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仁山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意义与价值

2024-11-21冯浩然

今古文创 2024年42期

【摘要】关仁山被称为河北文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始终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保持高度关注与深度思考,其新世纪乡土叙事既包蕴着传统乡土大地的厚重底色,也展现了时代更迭背景下的崭新风貌,深刻揭示着农村在经济文化现代化冲击中的革新与嬗变过程,彰显了农民在守护乡村、建设乡村的过程中所实现的个体小我价值与国家大我理想的双重追求,谱写了新世纪语境下的时代新人不忘初心、踔厉奋发、守望相助的时代颂歌,对新世纪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范本,具有卓越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关仁山;新世纪;乡土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2-004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2.012

基金项目:2023年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乡村文明观的建构——以新世纪乡土小说为例”(项目编号:2023KX076)。

乡土小说自“五四”以来便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的中国乡土小说是百年中国乡土小说历史发展链条上的最新环节。关仁山作为新世纪乡土作家的代表之一,自创作以来,无论是反映农业农村农民命运变迁的农民命运三部曲《麦河》《日头》《天高地厚》,还是见证雄安新区崛起的《白洋淀上》,都体现出一种关注时代发展、深思农民命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始终将目光停留在中国乡土之上,关注传统乡土大地在农村现代化转型中的重塑、革新与嬗变现象,力图为乡土文学寻找新的创作蓝本,对农村在世纪交替中的挣扎与沉浮、农民面临的抉择与探索进行深刻思考,并尝试找到农业、农村、农民在现代化时代进程中的发展方向和命运出路。其作品中的乡土叙事因此显示出鲜明的新世纪特征,对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作品反映农村发展现实、聚焦农业发展状况、探究农民前途命运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衍生出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时代价值。

一、真实反映农民生活现状

关仁山近二十年来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题材,那就是紧紧抓住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产业转型、土地流转、房屋拆迁、农民工进城、环境治理等现象的书写,真实地反映农民的生活状况,揭示中国农村在新世纪经历的阵痛和巨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新一轮的土地流转,以及前途未卜的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过去、当下、未来的三维空间都进入了创作画卷。

(一)现代化考验下的时代阵痛

在2023年的新作《白洋淀上》中,关仁山将主体时间设定为2017年至2022年这一时期,此时乡村振兴政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白洋淀旧区的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渔业方面,引黄济淀工程虽然改善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但百姓无法继续养鸭打鱼,以往依靠网箱养殖维持生计的农民只能外出谋生,有的在北京新发地卖鱼,有的到新区工地打工,还有的到了国外劳务派遣。这一晴天霹雳般的巨变,无异于打碎了白洋淀老区渔民的饭碗,渔民转型迫在眉睫;同时,“淀上升明月”实景演出虽带动了四百多人就业,但拆迁居民的新居安置问题也接踵而来。

农业方面,高度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科技含量极高,只会用双手插秧收割老农民,在农业这一传统第一产业中再没有施展力气的一席之地;同时,智慧农业以种业研发为核心,不吝向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抛出橄榄枝,这也意味着旧农民想要重回土地的愿景,已经成了被时代遗弃的奢望,这背后隐藏的科技进步与百姓就业的冲突,是新时代农村建设中产生的新问题。

基础建设方面,以卓越基建能力为支撑、以5G基站做辅助的地下管廊,无人驾驶车道、水暖线路廊道、应急泄洪水道一应俱全,虽极大节省了地面空间,推动了智能化新区的建设进程,但管廊所采用的机器人,效率高毕竟高于人力劳动,且没有惰性和私心,这种机器人与人类共同劳动的工作方式,昭示了智能时代下人类与机器人之间既交融又冲突的复杂现状——人工智能的勃兴已然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未来如何处理两类“人”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对既有生产发展模式的挑战与探问。

(二)与困局中求机遇的时代答卷

然而困局总是与机遇并存,现代化建设虽然造成了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但其中也不乏积极的成分。

新世纪以来,传统农业逐渐被市场化现代农业取代,农村社会深层结构也面临暗潮下的巨变,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开展、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低能耗高效率的科学技术的引入,为新农村青年提供了新思路。关仁山针对这一农业发展现状,在其《白洋淀上》和《天高地厚》等作品中塑造了范少山、鲍真、乔麦等新农人形象,他们在农村进行土地流转,通过承包土地的方式发展现代化大规模农业,因地制宜改造农村农业生产方式,同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既节约了人力,也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实现了省力、节能、增收的多赢;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范少山还将现代工业管理模式与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收益与生态兼顾、集体协作与个人创新俱备,最终带领全村农民走向了绿色生态的富裕生活。

