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伟大时代 精品奉献人民
2024-11-20冯刚
10月11日至10月13日,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首创郎园Station举行。本届大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朝阳区委区政府等承办,大会聚焦“书写伟大时代 精品奉献人民”主题,展现广播电视精品创作的丰硕成果与时代精神,推动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深入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集创作引领、理论研讨、推优发布、人才培育、产业联动、市场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活动以“1+12+9”的架构涵盖广电视听精品创作的各个方面,除开幕式暨主论坛,还举行12场平行论坛和9场配套活动,是全国广播电视行业近年来精品创作成果的一次大展示、大检阅、大交流,共吸引全国1000多家业界机构、5000多名行业代表深度参与。
主论坛: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佳体验
10月11日,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举行。围绕“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佳体验”这一论坛主题,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广播电视台(集团)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方世忠,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余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侯鸿亮,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导演、影视制作人、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导演李路,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发表主题演讲。
王杰群表示,首都广电坚定不移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锚定价值旨归和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广电“二三四”工作定位,全面落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深耕内容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在举旗帜上下功夫,增强价值引领力;坚持在聚民心上下功夫,增强内容创作力;坚持在育新人上下功夫,增强人才发展力;坚持在兴文化上下功夫,增强精品创新力;坚持在展形象上下功夫,增强国际传播力。接下来,首都广电将着力建强“北京大视听”精品创作生产服务“聚能环”,树牢“北京大视听”精品创作生产引导“风向标”,用好 “北京大视听”精品创作生产组织“加速器”,不断开辟“北京大视听”精品创作新天地。
方世忠表示,上海广播电视台积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未来五年,将全面实施“新闻立台、文化兴台、融合强台”的核心战略,大力精简精办频道频率,更加聚力新闻主业,深耕媒体优势领域,重构文化创投体制机制,实施人才计划,致力于用AI重塑媒体技术底座,加快推进智能化、超清化和移动化,全力打造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上海样本”。
龚政文表示,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双平台深度融合、一体运行。湖南广电的精品创作与传播形成“一纲四目”态势。“一纲”,即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四目”,即双平台做到管理一体化,让精品战略能如臂使指、无缝贯通;驱动双核化,增厚总体投入规模,摊薄单平台投入成本;团队协同化,释放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传播融合化,让精品力作曲高声远。
王仁海表示,河南广播电视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鲜明提出“新时代 新文化 新传播”的发展定位,坚持“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的理念,匠心守护初心,精品奉献人民。河南广播电视台致力于创造新文化,塑品牌更领风尚;开拓新传播,要影响更要认同;担当新使命,敢改革更敢引领。河南广播电视台将努力创制既尊重个性又引发共鸣、既有中国特色又被世界认同的视听精品,用心书写伟大的新时代。
余英介绍,超高清主要从视频像素数量、动态流畅度、明暗层次、色彩丰富度及色彩和亮度平滑度等五个维度综合提升画面的细腻度,提升视觉体验。伴随超高清应运而生的三维声技术,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综合应用好各项指标的超高清,将为视听作品带来主观感受上质的飞跃。超高清的发展思路是既重点突破,又全链贯通。重点突破方面,内容端,广电总局将按照“制作一批、修复一批、引进一批”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优质超高清内容创作生产,同时推动实现降本增效;播出端,提升超高清频道数量,同时提升网络视听平台超高清节目占比;网络端,将提升网络承载能力;用户端,将提升终端呈现能力。全链贯通方面,将通过部门协同、试点带动、端到端质量管理等,全力构建全链条贯通发展的超高清产业生态。
侯鸿亮表示,在电视剧不可避免地受到越来越多冲击和挑战的今天,电视剧工作者应该树立创作精品的志向,与观众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树立精品创作意识,需要主动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切身感受时代脉搏。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既是一卷宏伟史诗,也是穿过我们身体的细碎时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记录者。十年间,正午阳光一方面不断开拓,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各个题材领域都推出代表作品;另一方面,不断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为时代精神赋形,探索主旋律创作的无限可能。
