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逻辑
2024-11-21崔越兴
【摘要】私有财产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分析是分为三重逻辑的,首先是人学前提和哲学依据,其次是研究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最后是私有财产的走向即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在人学前提和哲学依据方面,马克思以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作为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基础;在研究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方面,马克思通过思辨逻辑和科学逻辑相串联来分析私有财产;在私有财产的扬弃方面,马克思认为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消灭劳动的异化性质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向人的复归,实现共产主义。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私有财产;异化劳动;费尔巴哈;黑格尔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2-006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2.019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私有财产逻辑脉络的梳理,可以发现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对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分析并不是像马克思自己所承诺的那样从事实出发的。一方面马克思声称不以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为研究思路,而是以“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为研究脉络;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改造并且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塑造了和资产阶级经济事实相对立的“完整的人”,塑造了现实和历史中都不曾存在过的“理想人”。一方面是声称从事实出发,一方面进行的是价值预设,科学逻辑和思辨逻辑交织在了一起。那么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分析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这还需要我们深入到《手稿》的具体研究中去才能发现。
一、马克思的人学前提与哲学依据是理解和批判私有财产的基础
想要理解马克思是在什么情况下和前提下理解和批判私有财产的,首先得弄明白马克思的出发点。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出发点就是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改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人学前提与哲学基础。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思想资源也受到了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洛克以及斯密等人的影响,但是主要的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一)马克思的人学前提与哲学依据来自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批判是以费尔巴哈哲学为人学基础的。这是因为“在1844年的情况下,马克思还不可能具有足够的经济史的知识来科学地解决这一任务,因而他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批判还不是纯粹经济学的,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得不依靠哲学来进行这种批判”[1]155。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唯物主义立场就是马克思当时所借助的哲学理论之一。但是马克思不满足于费尔巴哈仅仅把批判限制在宗教领域,力求以宗教批判为前提,继续展开对政治、国家和法的批判。可以说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原则,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费尔巴哈的理论进行了超越,费尔巴哈的理论无疑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基础。
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描述非常少,更没有直接介绍费尔巴哈哲学的章节,但是如果没有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吸收和改造,马克思是不可能有现在的立场对资产阶级社会私有财产进行批判的。正像手稿序言中所说的“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2]112。如果仅仅依靠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马克思是无法完成对资产阶级经济关系的批判的,这其中还离不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在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中主要是从直观形式认识事物的,而缺乏了对人的能动性的认识,因此费尔巴哈哲学无法发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而这正是黑格尔辩证法所具有的。特别是黑格尔的劳动外化→对象性异化→扬弃异化的否定性辩证法,虽然存在唯心主义性质,但也是费尔巴哈哲学不可能达到的深度。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实现了双重改造,虽然这种改造还是具有局限性的,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资产阶级的人学前提和哲学依据。无论是以人的“类本质”作为价值预设还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马克思作为哲学依据批判资产阶级人学前提和现实经济关系“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3]174。
(二)对资产阶级从客体出发理解私有财产的批判
资产阶级对私有财产的理解本身就是包含矛盾的,一方面把劳动看作私有财产的本质,另一方面又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而没有给工人提供任何东西。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并不是从劳动的角度来看待私有财产,相反资产阶级始终把私有财产看作与人的劳动相对立的物。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是以劳动为自己原则的,并且是承认人的劳动的,但是这种承认是虚伪的,从本质上说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是敌视人的,是否定人的劳动的。因此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对人的劳动的承认是在表面上的承认,其本质是实现了对人的否定。
马克思一改资产阶级看待人的方式,从主体方面去看待人,把私有财产看作人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把私有财产看作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这样就把私有财产和人的关系脉络捋清了。在第一笔记本“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中,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工人客观改造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在第三笔记本“私有财产和劳动”中,马克思又指出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作为人、主体以及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2]178既然以私有财产为突破口叩开了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批判的大门,而且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直接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却没有说明这个事实,那么接下来自然要说明私有财产的起源。[4]可见,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是站在工人的立场之上进行的,这不仅使他能够对资产阶级的人学前提进行批判,更能从理论深入到现实、深入到资产阶级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去批判,从而揭示私有财产关系的本质。
二、对当前的经济事实进行批判从而研究私有财产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人学前提进行批判后,并没有对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行说明,因为这只有深入到当时的经济事实中去,只有“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才能够得到说明,由此马克思进入了对当前经济事实的批判。
(一)当前存在的经济事实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人学前提进行批判后,进而转向的是对资产阶级的现实进行批判。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2]155。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把应当阐明的东西假定为既定的事实,把私有财产当作理论的出发点却不加以说明。但是马克思并不能直接去说明私有财产,只能先通过自己的价值预设来说明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进而通过异化劳动来说明私有财产。
