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前后的新四军电台
2024-11-20徐涛
天空不再高远,云层压得很低,让人喘不过气。
雨后山谷的空气中弥漫着散不去的炸药味和焦煳味,还有浓重的血腥味。四周不时发出一声声充满金属感的脆响,这是轻、重机枪在封锁射击。
所有人都明白,出口已经被敌人封得死死的。
皖南新四军军部从驻地泾县云岭出发北上,是7天前的事情。
此时,已是寒冬的江南居然下了一场大雨,原本就崎岖的山路更加难行。疲惫加上淋雨,几千人只好在泾县茂林休整了一天,这是致命的一天,一个被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7个师约8万人对新四军展开围攻,新四军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伤亡惨重。
负责与党中央、中原局和皖南新四军军部联络的苏北八路军第五纵队(后改为新四军三师)的两部无线电台早已开机,1号台值机员王建东正在不间断地呼叫,2号台值机员按照黄克诚司令员“要特别注意收听皖南军部电台”的命令,缓缓转动机器的刻度盘,搜索着信号。
“K261呼叫L&B,听到请回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呼叫如泥牛入海,对方杳无音信。
第五纵队的两部电台与八路军总部电台、上海地下党电台、海南琼崖台、浙东台、115师独立旅电台经常联络和通报,像今天这种连电台信号都找不到的情况,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所有人的心情都乱糟糟的。
究竟出了什么状况?这还要从皖南新四军军部电台的建立说起。
叶军长面对无米之炊
1937年12月初,汉口大和街(今胜利街)26号一幢日式小楼的门前挂上了一块“新四军筹备处”的招牌。不久前,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达成协议,把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并决定由叶挺任军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采取了“北和南剿”的军事策略。一面与共产党谈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面加紧对南方游击区的疯狂“清剿”。对于南方8省红军来说,最艰苦、最难熬的一段时光来了。他们在崇山峻岭和茂密树林间穿梭,风餐露宿,昼伏夜行,随时都有可能牺牲。战士们在没有吃、没有穿、没有通讯工具、没有医药、没有补给、没有足够弹药的情况下同数量几倍于自己的敌人周旋。
中共中央分局领导项英和陈毅通过地下渠道积极收集香港、汕头的华侨报纸以及国民党方面的报纸,了解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分析当前形势,确定了同国民党当wKMpGz3zaFesjatVvAftHdws8JFQzEelzMLKpXc5vdE=局举行谈判、联合抗日的方针。
蒋介石打的算盘是,国军在淞沪会战损失了60%的精锐部队,而“围剿”南方红军3年之久,已经师老无功,不如改编中共领导的南方红军游击队,先拔去如鲠在喉的“战略支点”,再调虎离山让他们开赴对日作战前线,借敌人的手消灭敌人。他先提出“中共方面派人联络南方游击队经调查后实行编遣,但其领袖需离开部队”,又说“不同意南方红军游击队单独成立一个军,即使可以成立一个军,也不同意由共产党方面派人来担任军长”。
与蒋介石打了10年的共产党也“很硬”,一面观察形势采取“蒋不让步不再同他谈判”的方针,一面派出多名通信人员带着中共南方局装配的电台,分别到南昌、长沙、福州的“八办”搜寻和联络分散活动的红军游击队。
当时,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和天津,接着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向华北地区进攻,企图用三个月的时间“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的大旗,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形势不等人,究竟要建立一支怎样的抗日武装队伍?谁又能领导这支队伍?
破冰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名将——叶挺。
叶挺从澳门回到上海请缨杀敌。他接受周恩来的委托,利用自己的威望,积极做时任国民党高层的同学、故旧的工作。他向蒋介石表明愿意参加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以北伐时期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为建军蓝本,有理有据有底气,确定了新四军的番号。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发出通报,宣布经“委员长核定”,“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转发蒋介石的电令:
一、鄂豫皖边区高敬亭部;二、湘鄂赣边区傅秋涛部;三、粤赣边区项英部;四、浙闽边区刘英部;五、闽西张鼎丞部,以上各部统交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
新四军军部成立后,叶挺才发现这个军长并不好当。
国民党原本就想借改编之机,削弱和控制红军游击队,所以迟迟不肯给正式的番号和必要的武器装备。又借口经费吃紧拒绝我党提出的新四军必须同国民党中央军待遇一致的要求。经过据理力争,勉强同意每月拨给新四军6.5万元经费,平均每人每月只有1元3角。这些钱是杯水车薪,连维持新四军的伙食费都还差1万元。
新四军部队的通讯联络问题尚未解决。经过叶挺出面交涉,军政部只配发了一部5瓦的小电台,这部电台连组织双向通信的基本功能都不具备。报务员、机务员是雇的,有线电通信还要依靠临时租用的地方邮电线路。目的是让这支部队只能通过国民党的电台收发电报,切断新四军与中共的联系。
叶挺除了一份委任状、一枚印章,几乎一无所有。他要如何面对“无米之炊”?