在孙忠怀看来,好内容往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首先,要坚持品质创新。创作要提质减量,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其次,要拥抱多元题材,不断丰富内容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再次,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创作者要用现代表达方式,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最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好作品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与国际观众共鸣,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让全球观众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认同。
李路表示,“以文化人、以艺通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多元化、国际化,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电视剧更要发挥“灵魂工程师”的重要作用,精品化创作势在必行。精品化创作需品质为先、兼顾市场,这应该成为每一个创作者的文化自觉。精品化创作不能止步于满足情绪价值,更要追求共同、深远、长期的情感价值,要用闪耀着人性光芒、散发着文化内涵、感性抒发和理性思辨相结合的作品来提升思想、滋养心灵。所谓“经典”,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是能彰显文化自信、平视世界的底气。
仲呈祥表示,首届精品创作大会,根本经验就在于一条——学习好、领悟好、践行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因为这次讲话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根红线、一脉相承,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民族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出精品的理论指南和行动准则。创作精品,要坚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象,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
主论坛还发布了2023年“视听中国 全球播映”优秀作品、入围作品和优秀推广机构评选结果。
微短剧论坛:焕新业态 丰盈视界
10月12日,“焕新业态 丰盈视界—微短剧‘何以赋能’平行论坛”在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举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昕,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司马红出席论坛并致辞。
董昕在致辞中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微短剧精品化规范化发展。要胸怀“国之大者”,唱响主旋律最强音;深耕内容建设,满足人民文化需求;鼓励创新创造,激发行业发展动能;营造良好环境,构建行业健康生态,让更多优秀微短剧作品进入电视大屏,为观众带来更加绚丽多彩的视听盛宴,更好地践行广电视听传播党的声音、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使命。
司马红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微短剧精品创作作为“北京大视听”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加强选题规划引导、强化技术应用赋能、延伸短剧价值链条,积极培育叫好又叫座的微短剧作品,使优质视听内容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论坛设置主旨演讲、项目发布和宣介、经验分享、圆桌论坛等环节,广电管理和播出机构、行业社团组织、重点制作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和主创人员代表等参加论坛,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深入探讨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路径。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一级巡视员王鹤云在发言中表示,微短剧不仅具有艺术感染力强的特点,而且突显投资小、时长短、见效快、易传播的优势,为旅游宣传推广赋能添彩的成效逐步显现。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丁海东提到,通过艺术创作,可以让微短剧叙事表达更加写实,让普法教育更加接地气。中国视协微短剧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赵依芳表示,通过大量项目创作,自己深刻认识到微短剧只有走高质量精品化道路,才能长久地、可持续地发展。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宁波市文广旅局、北京紫禁城影业等广电系统嘉宾代表,围绕“微短剧成为广电业务增长新亮点”这一议题,介绍广电系统围绕微短剧市场展开的尝试。其中,北京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中心主任朱礼庆认为,政策利好、技术进步、产业生态完善、商业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和多样化、社会文化因素等,构成微短剧市场发展繁荣的底层逻辑。
芒果TV、腾讯视频、抖音等视听平台相关业务负责人,印小天、侯京健、蒋龙等知名主创人员代表等,与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学者一道,围绕“微短剧创作持续火热,精品化成为行业共识”议题展开圆桌讨论,就如何提升创作水平,以精品化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交流心得与感悟。