当时马克思面对自己经济史知识的缺乏以及对资产阶级经济关系批判的激进态度,导致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还主要集中在结果和表现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中的第一个理论首先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其他三个异化都是从这个异化中推出来的。此时的马克思不得不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人进行了价值预设,构建出来了一个理想化的人。从而理想与现实进行对比,则得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这样马克思就借助于对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的改造,成功说明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事实,但是这仅仅是说明事实,至于异化劳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从异化劳动推出私有财产的关系,这离不开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吸收和改造。
(二)从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起源
理解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离不开马克思出发的起点“我们且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2]156。马克思分析异化劳动,首先接受了斯密经济学中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理论,其次是作为异化劳动逻辑的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充分认识到这两点才有助于我们理解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是逐个进行的,并不是一次性得出的四个结论。这里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从当前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出发,对表现的结果进行的批判。从这些事实中马克思得出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对立,也就是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性。马克思将目光延伸到劳动过程,分析工人与自己劳动产品异化的原因。他认为因为产品是劳动过程、劳动活动的结果,这就说明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活动不是属于自己的,因此从第一个规定性推出了第二个规定性即工人同劳动过程相异化。在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前两个规定性推出第三个规定性时又借助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人是类存在物”描绘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从前两个异化得出了第三个异化即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到此马克思的推论还未结束,因为私有财产的关系还未展现出来。马克思继续前进,从异化劳动的前三个规定性推出了第四个规定性——人与人相异化。只要是与人对自己劳动和劳动产品以及人自己相一致的关系也都与人和他人、人与他人劳动产品和他人本身相一致。但是人与人相异化与私有财产是什么关系呢?在这里依然没停止,与人相异化的这个人是谁,与私有财产什么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人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确切的指称对象,只能是工人与资本家相异化,即工人在资本家面前的异化。[5]159而工人劳动的产品也正是属于这个使工人异化的资本家,由工人生产出的这种支配性的异化的关系就是私有财产,就是人的劳动的结果。由此也就得出了结论:私有财产不是物,更不是资产阶级从客体出发理解的与人的劳动相对立的对象性,而是人对他人劳动的支配关系。
(三)私有财产的本质
经过对资产阶级人学前提的批判以及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推出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使得一切迷雾都散开了,私有财产的真正本质和私有财产与其本质劳动的异化关系都展现出来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就是劳动,私有财产就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创造之物。
资产阶级之所以从斯密能够看到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劳动,而发展到李嘉图彻底遮蔽劳动、否定工人的主体作用,除了因为资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以外,还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斯密所处的时代是以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生产为基础的,他可以直观地看到劳动的主体作用。而李嘉图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生产已经开始占据主要地位,工人的劳动越来越机械化。所以在李嘉图的眼里工人不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是作为机器劳动的人。
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劳动是历史性形成的。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私有财产主要是来自自然界而非主要依靠人的劳动,然后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出现使得一切财富成了工业的财富。在工业生产以前,全部财富被归结为土地和耕作,土地被认为是不依赖于人的劳动的自然存在。在这个时候劳动只是发挥比较有限的作用,也还不是普遍性的作用,更谈不上主体力量。在工业生产中,人的劳动直接使自然界转变为人的对象性存在。人的劳动也从之前的局限性、辅助性发展成了主导性、主要来源,这时社会财富主要就表现为工业活动的创造物。正是因为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在私有财产是劳动的创造物的情况下,私有财产才能够以客体的形式作为资本家的武器来使工人异化。
主体——客体的一般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另一方面,同样也表现为客体的塑形,客体从属于主体的目的,客体转化为主体活动的结果和容器”[6]139得以显现出来。由此马克思对人的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得以梳理完成,掩盖人的主体性劳动的迷雾也被驱散。
三、私有财产的最终走向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异己性质,对资产阶级从客体方面看待私有财产进行了批判。但是如何对待这种私有财产,这种私有财产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对私有财产进行扬弃,实现私有财产真正造福于人。
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是与人相对立的,因此是需要被扬弃的,也就是消灭人的异化。只有消灭异化劳动人的劳动产品才能真正属于人服务于人,成为人的发展的基础。真正为了人、服务人,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他人的和谐一致”[7]929。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证就是以人道主义为其理论依据和价值立场的。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真正使私有财产服务于人的劳动,这是积极扬弃了的私有财产。这也是私有财产向人的本质的复归,这时的私有财产不再服务于少数人,而是服务于全社会。并且这种共产主义并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而是在以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对那种私有财产的扬弃而非消灭。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共生。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2]185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扬弃私有财产的逻辑。首先,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不是取消私有制度下取得的私有财产,而是使私有财产不再作为与人相异化的存在。人的本质的复归也是在保存以往历史发展的全部成果的基础上,是以往全部历史运动的结果。其次,扬弃异化劳动也不是消灭对象化劳动,只是扬弃使劳动异化的社会生产形式,是对于对象化劳动的客观物质成果和基础的真正占有。对于对象化劳动的客观物质成果和基础的真正占有是恢复人们所丧失的本质,使人作为“完整的人”出现在劳动过程中以及享有劳动成果的结果中。最后,共产主义也是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使得自然界为资本占有,从而使得人对自然界的一切成果成了一切的失去,只有自然界属于人变成完全属于人的自然界,才是符合人的本性需要的自然界。人只有以社会的方式才能全面地占有自然界,也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样自然界也只有为社会所占有才能真正成为人的对象,这才是私有财产的最终走向。
四、结语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吸收和改进,进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的各种辩护理论进行了批判。同样,马克思借助于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对人类历史的规律做出了一定的揭示,虽然马克思这时的思想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但是这依然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运动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私有财产的分析是以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改造为基础的,贯穿着思辨逻辑和科学逻辑。只有对《手稿》中马克思分析私有财产的逻辑彻底梳理清楚,才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宫敬才.马克思经济哲学微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孙浩民.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循环论证和价值预设[J].东南学术,2023,(1).
[5]宫敬才.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崔越兴,男,河北衡水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