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2024-11-19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站在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最前沿,敏锐洞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国内外力量推进对外开放,为此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早在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就提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在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
1986年3月,邓小平对有关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作出批示。在其推动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战略性地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发展高科技的重点。按照邓小平的批示时间,该计划后被称为“863计划”,它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1985年3月,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中央随即正式启动科技体制改革。此后短短几年,大批科研人员纷纷走出大院大所,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之路。一些科技资源密集区还出现了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的雏形。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重要论断的正式提出,标志着基于中国改革十多年的具体实践,邓小平对于科技产业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期间多次参观高科技企业,敏锐地指出:“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同时勉励大家:“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
随着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相继启动,中国科学院与高等学校、国防科研机构、三线工厂等挖掘已有国防军工储备,走上了一条探索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改革之路,不仅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还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开拓国际市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跨国公司开始纷纷抢滩中国,并带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还通过人才流动、当地配套、技术交流、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的技术外溢,直接提高了所在地企业的高新技术水平。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自1978年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否定价值规律、要求回到计划经济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邓小平明确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从而坚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国际化方向。
1979年,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1980年起,随着经济特区的创立,“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利用中国土地、人力资源相对低廉的优势,陆续进入中国投资。1989年,拥有全国“三资”企业总数一半以上的广东省,率先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形成了“全国外贸看广东”的局面。
1990年底,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和运行的起点。针对发展初期股票市场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1991年初,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明确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鉴于上海在近代史上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他还指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改革开放初期,无论引进外资还是对接国际市场,都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对此,邓小平指出:“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产品总是落后,也影响到消费,影响到对外贸易和出口。”
随着国际环境逐步缓和,许多华裔专家通过各种渠道回国探亲、讲学、交流。邓小平不仅频频约见他们,听取他们对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建议,还指示相关部门把加强同华裔专家的交流沟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邓小平的示范倡导下,不少中央领导人也通过会见、座谈、开会、书信等方式与华裔专家密切互动。
1993年,邓小平曾回顾道:“对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作出了很多贡献。”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征。
建设在世界经济中具有节点意义的国际城市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全球贸易增长和新的劳动地域分工逐步形成,城市作为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的主要载体,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国内资本和技术短缺的双重困境,广东省的领导同志向中央请示,允许广东划出几个地方,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争取在不触碰国内传统经济的基础上,探索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的可行模式。这个建议马上得到邓小平首肯。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外引内联”,先于其他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连接的节点,短时期内吸引了大量海内外资金、技术、人才。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在对外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的同时,也面临着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各国的区域竞争。其中,1983年,韩国宣布要把济州岛建成“第二个香港”;1987年,日本在那霸港开辟自由贸易区。在这种背景下,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在内地再造几个‘香港’”的战略构想。
在邓小平的号召鼓舞下,从沿海到内地,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再造香港”的发展目标。有的要建设“社会主义香港”(深圳),有的要建设“北方香港”(大连),有的要开发“第二香港”(湛江),还有许多城市以“再造香港”为目标,制定了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规划。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世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发达国家尤其是跨国公司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的国际机遇面前,中国急需建设一个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城市与世界对话,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于是,20世纪三十年代即是远东金融、商业、运输中心的上海,成为邓小平重点关注的城市。邓小平认为:“抓上海,就是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5年,邓小平因时因地推动建设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国际化城市,这些城市则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高速成长。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不仅成为内地与世界经济连接的关键节点,也充分释放了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枢纽型城市的重要作用。从某种角度看,深圳与香港相辅相成,带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局面。
(摘自《中共党史研究》杜磊)□