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深山耕耘30年,湖南龟龙窝飘香软枝乌龙茶
2024-11-19小微
穿过茫茫竹海,来到湖南株洲罗霄山脉东南边陲的龟龙窝茶场,放眼望去,茶树绿森森,一片连着一片。20年前,古胜潭从台湾阿里山把它们引种过来,经过精心培育,开了枝发了叶,整个茶园连空气都氤氲着茶香。
古胜潭,大家习惯称他为“古老”,自1997年从台湾来到炎陵大院农场后,就一直坚守在这里。从台湾到湖南,从炎陵县城到龟龙窝,从新世纪梨到软枝乌龙,从黑发到白发……一路坎坷,几经风雨,古老用了近30年,将这里的荒山打造成了“湖南十大最美茶园”之一。
激情创业,水土不服
已经年过古稀的古胜潭出生于中国台湾台中县雾峰乡一户富裕的农家。成年后,他接管了父亲的果园和养鸡场并经营得有声有色。
20世纪末,由于政策调整,国外大批农产品涌入台湾,挤占市场,古胜潭的农产品生意遭到了重创。1997年,古胜潭和朋友陈珍麟来到内地寻找创业机会。
经朋友介绍,两人来到了湖南的炎陵大院,古胜潭很快被这里的风景吸引了。大院是炎陵县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庄,约1400米。村庄不大,却有以大院命名的国有农场——农场足足有88.93平方千米。
“大院”的得名有个十分传奇的故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个林姓人家生了一个十分丑陋的孩子。为了家族的颜面,家人当天夜里将他丢在室外,想让他“自然冻死”。
不料第二天,孩子不仅没有被冻死,反而手舞足蹈地要与人亲近。父母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把他养育成人。长大后,家人把他送到铁瓦仙道观去习武。他学会了铁头硬功,武艺高强,刀枪不入,去参加朝廷的武举,一举得中武状元,被朝廷收作“铁头太子”。却不料世事纷纭,天下动乱,元朝灭亡,明朝建立。“铁头太子”不肯归降,率领手下人潜回老家的深山老林,以伺机复元。
在老家的深山处,“铁头太子”每天都要坚持率部下练习武艺,有时在空旷的山谷盆地里大练,有时在自己家门口的山谷小盆地里小练。他还会带领大家一边种地,一边进山打猎,丰衣足食,休养生息。
可这样的日子过了不久,“铁头太子”却被嫌弃他长得丑的夫人出卖,遭到了明朝官兵的围追堵截。为了保护当地老百姓,“铁头太子”与他们奋力周旋,最终被杀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铁头太子”,就把他带兵操练武艺的地方称为“院”,“大练”的地方叫作“大院”,“小练”的地方叫作“小院”。
大院农场坐落的地方叫龟龙窝,这里层峦叠嶂,背后就是江西井冈山,年平均气温只有12.6℃,非常适合种植果木。
古胜潭和陈珍麟决定在这里种植台湾的高山黄花梨。这种梨味甘汁多,在台湾很受欢迎。他们预想,如果在这里流转800亩土地,全部种上这种黄花梨,收入一定非常可观。
说干就干,两人合伙投资了400万元,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从台湾引进了黄花梨幼苗,开始试种。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01年,黄花梨树好不容易到了挂果时节,却遭遇了晚霜晚雪,硬是“颗粒无收”。2002年,大院农场再次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侵袭,即便有些树上挂了果子,却很难长大成熟。
2003年,古胜潭与陈珍麟又从台湾引进了新世纪梨试种。在他们看来,新世纪梨的适应性更强,更好存活。两人结合台湾的种植方式,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这片梨园上。
然而,2004年,就在梨树长势喜人时,大院农场却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冰灾,梨树几近“全军覆没”。连续三年的溃败,让他们输得倾家荡产,连工人的工资都难以支付了。
陈珍麟支撑不住,要撤资回台湾,同时劝古胜潭“迷途知返”。此时的古胜潭已经50岁了,他再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及时止损,撤资回台湾继续做他的农业,说不定还有翻身的机会;如果继续留在大院,前途则十分渺茫。
古胜潭开始彻夜难眠,不甘又不舍。与当地人三年的相处,让他深受感动。古胜潭聘请的工人大多是本地人,他们热情善良。大家知道古胜潭和陈珍麟远离家乡,家人也没有在身边,于是谁家改善生活了,就会邀请两个大男人到家里做客。
刚到大院时,古胜潭因为水土不服,脸色蜡黄,经常腹泻。村民龚松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意请来了自己的中医亲戚,帮古胜潭调理身体。
当地政府对古胜潭也很关心,听说陈珍麟要撤资时,他们上门安慰,还向他保证:如果有需要,政府可以帮他出面申请贷款。
就在古胜潭犹豫不决时,妻子黄素梅打来电话,对他说:“遵从内心,只要觉得问心无愧就好,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注意身体,别太累了。家里一切有我在。”
走出阴霾,重整旗鼓
妻子给古胜潭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决定留下来,转型做别的项目。大院与台湾高山具有相似的生态气候,梨树水土不服,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树种都不行。
尤其是大院的龟龙窝,四周高山环抱,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均与台中的阿里山相似。而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茶乡,何不将阿里山茶树引进到大院来,让海峡对岸的茶树也认祖归宗呢?
