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县域”背景下甘肃非遗文化开发利用研究
2024-11-19柳永祥
摘要:马尾荷包是在甘肃庄浪及周边县市盛行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马尾荷包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融入时代特性而大放异彩,2012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甘肃实施“强县域”行动等政策下,深入挖掘以马尾荷包为代表的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因地制宜做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研究,让非遗文化深度融入县域文旅产业发展,对培育特色产业和多元富民产业,助力打造文旅名县,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遗文化;庄浪马尾荷包;传承利用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强县域”背景下甘肃省县域文旅产业开发研究——以甘肃庄浪为例(2024B-19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不断优化文旅供给,丰富文旅业态,以文旅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甘肃庄浪县为例,作为传说中伏羲氏、女娲氏活动区域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庄浪境内的水洛河、庄浪河、葫芦河流域已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孕育出了始祖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等。庄浪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具有以庄浪高抬、马尾荷包、南湖曲子戏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00多项。深入挖掘这些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对进一步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助力建设文化强国、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庄浪马尾荷包及其开发的意义和价值
(一)庄浪马尾荷包及其历史传承。马尾荷包是一种在甘肃省庄浪县盛行的民间手工技艺,早在明、清时期,庄浪便流传马尾编织工艺。当地妇女用丝绸刺绣、缝制各种精美的荷包,内装香草雄黄等,用马尾毛编织络套成一小袋子,其形状像一只倒置的荷蕾,故称“马尾荷包”。马尾荷包做工精细,造型精巧,从选料、复里、绣图案、纳形、锁边、装香料、编网套、上网套等,需经过一道道很专业的工序。荷包外通常刺绣十二生肖、日常用品以及极具象征意义的动植物等标识,形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形态各异,妙趣横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当地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马尾荷包,营造喜庆的节日气氛,也因荷包内装有的香草雄黄散发出的香味而作为驱逐蚊虫之用,因此马尾荷包既作为装饰物品,又被视为“避邪”之物。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演变和创造传承,庄浪马尾荷包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2012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当地政府指定为首批全市旅游纪念品,现已成为庄浪及周边县市民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二)马尾荷包开发利用的意义和价值。吃粽子、戴荷包、绑花线是甘肃及西北地区民间过端午节必备要素。人们制作荷包除了自己和家人佩戴外,在重大节日,亲友之间通常用互赠荷包表达祝福和关怀。时至今日,做好马尾荷包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首先,马尾荷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消费市场。马尾荷包因体积小、耗材少、成本低、工艺精美、便于随身佩戴,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同时,因其兼具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也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每逢端午时节,甘肃不少地区街头巷尾买卖荷包,家家小孩佩戴荷包,荷包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其次,依托当地资源和技术,根据人们的审美趋向,推动马尾荷包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可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这对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再次,马尾荷包作为一种宝贵的非遗文化,结合庄浪县构建全县域旅游格局和打造文旅名县战略,精心设计和生产一批优秀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融入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让资源技术赋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于此,通过开发利用马尾荷包等非遗文化,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进一步丰富地方文旅业态,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庄浪马尾荷包产业化开发的优势与不足
(一)利好政策及资源、技术优势
先看利好政策方面。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1]。”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甘肃省也出台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制度,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2023年5月15日,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庄浪县调研时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彰显文化魅力,发掘经济价值,精心设计生产文创产品,把小商品做成大文章[2]。”2024年5月10日,甘肃省十四届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要拓展用好民间对外开放平台载体,持续深化同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推动实施一批‘小而美’项目,更好促进人文相亲、民心相通[3]。”这些利好政策,给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也为推动庄浪马尾荷包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带来了重要契机。
再看当地的资源和技术方面。根据庄浪县2021-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三年庄浪县常住人口分别为33.29万人、33.27万人、32.36万人,其中全年输转劳动力分别为10.72万人、10.41万人、10.21万人,每年输转劳动力约占全县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庄浪县发展产业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4]。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劳务输出特别是农村妇女“就业难”“打工难”问题更加凸显,庄浪县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较低的资本投入为马尾荷包开发提供了可能。其次,马尾荷包的制作人主要是女性,且不受年龄、时间、地点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制约,掌握马尾荷包制作技术后,可以在农闲、陪读等空闲时间制作,为农村未就业女性提供创收途径,可以引导一部分外输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再次,马尾荷包作为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庄浪县作为马尾荷包的主要发源地,经过200多年来的传承创新,积累了宝贵的制作技术,以陈换香、魏晓亚等为代表的庄浪县马尾荷包传承人,2012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目前仍活跃在制作和宣传推广马尾荷包一线。
