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昆虫界的“刽子手”
2024-11-20何腾江
2023年,《少男少女》杂志社与岭南本土儿童文学作家何腾江老师共同开设的《探索·鸟趣》栏目深受好评,在小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来信表示从中学到了许多鸟类知识,还学会了主动观察身边的各种鸟儿。因此,为满足小读者们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2024年本刊继续邀请何腾江老师开设《探索·虫趣》专栏,从2024年第1期开始,陆续推出12期以观“虫”为主题的美文。
在《探索·虫趣》专栏,何腾江老师将联合西南大学昆虫学硕士、自然摄影师吴可量老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小读者描绘蝉、螳螂、蝴蝶等12种虫子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状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等,在轻松诙谐的文字和精美奇妙的微距摄影中,带领少年儿童亲近自然、开阔眼界,感受文学之美、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
草地上庄严地立着一只螳螂,宽阔而薄透的绿色翅膀收缩在狭长的尾部。要不是两只细长的前爪向天空举着,我很可能就被它的“隐身术”给骗了……
举向半空的前爪,怎么看,都像是在祈祷呀。这一番安详的模样,多多少少会博得人们的一点好感吧。
其实没有,一点都没有,灵界村的庄稼人从未这么认为。毕竟,谁都知道,螳螂压根就不是在祈祷。恰恰相反,它在狩猎,在准备着一场血腥的猎杀。
这只螳螂全身是绿色的。我在灵界村见过的大多数螳螂都是这种颜色。它的前胸长,两侧都有锯齿;前翅一直盖到了尾部,像是穿着长裙的样子;后翅多是淡褐色,且呈半透明状,上面还有一些横脉。小时候逮到螳螂,我跟伙伴时常化身为“解剖师”,尤其是它半透明状的后翅,是我们最喜欢摆弄的。
螳螂后翅的淡褐色并不明显,或许是被前翅盖住的原因。不过,倒是有一种螳螂,全身都是褐色的,叫屏顶螳,在海南岛倒是常见。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仅一海之隔,都是亚热带气候,我最渴望见到的,就是别样的屏顶螳。
我的出现并没有惊动到螳螂。它依然是一副虔诚的模样,你甚至会觉得它有点优雅,毕竟它身着雅致的绿色服装,搭配着翠绿的草色,与周围的环境是极为相搭的。它的头开始左右摆动,其实是可以自由旋转的,仿佛装着一根弹簧。那双复眼突出,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
曾经也有一段时间,我被螳螂这般模样欺骗过。它收缩起前面的“两把大刀”,只露着尖尖的小嘴。我以为,它只是一只食草的昆虫。可是,我大错特错了。螳螂居然是昆虫里的特例——不折不扣的肉食昆虫,而且专食活物,是昆虫界的“刽子手”。
有多少次,我眼看着就要伸手逮住它了,螳螂既不飞走,它可是有翅膀的;也不逃跑,它可是有腿的。奇怪的是,螳螂蜷曲着前爪,做出一副战斗的模样,真是“好斗的昆虫”呀。
眼前的螳螂显然也早已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并不坐等“送死鬼”,而是主动出击了。一只褐色的蝗虫莫名其妙就落在了螳螂眼前。也许,它一开始只是认为螳螂扬起来的双爪是草茎,当然也不排除蝗虫误入了螳螂的地盘。要知道,螳螂的前爪有一排锐利的针,两爪一合并,便像齿轮相扣,猎物根本无法动弹。于螳螂而言,只要落在它的前爪里,猎物是十拿九稳的。
这只傻乎乎的蝗虫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末日要来了,也许早就被螳螂露出来的凶煞模样给吓得魂飞魄散了。于是,平日再能蹦跳的蝗虫此刻什么动作都没有做。要知道,只要它一蹦,眨眼的工夫就能蹦出螳螂利爪的距离;又或者展翅高飞,也能逃出一番生天。
可是没有,蝗虫一点动作都没有。我似乎要动了恻隐之心……但是,就在这一瞬间,我想到了—— 蝗虫是害虫。我的恻隐之心,是无来由的。于是,我继续等待着……
法布尔说过:“据说,小鸟见到蛇张开的大嘴时会吓瘫,看见蛇的凶狠目光时会动弹不得,任由对方吞食。”这么说,这只蝗虫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情况吧,我想。
接下来的场景,是螳螂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大刀”向蝗虫“砍”了下去。它的双锯一合,夹紧,蝗虫连还手之力都没有了,倒是两条后腿蹬了几下。可是,螳螂的尖尖小嘴此时已咬向了它的颈部。这也是螳螂捕猎时最常做的动作。
我观察到的螳螂捕猎时最惯常的方法,就是一只爪子拦腰抓猎物,另一只爪子按住猎物的头,有点像掰头一样。此时,许多猎物的颈部露了出来。要知道,这个地方是昆虫的软肋,并无护甲。螳螂的利嘴只要轻轻一咬,猎物就小命难保了。
螳螂开始享受它的战利品了。但凡有肉的地方,螳螂都要撕开,哪怕鲜血淋淋,它也不会放过。有时候,这么惨烈的一幕,我看得心里一阵阵痉挛……
在自然界,再凶狠的动物,似乎都有天敌。于无恶不作的螳螂而言,它同样逃不掉天敌的追杀。最熟悉的,当然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那真是“一物降一物”,物竞天择嘛。这么一想,我的恻隐之心,是不是应该改一改呢?
责编:黄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