众来说,译者将其意译为“seasons”使这句话更为明朗、更加清楚。译者考虑了语境关联成分,将其译为季节更是契合了《四季中国》这一纪录片中每个季节、每个节气的作用与故事。

(二)顺应的结构对象

功能对等的实现也需要对结构对象做出顺应。结构对象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等,而对结构对象的顺应层面包括音韵、词位和文体。译者需要考虑结构对象的使用和两种语言的结构,然后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达到最佳效果。

例2: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最富庶的盆地,被人们誉为“天府之国”。

Located in southwest China,Sichuan province is a vast drainage basin rich in agriculture,forests and biodiversity.Its four distinct seasons and its luxuriant forests have earned it the name the Land of Abundance.

四川省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中部的成都平原地形优越,人杰地灵。追溯其出处可以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找到答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天府之国”是一个语言文化负载词,其字面意思是指天子的府库,现在成了一张四川省的名牌,比喻该地区物产富饶。译者未将“天府”一词进行直译,而是与前文的四川省介绍相呼应,强调其丰富物资而采用“abundance”。另外,译者还进行了结构对象的顺应,“the land of”是英语中表达“国度”或“版图”的短语,译者将其进行意译非常自然地使观众加深了对四川物资充盈的印象。

例3:

中国人说:“日光夜色两均长,秋分时节加紧忙。”

There’s a rhyming couplet for this season:“When days and nights are just as long,hard work just go on and on.”

押韵的对句是汉语在语言层面的魅力所在,是语言文化负载的体现。原文是农民在秋分时节常说的一句俗语,对每句结尾的字“长”和“忙”押了相同的韵,这样可以使句子朗朗上口、方便流传。为了对应这一语言特色,译者也采用了押韵的“long”和“on”作为尾词。这样即使语言不同,也可以使外国观众接受相同效果的信息。译者还将“秋分时节”这一含义在译文中提前,点明这条俗语是押韵特色的情况,给予目的语观众一个明确的方向。译者对结构对象做出了顺应,斟酌了用词和韵脚。

(三)顺应的动态性

顺应的动态性反映了交际原则和策略在交流中的运用,体现了整个选择过程。在做出选择时,译者应考虑句子的可变性和可协商性。而且,顺应的动态性还包括环境和结构。译者需要根据时间、语境和结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并完整译句结构。

例4:

惊蛰节气是客家人一年一度回家祭祖的日子。

The Insects Awakening solar term is when the Hakka people go home and pay respects to their ancestors.

祭祀先祖是我国一项传统民俗,表达后人对先人的追思缅怀,同时也寄托了崇高的敬仰。人们祭祖时的活动包括上香、叩首、烧纸钱与摆上祭祀供品等。“祭祖”是带有社会风俗的社会文化负载词。译者在了解客家人祭祖的意义后,没有进行采用“sacrifice”而直译,这样无法使外国观众了解惊蛰时节祭祖的文化深意。译者将其译成“pay respects”,这一简练的表达直接点明了中国祭祖的主要缘由。译者并没有大费周章地解释,却使国外观众了解我们中华文化内在的慎终追远与追根溯源,生动地塑造了中华儿女对先辈持有敬意的形象。

(四)顺应的意识突显性

顺应的意识突显性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翻译是两种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之间的交流。因此,意识突显性地体现在翻译中尤为重要。“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会产生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程度的高低就会影响翻译质量的好坏”[2]。来自不同国家的译者拥有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会产生各种翻译版本。同样,译者也会做出各种选择来顺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许多带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文化负载词有时会影响国外观众的观看体验,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意识突显性的使用,并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例5:

大炕。今天晚上烧吗?

That's a huge‘Kang’bed.Will you be heating it tonight?

“炕”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种床,与做饭的灶相连而储存热量,现在常见于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物质文化负载词,“炕”也是旧时代农民简朴生活的缩影。译者在其翻译中保留了中国特色的拼音“Kang”,并在后面加了“bed”作为补充说明。在结合语言与画面的情况下,外国观众既可以理解说话人指的是眼前这种别具一格的中式床,又可以对其中文名称加深印象。译者将观众的文化背景和纪录片的传播需求都纳入考虑范围内,有意地进行了顺应选择。

例6:

汉语、汉字、汉服。许多中国代表性的称呼都和汉朝有关。

The Chinese language Hanyu,Chinese characters Hanzi,Chinese clothing Hanfu.Many things are named in reference to the Han Dynasty.

汉朝时期,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使汉王朝声名远播。自那时起,我国人民就被称作“汉人”,我们的民族被称为“汉族”。正是由于汉朝的影响力,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服装前都会加一个“汉”字。在译“汉语”“汉字”与“汉服”这三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采用解释加拼音的方式,为了与后一句的汉王朝呼应并强调其强大的影响。近年来,直接采用特定物质文化负载词的拼音作为一种翻译手法也屡见不鲜。“饺子”作为我国节日的特色美食,现在有许多译者将其译为“jiaozi”,代替了原来的“dumpling”,使汉语拥抱全世界。同样,中国今年的“龙年”也由“dragon”变为“loong”,尽显中国特色。显然,译者采用这种翻译方法注重了意识突显性,在译文中体现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顺应论提供给译者一种合理参考,使译文更加自然并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语言顺应论给翻译学界带来启示:任何的翻译版本,如果是在翻译方法和翻译精神的指引下的合理翻译,并无高下之分,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结构和使用对象而判断那种翻译更加合适”[1]。因此,顺应论是译者产出更佳译文需要遵循的理论,译者需按照顺应论的四大视角考虑翻译方法。

四、结语

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对纪录片《四季中国》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研究,对顺应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和应用进行了分析,其研究成果得出在遵循顺应论的前提下翻译文化负载词可以提升翻译质量,产生更好的效果。

其次,本文顺应时代潮流和翻译研究的要求,有助于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Verschueren将顺应论从生物学概念转变为语言学概念,提供了语言交流的新视角。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深化这一学术领域的理解,拓宽语言顺应理论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不仅能让纪录片受众群体对中国的文化负载词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帮助更多的英语母语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使汉语母语者学习到更多对应的英文自然表达。不仅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程锋萍,董玉芳.顺应论视角下的散文翻译对比研究——以朱纯深、张培基《匆匆》英译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1):75-78.

[2]李洪.顺应论视彧下《故都的秋》两个译文对比评析[J].作家天地,2023,(07):117-119.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刘信波.语境顺应论的教学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2):117-120.

[5]王璐,赖涵意.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J].外国语文研究,2022,8(01):

78-89.

[6]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