此外,数字赋能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关仁山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今网络直播异军突起,一部手机、一片农田,就可以引爆流量,将特色农产品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进而拉动投资,推动特色名片走向市场。众多新农人抓住这一机遇,创新运营模式、加快成果转化,以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土特产品,搭建集“技术研发、原料生产、原产品深加工、网络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三化”同步进行,既创新出新型销售经营模式、也为农产品打通了新销路,提高了农民收入,更有助于打造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传统第一产业增添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关仁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作家,他从农村走来,又向农村中去,他目睹了农村的困境、见证着乡村的巨变,因此立足现实、不盲目褒贬,真切地描绘了变革中的北方农村鲜明的生活画面,刻画了在时代浪潮裹挟下艰难求生的农民群像,既展现了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冲突,也试图为新时代农村社会中的农民寻找新的出路,为新农村建设探索新的可能。这种敢于直面现实、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现实主义写作,拓宽和创新了新时期乡土写作的路径。

二、对农民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新世纪以来,中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水平、管理体系和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飞跃,新一代农民怀抱理想进城打拼,却被城市的冷漠和残酷的现实击垮,被迫回乡务农;底层女性长期置身于父权社会,家庭暴力和村邻口舌拷打着她们的人格尊严,觉醒后谋求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又饱经冷眼与艰辛。这些在时代潮汐的牵引掣肘下苦苦挣扎的农民群体,命运究竟在何方?针对这一问题,关仁山始终致力于寻找解救农民未来命运的方法。这样以农民切身命运为己任的写作姿态,包蕴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

(一)农民的奋争·新世纪乡土之歌

《日头》中,雪灾和贫困使得村里尚未搬迁的17户农民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多是空巢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绝望之际,村民老德安自杀身亡;《麦河》中,“农民韩腰子将土地流转到曹双羊的麦河集团后,因无法忍受无地可种的煎熬,遂选择无偿为他人下地劳动,只为享受一个农民与土地的亲近,却在夜晚看麦场时因车祸致死” ①;《天高地厚》中,乡村实力派人物荣汉俊的人生伴随乡村的变迁几经起落,改革的新机运与生活的旧形态的交错,外在生活和内心主张的冲突,造就了他虽想与既往观念割裂却又无从脱身的人生悲剧;老农民梁罗锅恪守传统乡村遗留下来的道德观,为人淳朴、善恶分明,从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时期,他都一如既往地坚守着乡土大地,甚至选择留守乡村,租种进城农民撂荒的土地。但他老迈的步伐还是跟不上时代的变革,他逐渐成了历史进程中的保守者和落伍者,最后由于县乡开发变成了失地农民,只能靠救济粮生存。

在作品《天高地厚》中,以鲍真、梁双牙为代表的农村新青年,或是经历残酷的现实打击后回村务农,或是在城市小有成就后回流乡村,他们的精神能与新时代的进程同频共振,但肩上仍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累,开垦荒地、稻田养鱼、流转土地、创立品牌,这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经历背后,“透露出的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波发展之后的农村渐渐又陷入发展滞后的困境,农民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仍然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课题的消息” ②。

这些接受过新发展理念的影响、见识过现代化都市的繁华景象的新农人,想要以一己之力助推家乡振兴,显然是困难的。他们回到农村后,想要在辽阔的土地施展拳脚,却惊觉现实变革中的传统农民对新型经济制度的认识相当迷茫,对现代化转型也存在近乎执拗的排斥心理;面对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农村贫富分化严重、城市化扩张对农村的挤压等严峻的现实问题,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凋敝之势与农民生存的窘迫局面,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却无计可施,“救赎”家乡的美好愿景饱经坎坷。

然而即便如此,塑造当今时代的“梁生宝”一直是关仁山的理想和目标,他作品中创造了一系列新农人形象,他们在农村固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中率先进行产业转型,实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农民身份的再确认,谱写了新时代的“创业史”。

《金谷银山》中的范少山将《创业史》作为“口袋书”,他不甘故乡白羊峪落后于城市发展的脚步,主动融入城市化市场大潮,又带着新型发展理念重回农村,在北京与山村之间搭建起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产品拓宽销路;他发掘溶洞这一独特区位成分优势,使得白羊峪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他在白羊峪的土地上培育出“金谷子”和中国第一个无农药的、永不腐烂的“金苹果”,带领人民走上绿色生态的创业之路。同时,他始终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先,为村民安装光伏发电设施和沼气灶,承担起建设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重担,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麦河》中的曹双羊则是为大众利益默默奉献的“约伯式”英雄。他穷则思变,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商业计谋,积极进行多村并联的土地流转,建成万亩种植基地,发展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大规模智慧农业,同时用现代工业文明管理乡村,将农村建设成现代化农场,将农民培养成现代化员工,使得合作意识和新式契约精神深入人心。