孙夫人援手买电台
窗外天气很好,叶挺却心事重重,军部的气氛沉闷得好像随时都可能爆炸。
叶挺几番去重庆找蒋介石、何应钦交涉,都没有解决问题。
眼看着部队“饷款不济,军食不足,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叶挺万千滋味涌上心头。是啊,要不然怎么叫作“异己”呢?
这位曾经警卫过大元帅府,跟随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平叛的将领咬咬牙,决定请一个人帮忙。
这个人就是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
上海沦陷后,宋庆龄撤往香港,继续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为了给八路军、新四军争取国际援助,她联络在香港的中外名流,在香港成立了“保卫中国同盟”。从此,香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款项的中转站,为中国的抗战,为八路军、新四军更有力地打击日寇作出了重大贡献。1939年秋,叶挺带着沈其震(新四军卫生部长)到了香港,找宋庆龄设法解决新四军物资匮乏的问题。宋庆龄设宴欢迎,并对叶挺说:“你需要什么,就拿什么,尽量多带些回去。”
在“保盟”的大力支持下,仅1939年由“保盟”经手的华侨捐赠给新四军的款项就达到“港币13155.10元”“中国法币35666.93元”。时任新四军敌工部部长林植夫回忆,他曾“一次就收到香港转来的华侨捐献款项 200万元 (国币)”。
新四军军部的一部性能先进的收发报机和一套工艺精密度堪称一流的印刷设备,是菲律宾华侨领袖李清泉捐赠的,“当时军部和延安通电都是靠这部收发报机”。
叶挺派人到上海、香港通过宋庆龄、廖承志,把华侨捐赠给“保盟”的一笔捐款取出,购买了一大批元件、器材和电话机,建立了新四军军部电台;随后新四军各支队、独立行动团也配置了电台和电话通讯设备。
云岭的“千里眼”和
“顺风耳”
1938年2月,新四军开始向皖南、皖中集中。战斗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为了及时调动和指挥部队,通过繁杂的无线电讯号,判断对方的电台方位、使用文件及工作状况,掌握敌人动态,研究规律,获取各方情报,新四军军部必须成立无线电队伍和电讯密码破译机构,用“千里眼”和“顺风耳”为部队提供通讯和情报保障。
新四军成立初期,无线电器材和无线电报务人员十分匮乏。党中央从军委二局、三局抽调了大批无线电技术骨干,帮助新四军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仅1937年底到1938年底,就从延安派出15名通信人员。同时军委三局还在延安举办了一个40多人的机务训练班,专门为新四军培养机务人员。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到达岩寺后,组建了无线电报务训练队。训练队采用急用先学、突击速成的办法,以收发报技术为主,兼顾学习军事政治。没有教材,就自编了《英文三十课》和《机务三十课》等教材,用教员讲、学员记的方法。缺乏训练器材,就利用几个振荡器、半边耳机来做示范教学。物质条件差,就在微弱的油灯、蜡烛下边摸索边总结。
无线电报务训练班一共办了9期,为全军培养了一大批无线电报务人员。皖南事变前,共培养报务员143名。
8月,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进驻云岭后,成立了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下辖4部工作电台、1部新闻台和机务室。
这4部工作电台中,一台(总台)主要联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中共长江局和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电台,开设在夏里张家,使用功率15瓦(后改为50瓦),采用充电机供电;二台联络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军政部、第三战区及驻皖南部队电台,开设在东山,电台功率15瓦,手摇马达供电;三台联络各支队以及先遣支队,开设在岗上李家,电台功率15瓦,手摇马达供电;四台联络延安中央台、中原局台、浙江省委和上海地下党台,主要保障中共东南分局的无线电通信,开设在丁家山,电台功率15瓦,使用手摇马达供电;新闻台配属军政治部宣传部抄收新闻供《抗敌报》使用,也抄收中央社、同盟社、路透社、塔斯社和美联社的新闻供军首长参阅;机务室负责全军无线电通信器材的筹措、修理、装配等工作,驻在小河口。