此外,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广电集团、东方卫视、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等单位的代表先后进行项目发布宣介,涵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品微短剧播出季及短剧创作营计划、中国广电大屏端微短剧专区、东方卫视“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微短剧反侵权盗版相关行动计划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在论坛正式启动“微短剧里看品牌”创作计划。作为继“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后推出的又一个“微短剧+”创作计划,“微短剧里看品牌”创作计划由包括知名品牌、播出平台、主流媒体、制作机构等在内的14家机构共同发起,旨在更好发挥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作用,携手探索微短剧支持品牌融合传播的新路径,为内容创作和品牌传播双向赋能。此外,“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也在论坛上发布,进一步通过微短剧展现各地风土人情,促进微短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重温经典论坛:寻找让经典作品历久弥新的力量
10月12日上午,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重温经典论坛”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国瑞,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军出席并致辞。
杨国瑞指出,为更好推动经典视听作品创作、传播,一要珍视经典,希望整个系统、全行业都积极支持“重温经典”频道建设,更多参与版权捐赠;二要传承经典,经典作品蕴含的艺术品格和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去传承、去追随、去赶超;三要创造经典,要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里,创造更多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新经典。
于军强调,一是坚守人民立场,以精品力作奋力书写新时代华章;二是坚定示范引领,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善之区;三是坚持创新为要,激发广电创新创造活力。
主题演讲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何为经典”“如何重塑经典”等议题展开分享。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提出,经典作品应具有以下四个维度:一是记录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印记,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二是颂扬真善美,表现人的美好理想、美好情感、美好心灵;三是对观众具有审美提升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增强精神力量;四是塑造鲜活的典型艺术形象,为中国影视人物画廊增添新的光彩。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隽,就如何打造新时代新经典发表看法。她认为,必须把握好“五个度”:即创作初心的价值尺度、扎根生活的真诚态度、把握方向的时代高度、勇于突破的创新锐度、弘扬优秀传统的开掘深度。
在以“经典作品创作与经典人物塑造”为主题的论坛环节,导演刘家成提出精品创作三大核心元素:剧本、拍摄手法、人物塑造,其中人物塑造尤为关键。在他看来,观众往往能够被平和且具有烟火气的表现方式所感染,而非高高在上的价值灌输。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智锋表示,重温经典频道从“出圈”到“破圈”,在于它拥有高艺术成就、高覆盖度和高话题度。“重温经典频道的开播成绩,彰显今天的人们对于过往中国电视艺术精品的致敬态度,也反映人们对经典作品的期待和诉求。”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国涛认为,经典作品的重播热度虽不及首播热度,但是在重温中拓展长尾效应。经典作品是在时间中历练而成的,也应当在更广的区域得到传播。
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回顾“重温经典”频道的开办历程,总结三个“勿忘”:一是勿忘人民。电视观众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中老年观众,他们是电视的铁杆粉丝,但很多人往往忽略他们的精神需求。二是勿忘经典。电视剧从1958年《一口菜饼子》至今,已有66年历史,这期间涌现大量经典剧目,创作者能够学到创作规律。三是勿忘情怀。“重温经典”频道是公益性频道,想要持续办下去,靠的是各方面的情怀,希望更多机构能够为人民群众免费捐献更多好作品。
第二场论坛主题为“经典作品的传承与传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滕俊杰介绍团队在传承经典方面的心得体会:第一,对经典必须充满激情,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它;第二,要有格局,要把视角放到整个文化层面;第三,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创作的永远是复制品;第四,咬牙坚持,戏曲电影是一条孤独的赛道,要自己给自己打气加油。
唯众传媒&星野拾光创始人、CEO杨晖认为,作为创作者,应当更多思考怎样立足当下创作能够在未来成为经典的作品。杨晖坚信,经典作品一定是兼具思想性、文化性和传播性的。
广电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高级编辑,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客座教授陈真提出,纪录片能不能成为经典?什么力量能让经典历久弥新?答案是“真实”。他认为,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其记录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年代、真实的人物,而这些随着时间流逝不会再生、不可复制。
论坛上还进行了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有限公司“重温经典”主题图书发布,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经理、《综艺报》总编辑王华介绍,“重温经典”频道开播以来,社会反响热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征集的经典作品主创访谈、名家大家评论文章,在光影流转的荧屏之外,以文字讲述“经典”经历时间沉淀和历史洗礼的宝贵经验和内在原因。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将这些同样宝贵的文字记载下来,推动更多经典涌现。本书精选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力求以高质量的策划出版,打造一本集政治性、时代性、艺术性、史料性于一体的经典影视图书佳作,为广电行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一抹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