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2024-11-19王晓晓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犹如一座座巍峨的丰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它独特的古韵与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衰。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青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应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在知行合一的传承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的文化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做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坚定守护者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也是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活力、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然而由于自然侵蚀、生态污染、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等多重因素的冲击,文化和自然遗产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面对这些威胁,青年要勇于担当起守护者的责任。
践行法治护遗行动。青年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法律意识,熟悉并遵守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监督行动,积极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监测、评估、修复及保护工作,对于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管理甚至破坏遗产的现象和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推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
科技赋能专业保护。青年要培育自身扎实的专业基础与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能够准确识别并解决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问题,通过生态监测、遥感技术等手段,全面掌握其发展状态与变化趋势,努力掌握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技术,结合多学科知识,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保护效率和质量。
宣教引导文化共识。青年要积极参与公众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树立预防性保护意识,倡导正确的文化观和历史观,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促进文化和自然遗产大保护格局的构建和完善,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发挥青年力量。
增强文化认同,做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忠实传承者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对国家文化的深刻认同是青年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基石。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对外在形式的复制与沿袭,更是对其内在精神价值的深刻理解与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读史悟遗涵文脉。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证,青年通过阅读经典文献、考察历史遗迹、体验民俗风情等汲取文化养分,感知先人智慧,感悟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赓续历史使命,深刻理解并把握文化和自然遗产本体的内在逻辑与精神实质,切实领悟遗产所承载的国家记忆、民族精神和文化多样性价值。这些遗产是国家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与社会变迁,同时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使得现代人能够从中找到自己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知行合一传匠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传承实践,是青年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方式,如参与传统技艺的学习、地方戏曲表演、口述历史的记录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以及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项目。青年在传承实践活动中,更加具象化地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深化对文明和文化本质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推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复兴与发展,提升文化遗产发展的连续性和生命力。青年还可以充分发挥全媒体时代AR、VR等互动技术优势,创新传播形式,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人们多角度、全方位、沉浸式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思辨守承扬国风。每一种文化元素和文化表达,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价值取向,青年要从宏观的历史脉络中把握文化的演变轨迹,从微观的具体文化现象中理解其深层的文化逻辑,要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化传承中的各种问题,要以敬畏之心去传承中华文化这份厚重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要充分认识到这份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及其对于塑造民族身份的重要性,理解并尊重其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涵,在开放包容的心态下,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避免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扭曲或异化。
坚持守正创新,做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深耕研究者
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自然遗产,既需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更需要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注入生机活力。“守正”是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的根基与灵魂,“创新”则是文化和自然遗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深刻理解“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促进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的前提。
学理深挖守真髓。“文化遗产学”学科青年学者应聚焦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深层次挖掘和跨学科研究,以学理性的严谨思维,系统梳理和探究其历史脉络、思想体系与审美特征,结合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背后蕴含的道德规范、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进行多维度溯源、探索和分析。青年要在尊重其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性、系统性保护阐释能力,推动构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扩散体系。在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同时,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本质和价值的尊重,确保在创新过程中不偏离其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核,避免过度商业化或娱乐化对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损害。
科学探索筑体系。青年要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始终保持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敬畏之心与探索之志,挖掘文化遗产中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智慧启示,运用现代学术方法和理论框架,为实践探索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明确保护原则、方法与目标,探索构建科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理论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指导当下保护工作的开展,还能够促进未来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与拓展,确保传承保护行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富有前瞻性,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创新融合注活力。青年应关注遗产传承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将遗产保护传承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提升开放的思维与前瞻的视野,积极吸纳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与新兴科技手段,让文化和自然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如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探索遗产活化利用的新形式,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创新性记录和新形态展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文化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创意灵感,为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文化遗产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精神力量。
提升文化自信,做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积极传播者
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也是连接不同时代、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活化利用等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世界遗产领域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瑰宝,需要更加紧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深入研究并传播中国经验。文化和自然遗产,不能仅仅依赖其自身具有的价值属性进行传播,还需要结合受众多元文化思维特质,以更深刻、更丰富、更立体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青年应该积极传播中国政府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这不仅包括在国内层面进行的各类保护工作,如立法保障、资金投入、公众教育等方面的努力,还包括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所开展的合作项目,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跨国合作等。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等形式,青年可以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世界,让更多国家了解并借鉴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
强化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青年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全球文化交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在国际舞台上,青年应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艺术节、文化遗产论坛等。这些活动为青年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独特魅力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对外传播推广中,青年人应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用生动具体的案例传递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成就,推动文化符号跨越时空的距离,以增进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积极承担起保护与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青年人应该主动学习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技术,比如数字化保护、可持续旅游管理等,将这些经验与本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本土特点的发展模式。青年还可以通过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为全球文明倡议贡献力量。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文化遗产的故事,组织跨国界的青年论坛讨论遗产保护议题,甚至参与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发起的保护活动中去。通过这些实践行动,不仅能促进本土文化遗产的国际认知度,还能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更加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多维·立体·融合:“五位一体”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的建构与探索》、团中央2023年度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课题2023SJLX18、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2023WSYJ10061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