古胜潭重新返回台湾,走访了阿里山大大小小的茶园,精挑细选,把高山软枝乌龙茶树苗带到了龟龙窝,预备试种40亩。在古胜潭的意识里,从阿里山引种的茶树,在大院生根发枝,如同祖辈远赴台湾生活,而后人重返家乡故园,自有一脉相承的意蕴。
这一次,古胜潭又将全部心血倾注到了这片茶园上。龟龙窝茶园没有村民居住,古胜潭却住下来了,一住就是20年。
初建茶园,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住房,古胜潭便搭了几个窝棚应急。冬天,雾气蒙蒙,一两米开外,看不清对面的人,冷风如同刀子般割人。有人提出质疑:“古胜潭到底懂不懂种茶?茶树不是喜欢温润的环境吗,这里要多冷有多冷,茶树怎么可能成活?”
古胜潭却不辩解,只是守着茶园,带着员工培土、铺草、打底肥……2008年年初,茶园即将迎来首次收成。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春节前后,炎陵县遇上了有气象记载以来最严重的冰灾。一夜之间,整个茶园,看不见一片绿叶。
当初提出质疑的人,又再次落井下石:“怎么样?还是失败了吧。他连基本的种植环境都不懂,这就是儿戏。”有的员工担心无法收到工资,选择了辞职。但也有工人佩服古胜潭的毅力和拼劲,愿意与他一同渡过难关。
古胜潭一筹莫展。他不明白,难道上天真的想断了他所有的出路吗?为了来大院创业,他已经把家里的两套房子都卖了,如今,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台湾不到10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有何颜面面对他们?
黄素梅听说丈夫的现状后,很快坐飞机赶了过来。她没有说一句责怪丈夫的话,而是为他做了满满一大锅红烧排骨,然后装进小的密封袋里,放进冰箱,她说:“这样你随时都可以吃到我给你做的菜了。烦闷的时候,什么都不用想,先填饱肚子再说。”
妻子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自己,这让古胜潭非常感动,也让他有了更大的动力。他带着员工,扶起冻伤的茶树,一点点修剪枝叶,期待着新生命的萌芽。他把看不见绿色的茶树,视为生命的蛰伏。
付出总有回报,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暖花开,茶树的幼芽竟然见缝插针地探出了头。古胜潭兴奋地说,这些茶树,经历一次苦寒,已经变成了“铁树”,以后再也不怕冻了。
然而,古胜潭刚刚松了一口气,其母病危了。古胜潭心急如焚,连夜动身。龟龙窝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淳朴的乡亲赶来送行,摩托车、拖拉机、三轮车,甚至还有自行车……他们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送行队伍,浩浩荡荡地把古胜潭送出大山。
当时去台湾,得经广州、香港转机,前后辗转3天,方才到家。古胜潭最终没赶到送别慈母。
一直跟在古胜潭身边的龚松林叹息道:“来年的茶树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一连受打击的古老板恐怕不会再回来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一个月后,古胜潭不仅回来了,还带来了阿里山的制茶师。并且,信心大增的古胜潭增加投入,把梨树全部拔掉,一次性种了800亩茶园。
2010年,对于古胜潭而言,是刻骨铭心的一年。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帮助下,通往茶厂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软枝乌龙也终于扬帆起航,迎来了它的大丰收。大院农场无偿为古胜潭提供了加工茶叶的场地。800千克干茶终于面市了,条索一致,色泽乌润,香气馥郁,品质甚至超过了台湾顶尖的高山乌龙茶。
拓宽销路,扎根大院
自从2010年采下第一批茶叶后,古胜潭的茶园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到如今,每年茶叶可产1万千克以上,制作成乌龙茶和红茶后,市场价每千克可卖到1000元到4000元。
有人劝年过古稀的古胜潭:“守好你现有的茶园,好好经营几年,再将茶园卖掉,带着丰厚的回报,就可以安享一个幸福的晚年了。”
古胜潭摇摇头说:“当初我创业失败,乡亲们可是拿我当自己的亲人对待。他们支持我,给我温暖和力量,现在有了成果,我不能只考虑自己,而辜负了信任我的乡亲啊。”