这些新农人在乡土之上成长,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反哺着农村。他们率先实现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又在成就个人梦想的同时,积极带动就业、助力集体发展,使更多农民受益,既体现出改变个体命运的魄力,也彰显了助力共同富裕的决心。

(二)女性的再觉醒·多重身份的突围

关仁山在乡土叙事中还塑造了许多农村女性形象。她们或是在原本无力扭转的命运中幡然醒悟,实现了对自身既定角色的颠覆和超越;或是深入基层第一线,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或是从城市重回农村,用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和新式观念为乡村注入新动能,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她们都是“女性独立则天地宽”的典范,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增添了鲜活靓丽的色彩。

但是,这些投身新时代农村建设的女性,她们的经历往往更加曲折。

《白洋淀上》的女主人公乔麦,起初因为“换亲”来到王家寨,成为姚力英的媳妇,此后长期生活在家暴的阴影中,与她作伴的只有一群鸭子,而白洋淀环境治理后,农民不能在再打鱼养鸭,她失去了谋生的产业,儿子苇秆儿的死更是让她陷入绝望痛苦的深渊,无法提起生的希望。之后,她在大学生村干部孙小萍的鼓励下,历经波折终于冲破婚姻的牢笼,决定通过承包土地发展智慧农业,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先后经历了无端的性骚扰和前夫姚力英的恶意陷害,甚至险些被扣上卖假种子、坑农害农的罪名。即使强大的心智支撑她历经坎坷终于成立“麦耘种业有限公司”,但这种从农村大地上走出的女性“草根”企业家,只是在农村艰涩的现代化进程中突围而出的凤毛麟角,新农村女性面对的发展困局,仍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普遍现象。

不过,无情的现实没有逼停新农村女性前进的脚步。例如,乔麦凭借敏锐的时代触觉和细腻的洞察力,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助推产业转型、重视科技人才,她成立的博野苗圃基地为千年秀林工程的苗木需求提供稳定供应链,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智慧农业旱涝保收,因地制宜的新型良种填补了智能育种研发领域的空白,为维护国家种业安全做出突出贡献;她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积极学习卓越民族企业家靳一光的企业治理理念,实现公司和村集体经济捆绑,农民变股民,不仅壮大集体经济,还与村民共同致富;她胆识过人,当机立断,效仿北京通州环球影城的经验,最先提出了“淀上升明月”大型实景演出的想法,从而助力整个白洋淀实现了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化旅游业的转型。

另外,还有北京电视台记者赵晓燕,城市回流农村的女青年鲍真,她们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纵使过程中时常伴随突如其来的变故、身心的打击、几经辗转的考验、他人的冷眼与质疑、无端致命的恶意,但这都不能动摇她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与助推乡村振兴而奋斗的决心。她们坚信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用女性自己的造命观,共同组成了新农村建设叙事中的优秀女性群像;她们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品质,是新世纪乡土叙事中的明珠。

可见,关仁山以现实主义笔法和人文主义心态,聚焦三农困境,与土地同呼吸共命运,通过对农村社会现实的体悟、理解与提炼,真实记录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书写着农民在改变命运过程中的苦难与抗争、欢乐与泪水、苍凉与悲壮。“他把中国农民在时代潮汐的牵引掣动下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的坚韧的意志、不息的奋争和所遭逢、所承受的曲折、挫败、困顿、辛酸和盘托出,” ③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闪耀着人本主义的光辉。

三、追踪与时代同步的农村发展进程

只有了解乡土的历史,才能把握它当下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关仁山新世纪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叙事,实则是在与历史同步的事实性描述中进行的。“其作品多以关注新时代、揭示新矛盾、展现新生活为主要特色。” ④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乡村的嬗变、新型工业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冲击、现代科学技术助推的产业转型,以及沉浮在时代浪潮中的农民的真实生活,都在其创作中有所体现,见证着新时代雄安新区崛起历程的《白洋淀上》具有卓越的现实主义价值和现代化代表性。

这部长篇乡土小说是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扶持计划出版的第一部作品。2017年至2022年这期间,白洋淀从被国家设定成新区,到之后的规划建设,再到建成后的蓬勃发展,都与如今现实中作为“千年之计”的雄安新区范本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关仁山把与中国现实发展进程同步的历史时间介入到白洋淀新区的崛起过程中,使得新区的“旧”与“新”共同构成了一种根源于过去、发萌于现实的时代叙事模式。在作品的时空体中,王决心、乔麦、杨义成等人置身于崭新的历史舞台上,随着国家政策的推新、经济体制的转型、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建设出了“白洋淀新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历史地标,共同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国家发展的“黄金时代”,关仁山乡土叙事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是他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也为中国将来的城市规划提供了经典范式。