(二)存在的困境与不足
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对庄浪马尾荷包保护传承的认识与研究还有不足,开发利用的办法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马尾荷包的制作工序复杂,熟练掌握马尾荷包制作技术的人不多,主要传承人年事渐高、青年人学习兴趣不强,这一代表性的非遗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近年来,庄浪县文化馆虽然组织开展了一些传统手工工艺品展示暨马尾编荷包技能培训活动,也成立了马尾荷包、高抬、剪纸等非遗传习所,但宣传引导的力度不够、方式单一,了解和参与马尾荷包制做的群体较小,尚未形成规模和效益。二是在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价值的元素、市场审美的需求相结合,例如在马尾荷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元素,精心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精”“有特色”“有内涵”的文创产品方面,需要进一步借助专业指导。三是当地政府在文旅商品的研发宣传、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不够,在举办相关业务培训,组织有意愿有条件的妇女学习马尾荷包制作技术,通过政府购买、消费补贴等途径,引导制作一批优秀产品,并结合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整体布局,积极推向文旅消费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还需进一步深入思考。
三、马尾荷包开发利用的路径思考
加强马尾荷包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研究,充分挖掘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坚持走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道路,让这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是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庄浪马尾荷包经过前期的开发研究,在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11年3月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给庄浪马尾荷包注册商标并颁发了商标注册证。2013年9月25日,庄浪马尾荷包的外包装袋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外观设计专利证书[5]。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利好政策,庄浪县依托长期以来制作马尾荷包积累的资源和技术,借鉴庆阳香包等刺绣珍品制作工艺,在艺术构思、刺绣工艺、香料配放、图案标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庄浪特色的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商标品牌,如尝试将庄浪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文旅康养等元素融入马尾荷包制作。以马尾荷包为主,借助地方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指导,挖掘开发传统手工艺品和民族用品元素,精心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精”“有特色”“有内涵”的文创产品,形成一批来庄浪旅游的“必带品”和非遗文化市场的“畅销品”,切实把资源技术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的发展优势。同时,拓展新媒体、数字化背景下的宣传路径,在端午节、文化艺术节等主要节日,多渠道加大马尾荷包宣传力度,提高非遗文化的宣传推介质效。
二是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建立并深化与高校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合作关系,依托马尾荷包、高抬、剪纸等非遗传习所和工作坊,设立相关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现非遗文化开发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价值的元素、市场审美的需求相结合,例如在马尾荷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地红色文化等元素,丰富马尾荷包的装饰功能和收藏内涵。充分发挥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根据产业发展和群众需求,适时举办技能培训班,一方面聘请马尾荷包主要传承人进行技术指导,以防“绝学”失传,让“专业”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做好马尾荷包的技术推广,定期在文化站举行马尾荷包的制作培训活动,发挥马尾荷包扶贫就业工坊的作用,引导有兴趣有条件的城乡妇女参加培训,学习掌握制作工艺,从而使马尾荷包从个体制做走向规模化生产,不断提升马尾荷包的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三是走商品化、市场化发展道路。人民群众的需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需关心关注文化传承群体和普通受众群体,了解掌握人们的消费需要和情感认同。通过挖掘不同式样马尾荷包的文化内涵,并根据其随身佩戴,以及在居家客厅、卧室墙壁、包裹背囊、私家车辆等悬挂的不同功用,合理设置马尾荷包的大小、式样和图案,精心打造精致化的“商品”,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消费群体的需要。坚持走市场化发展之路,通过非遗宣传展演、非遗购物节,以及利用网络宣传、开通网购渠道等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非遗文化。同时,推动“非遗+”深度融合发展,将马尾荷包等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加强非遗文化对外交流,推动马尾荷包等非遗文化走出甘肃,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进一步焕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网.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EB/OL].[2022-05-29]. https://www.beijing.gov.cn/gate/big5/www.beijing.gov.cn/ ywdt/zyldhd/202205/t20220529_2723567.html.
[2]人民网.2023年5月1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在庄浪县调研时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彰显文化魅力,发掘经济价值,精心设计生产文创产品,把小商品做成大文章。”[EB/ OL].[2023-05-15].http://gs.people.com.cn/n2/2023/0516/ c183283-40417011.html.
[3]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十四届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EB/OL].[2024-05-11].http:// gov.gscn.com.cn/system/2024/05/11/013140164.shtml.
[4]庄浪县人民政府网.庄浪县近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szhuanglang. gov.cn/zjzl/JJFZ/index.html.
[5]魏巍.浅谈庄浪民间马尾荷包的历史渊源[J].发展,2015(0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