古胜潭将每年的利润,全部投入了茶园的开发及品质提升中。在他的规划中,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将龟龙窝的3000亩山地全部开发出来,种上软枝乌龙茶树,造福当地村民。
对于茶的品质,古胜潭更是看重。因为他知道,要想销路好,打出品牌,重中之重就是要用茶的品质说话。通常情况下,茶叶的品质受采茶当天的天气影响格外大,微风无雨,气温在22℃左右的天气最好。因此,古胜潭会要求工人将每天采集的茶叶分开制茶,这样品质不一样的茶就可以明显区分开来。他种出来的茶叶,经过特殊工艺炒制,使其内在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色香味,让爱茶人一尝便不能忘记。
为了打开销路,古胜潭前后6次从台湾请来制茶专家,传授本地茶艺师高山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直至他们能够独立操作。
而每次回台湾,古胜潭必定会带上大量的炎陵高山乌龙茶,作为礼品或送给亲朋好友,或邀请他们前来喝茶/M7/m4Endj+wKw4X0L9qCLb285HFqcmtWzE5oOdNkLU=。
有一次,古胜潭把炎陵乌龙茶送给了一个台湾教授,这位教授非常喜欢喝茶,更是研究茶类植物的专家。他接过古胜潭递过来的茶叶,直言道:“这是产自湖南吗?我从来不喝那里的茶,因为他们的茶叶农药残留很严重。”
古胜潭听罢,暗下决心:只有拿出真正的好产品和过硬的科学数据,才能改变一些人的偏见。
于是,古胜潭将自己带到台湾的茶叶,统统送到当地农业药物检验中心进行检验。结果全部合格,其中有些批次竟然达到农药零残留。
古胜潭底气十足,再邀请人品茶时,不再强调是炎陵乌龙茶,而是等到所有人都对他带来的茶,夸赞到词穷时,他才得意地说:“这就是来自祖国湖南炎陵的高山乌龙茶。在那里,我是东道主,欢迎各位前去品茶。”
台湾茶叶改良茶研究所的姜博士,品尝古胜潭奉送的茶叶后,主动前往炎陵考察,并撰写了相关报告,成了炎陵高山茶的推广大使。而那个质疑湖南茶叶有农药残留的教授,也飞赴大院,在龟龙窝茶园住了一个月,不知不觉成了炎陵高山乌龙茶的追随者。
经过古胜潭一番穿针引线,炎陵高山乌龙茶在台湾市场有了一席之地,销售量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而在湖南,古胜潭则经常将茶叶分送给茶业专家,希望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辐射给广大消费者,让炎陵的高山乌龙茶获得广泛认可。
很快,古胜潭生产的“龟龙窝牌高山乌龙茶”和“龟龙窝牌炎陵红茶”盛名遐迩,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国饮杯”特等奖、全国名优茶叶特等奖、全国名优茶叶一等奖等多项大奖。如今,龟龙窝牌茶叶已远销海内外,销售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更重要的是,古胜潭的茶园为村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连周边乡镇的农民也来他的茶园寻找就业机会,工人日收入最高能达300元。
长期在茶园工作的李珍香,29岁那年家庭遭遇变故,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艰难生活。古胜潭得知后,特意让她到自己的茶园工作。从此,李珍香的生活有了保障,孩子的学费也有了着落。
如今,李珍香的女儿考上了大学。谈起古胜潭,她感激地说:“古老当年种梨失败,合伙人撤退了,他坚守诚信,拿出所有积蓄,还清村民的租金,后来发达了,也从来不亏待大家,他才是真正有功德的人!”
不错,龟龙窝的茶红火了,周围的村民也富裕了。在古胜潭的影响下,大院农场的一些村民也在自己家的地里种上了软枝乌龙茶树。古胜潭从来不担心被“抢生意”,他不仅成了村民们的种茶师傅,还回收了他们的茶叶。
而当地受益的人也没有忘记古胜潭这个大恩人。每逢过年过节,古胜潭的家里总是人潮汹涌,茶园附近的客家人,争着把他拉进家里,泡壶热茶,尝尝客家独有的传统小食“斗笠米果”,然后围着桌子喝酒吃饭,倍感亲切。
时光追逐,27年一晃而过。黄素梅和孩子每年夏天都会来大院,陪古胜潭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年近古稀的古胜潭常对妻子说:“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台湾,一个是炎陵!”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