此外,白洋淀新区并非文学作品中的一隅之地,它存在于真实的历史进程之中,自2017年,国家宣布白洋淀新区成立开始,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就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其中的决策、建设、规划不仅关乎百姓的福祉和国家的战略布局,更是具有与世界命运紧密相连的宏大的国际视野。作品中多次提及北京冬奥会为白洋淀新区带来的可贵机遇,以及中国加入WTO、亚投行的人员想要与杨义成就新区建设合作等情节的加入,都将作品的叙事空间从中国传统乡土大地扩大至全球范围,新区规划这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因此具有宏大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格局。

关仁山有意触摸雄安的悠久历史与精神文脉,将故事舞台放在时代背景之中,在其有意的历史与现实同步的叙述视角下,白洋淀这一艘旧时代的渔船被修缮一新,换上了新式发动机,年轻的船长掌舵,在转折的弯道上重新起航,开拓了一个新的时空世界。纵然时代的黎明前必定是迷茫的黑暗,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人们难免有困惑、有不安、有躁动和迷惘,然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个体的发展被融汇在时间的更替中,白洋淀新区从规划到建成的腾飞过程,因此也是人物自我成长历程的映照,劳动人民在历史的新坐标下建设着新区,新区也在重塑着他们的灵魂。

可见,关仁山着力将新区的建设、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全方位推进和人物的成长等多个方面置于历史的视角下同步进行,“以自然时间的终结为开篇,以新历史时间的开启为主体,以革命历史的传承为底色” ⑤体现了中国当代作家与时代同行,对当下现实“正面强攻”、同步书写的艺术能力,“这是新时代中国文学中将时代性、历史性和文学性有机融合的优秀作品” ⑥,为长篇小说反映时代新变和历史风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结语

关仁山新世纪乡土叙事格局,不难看出其中具有的质朴、天然、纯粹的泥土般的个人风格,他以现实主义笔法真实展现了农村在新时代语境中的现代化遽变现象,又结合切身的人本主义关怀书写了新旧农民在历史浪潮中的沉浮、挣扎、奋斗与奔突历程,描绘了乡土中国在21世纪崭新时代变革中焕发的新风貌。同时,其新农村建设叙事为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一众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生于乡土、长于乡土、奉献乡土,以卓越的能力、超凡的毅力、坚定的信仰、高度责任化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血脉中延续的乡愁情怀,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机遇中,焕发出卓尔不凡的人生光辉,共同铺设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关仁山乡土叙事下的新时代农村社会,从不是一个凝定的时刻,而是历代赓续、包蕴丰富的历史瞬间。他讲述着“新区” 建设故事,塑造着时代“新人”形象,在其中寄寓着美好希望、联系着广阔世界,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乡土、中国和世界融为一体,形象地展现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一世界性、史诗性的伟大实践,实现了历史与美学、映射与思考、现实刻画与人文关怀的协调与统一。

注释:

①汪西东:《论关仁山新世纪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安徽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②曾镇南:《秀出的青枝 奋争的精灵——评关仁山的〈天高地厚〉》,《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第73页。

③曾镇南:《秀出的青枝 奋争的精灵——评关仁山的〈天高地厚〉》,《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第71页。

④化丽真、周春英:《对农民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浅析〈日头〉中的现实主义关怀》,《名作欣赏》2016年第8期,第9页。

⑤周新民:《新时代文学的标杆与标本——论〈白洋淀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3期,第87页。

⑥吴义勤:《现实书写的新篇章——读关仁山的长篇小说〈白洋淀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第144页。

参考文献:

[1]汪西东.论关仁山新世纪农村题材小说创作[D].安徽大学,2018:7.

[2]曾镇南.秀出的青枝 奋争的精灵——评关仁山的《天高地厚》[J].小说评论,2003,(05):73.

[3]曾镇南.秀出的青枝 奋争的精灵——评关仁山的《天高地厚》[J].小说评论,2003,(05):71.

[4]化丽真,周春英.对农民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浅析《日头》中的现实主义关怀[J].名作欣赏,2016,(08):9.

[5]周新民.新时代文学的标杆与标本——论《白洋淀上》[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03):87.

[6]吴义勤.现实书写的新篇章——读关仁山的长篇小说《白洋淀上》[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3,(0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