1939年底,新四军军部又成立了对敌通讯情报工作的“三山办公室”。国民党军委会与第三战区来往电报、第三战区与所属部门及汪伪单位的来往电报,基本上都能够破译出来,“可以说,他们(敌方)之间来往电报的内容,我们和他们基本上是同时知道的”。在著名的黄桥战役中,为支援苏北部队抵抗国民党韩德勤部的攻势,“三山办公室”通过艰苦努力,侦破了国民党军使用的密码,及时掌握了韩德勤所在部的作战命令、兵力部署等核心情报,为战役获胜作出了重要贡献。
皖南事变前夕,针对国民党第三战区军队频繁调动等异常敌情,“三山办公室”迅速充实人员、器材,增强侦听破译力量,收信机增加到十多部,工作人员增加到30多人,多次截获蒋介石发给顾祝同以及顾祝同指示上官云相的密电。
永不消失的呼号
苏北八路军第五纵队的两部电台焦急地等待了几个小时之后,才从无线电台里传出一段微弱的电波声。
“曹丹辉!”王建东一直负责和新四军军部总台联络,对战友娴熟的发报手法再熟悉不过。他高兴得一下子喊了出来。
这段电报曹丹辉一连发了好几遍。
抄报员表情凝重,一笔一画地记下了电文:“告知各部队所有电台,我是皖南军部电台,这里情况万分紧急!”
随后,就再也听不到信号了。
电波这头的人们不知道,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行至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的拦击。血战七昼夜后,新四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军部首长下令销毁密码本、砸烂电台、分散突围。突围之前,曹丹辉把电台呼号和通信联络规定写在大腿上和衬衣袖筒里,凭着记忆中的密码,利用收音机零件赶制了一部简易电台,发出了皖南事变后的第一封电报。
皖南事变之后,党中央决定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陈毅在新四军军分会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指挥员把新四军通信联络建设作为新四军军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会后,统一了新四军的通信管理体制,扩充了通信手段,采取多种通信工具结合并用;决定军、师举办通信干部培训;区分通信器材采购方向。
1941年7月20日,国民党王光夏部进占泗阳众兴西北的程道口地区,企图以程道口为中心,分割和摧毁淮海、淮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一再交涉无果,决定由代军长陈毅亲往前线指挥,彭雪枫作为陈毅的助手参与指挥,组织程道口战役。军部从驻地江苏建阳县左家庄转移至阜宁县刘家岭,以4部电台对参战部队实施指挥。战役发起后,陈毅率1部电台和参谋人员在程道口组成前指,军部派老红军报务员钱刚担任电台队长,以1部电台担负军部原4部电台的联络任务。在指挥作战间隙,陈毅到电台点视察、查访,指示掌握作战进程,变换联络重点,将参战部队的电台置于一个无线电网内,实施重点指挥。随着战斗的发展,又将担任阻援的部队电台置于另一个无线电网内,转移指挥重点,并组织越级电台网,保障指挥顺畅。战役于10月15日开始,20日17时发起总攻,至21日攻克程道口。
程道口战役的胜利,使苏北、淮北、淮南几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华中抗战军民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稳定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战略布局。
陈毅在战役总结大会上对电台通信提出表扬:“这次战役,电台通信搞得好,电台人员少,联络部队对象多,工作繁忙,在严重敌情顾虑下,战役全过程没有延误一份电报。这次战役通信联络对保障作战胜利起到了很大作用。”
1942年,日军侵华战略重点转向敌后,对华中抗日根据地实行最残酷、频繁的“扫荡”“清剿”,国民党顽固派又不断制造摩擦,我敌后军民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在频繁的反“扫荡”斗争中,无线电通信成为唯一的通信手段,新四军把电台配备到团一级作战单位,全军电台总数已达108部,报务人员达到3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